运载火箭被人们誉为地球通向太空的天梯,也是中国航天迈向世界航天大国乃至航天强国的基础。中国的火箭能飞多远,中国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早在中国第一枚真正意义的运载火箭研制之初,中国航天人就根据毛泽东主席讴歌红军长征壮举的史诗《七律•长征》,将第一枚火箭称作“长征”,象征着火箭研制道路历经千难万险而最终取得成功,也意味着以后的火箭乃至中国航天事业将要经过艰苦奋斗才能达到胜利的高峰。
近日,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机会首次公开竞拍的消息传来,这时距离长征火箭家族第一次亮相,跨越了整整53年。
2219班第二小组同学分别借助不同的媒体形式,多渠道、多方面地了解“长征火箭”的发展历史、了解它的家族成员、探索它跨越成长的基因密码,以手中的画笔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长征火箭”。
通过对“长征火箭”主题开展的研学活动,周周同学了解到:2021年12月10H08时11分,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的“长征”四号B运载火箭,是中国“长征”系列火箭迎来的第400次发射!从此,中国航天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400发,是一个数字符号。数字符号背后是航天 人几十年来的艰辛付出,是他们的不懈奋斗和努力。400发,是一个数量概念。数量概念往往反映着质量内涵,是中国“长征”火箭20个型谱的不断迭代与提升。
通过对“学习强国”中“长征火箭“发展史的学习,刘洛灵同学知道了:1956年,党中央决策发展中国自己的导弹航天事业,195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1966年5月31日,钱学森、王秉璋与罗舜初、张劲夫、裴丽生等,一同研究确定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名字叫“东方红” 一号,用来发射 卫星的运载火箭被命名为“长征” 一号。从那时候开始,中国的运载火箭就拥有了 “长征”这个响亮的名字。
在研学中,马瑀晗同学明白了“长征火箭”的重大意义:“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成功,支撑了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 斗”导航等重大工程,托举各种卫星和探测器飞上太 空,特别是成功发射13艘“神舟”飞船,将13名中国 航天员20人次送上太空,让中国人的身影一次次闪耀 在浩瀚苍穹。它服务国家安全、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有力地支撑了国防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刘瀚泽同学细心的发现:“长征”火箭如果从1965年开始立项研制算起,至今已有58年历史;如果从1970年的第一次发射算起,也已走过53年的征程。中国火箭人研制了多种型号的 火箭,支撑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目前,包括退役和在役的“长征”火箭基本型号共有20种,如果将使用“远征”系列上面级的几种型号算在内的话,则有 25种。
王道涵同学用数据来证明“长征”火箭的飞跃式前进。自1970年4月24日第一次发射“东方红” 一号卫星,到2021年12月10日第 400次发射“实践”六号05组卫星,用时51.67年,年均7.74发;共将705个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年均发射 13.64个航天器。如果以50次发射作为测算单位的话,“长征”火箭前50次发射用了28年,后50次用了9年;“长征”火箭的第一个10次发射走过漫长的14年,从90次到100次则用了不足九个月。
张逸凡同学对火箭发射场很感兴趣,他发现:我国依次建设了酒泉、西昌、太原和海南文昌4个陆上发射场,分别承担了 124次、166次、94次、14次发射任务。另外,在黄海海域进行了2次发射。陆上发射场及海上发射的占比分别为31.0%、41.5%、23.5%、 3.5%和0.5%。其中,海南文昌发射场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管理,任务由其组织实施,因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共组织进行了 180次发射,数量位列第一,占比45%。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124次发射名列第二,占比31%。黄海海域进行的发射任务,由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组织实施,故太原发射中心共组织实施了 96次任务,占比24%。
“长征”复“远征”,奋力向苍穹。中国航天人砥砺前行,一步一步走向今天的辉煌。通过这次研学活动,同学们深深的感悟到:作为新一代青少年,我们不仅要了解长征火箭的科普知识,了解长征人砥砺前进的奋斗历史,更要在学习和生活中继承他们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