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7月11日,我们高2203班在紫鹊界的第三天,活力满满的一天从练习梅山武术开始啦!“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走进当地农户家里,开展沉浸式交互生活体验,学习当地方言,感受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
问:“嗯到乃闹七?”(你到哪里去?)
答:我到田里劳动去!
参与农户家庭劳动,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学习制作糁子粑粑,探索当地美食文化。
好想说:“七,七,七”“七帮偶拿倒来”(去帮我拿来),“偶哩思闹冒有”(我们这里没有)糁子粑粑。
糁子粑,湖南新化农村美食特产,它的重要质料是糁子,在制作时会加入适量的花生碎黑芝麻以及五花肉,做好之后口感软弱并且养分富厚,是许多人最喜好吃的一种民间美食。
在正龙村,保存着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如今200余栋清一色干栏式板屋保存完好,这里的房屋“房龄”有的已经超过200年了,我们一同前往探究古村建筑结构,一起探讨正龙古村与自己家乡建筑风格的差异,并制作了搭建仿古村建筑模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水车镇紫鹊界村当地木雕艺人,将新化本土文化融进木工工艺中,形成了具有新化特色的雕刻风格,不断发展壮大木雕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我们下午参观了新化县潇湘木雕有限公司,这是当地的脱贫攻坚产业,该公司占地面积1386平方米,是一家销售生产木雕工艺品、仿古装修系列、寺庙佛像、祠堂建筑装饰和旅游工艺品、广告牌、民宿创意招牌、家庭摆件生产、定制选购、加工、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化木雕生产企业。产业的兴旺,绘就了当地乡村振兴“繁荣图景”。
参观结束后,潇湘木雕的创始人奉湘波先生向我们分享了他的脱贫攻坚工作。他从小患小儿麻痹症,但他不仅自立自强,苦练木雕成国家二级工艺技师,还靠手艺脱贫后,无私授艺,带动其他残疾人利用一技之长谋生,还捐出基金帮助贫困学生,心怀大爱,用认真、善良、勤劳、自强“雕刻”精彩人生。
蒲团是指以蒲草编织而成的圆形、扁平的座垫。又称圆座。乃修行人坐禅及跪拜时所用之物。打蒲团都是从里往外编。一把稻草,在手中理顺压紧后,然后拿一条笋壳绑住,笋壳条的两头扭紧打一个结。就这样沿着稻草长度依次用笋壳绑住打结。随着稻草弯曲团绕,在团绕的两束稻草之间用笋壳连结,就这样两两相扣,一般盘绕到五圈的时候,就可以收尾。
打蒲团的技艺看起来简单,做起却不简单。我们在一番学习和琢磨后,这蒲团打起来也有模有样。
满满的一天行程快结束了,晚餐之后我们坐了下来,认真而热烈的探讨着后天我们的调查报告选题,我们行得了万里路,也能破得了万卷书。
学农正当时,我们劳动、探索、收获、思考,共同体会劳动的艰辛,共同享受收获的喜悦,共同品尝学农过程的酸甜苦辣,共同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让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继续期待明天的学习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