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溯本源,思政课程共研讨

张丹吉名班主任工作室
创建于2023-07-13
阅读 141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扎实推进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发挥工作室引领辐射作用,2023年6月28日上午,大庆市张丹吉名班主任工作室教师进入钉钉会议室,参加了大庆市教师发展学院德育教研部组织召开的全市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课程思政》专题培训会。

        

       

       听取了大庆市六十九中学二部初中部副校长董再思首先作《探求“课程思政”的金钥匙》专题讲座。提示教师要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与实施方法。

          

        学习了德育教研部主任陈冰舒《践行课程思政理念 深化学科德育教研》主题讲话:让课程思政成为班级管理与教育教学的内在自觉,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培育时代新人的积极作用,为推进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认真践行张海霞老师对各名班主任工作室下步工作的安排和要求,调动工作室成员积极行动起来,总结出可操作、可推广的宝贵经验,为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加油助力。

        此次培训活动,张丹吉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全员参与,并在会后召开了“学习思政教研交流会”,大家根据本次培训,对下一步落实学科思政一体化进行讨论和规划。

        工作室助理西苑小学史广静首先谈在发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纳入教学,这也是整个教学过程和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从整体教学的高度出发,将涉及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道德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提高小学语文课教学质量和效率。注意小学语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以无声的方式进行教育。

        1.提升学生品质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语文知识的教育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并在树人的基础上树立美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小学语文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应在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挖掘思想政治课的资源,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训练获得思维认知的熏陶。

        2.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在《神州谣》这一课中从政治理论修养的角度入手,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从而形成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的内容渗透到语言和文字教育的过程中,从汉字的形成和各类汉字演变开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书写形式,没有任何间断。

       工作室助理新潮学校姜莉莉补充: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把思政教育渗透其中,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要从小将真善美的种子植入孩子心中,努力为孩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语文课本选取的都是优秀的文章,除了文字语言的感悟积累,也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切实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

        1.以学生为主体,抓住思政教育的落脚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转变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看待学生,不能一味的将成绩作为重点,要从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来评价学生,推动学生的全身心发展作为落脚点和最终目标,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上。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教学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实现身心的共同发展。

        2.以教材为依托,挖掘思政教育切入点

        教师在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钻研教材时,从语文特点出发,将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教育内容挖掘出来,适时、适量,采用恰当方式,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中国传统节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中并适时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中,通过仔细品味诗词、文章中写的细致生动,语言的优美,更要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中华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学生通过全方位思考,将学习语言文字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达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目的。

        3.在习作训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升华情感

        叶圣陶老先生说:“文当然是要做的,但是要紧的在乎做人。”写作是字词句的积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滋润学生心田的一口活泉。作文教学不仅要在作文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认识事物,提高思想水平,而且在作文过程中还可适当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随情练文,以文陶情,自然地扩展接受各种有益的教育。例如在本册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以及中华宝贵历史遗产的交流学习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在习作练习中来写一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和节日中印象深刻的事,让学生在习作中进一步感受传统节日中渗透的文化传统,家国情怀,亲情友情,让思政教育得到进一步升华。


        大庆世纪阳光学校韩冰老师谈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光要完成自己日常的学科教学工作,同时也要专注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才能更好的把自己本学科的知识融入于对学生的日常思政教育。

        1.传统文化立德养心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载经久不衰。作为拥有千年文化的古国,我们的传统文化涉及方方面面。尤其在思想上更是百家争鸣独步天下。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更应该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漫卷诗书中体验家国情怀,从浩荡离愁中品味人生百态,从金篆隶书中感悟历史厚重……了解一个国家就从这个国家的文化做起,教育孩子更应该从传统文化引导。这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朗诵唐诗宋词,也不单单是让孩子背诵课文。更是一种古今对话,用今人的视角去感悟古人忧国忧民慷慨激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一点点树立民族自信心,才能培养民族自豪感,才能喜欢自己的文化才能为自己的国家做出一点点贡献。所以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要教好每一节语文课,更应该在语文课堂上集百家之长扬中华文化。

       2.从书籍中汲取营养

       语文教学阅读量是一个不可不提的关键。所以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强调阅读,鼓励学生阅读。其实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也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学生从书籍中汲取养分,训练了自己的阅读和思维能力,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激发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探索。所以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要抓好阅读,鼓励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品味人生酸甜苦辣,感悟世间万物。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书为友,让学生快速成长好过老师家长的日夜叮嘱。以史为鉴,让学生感悟不同人生方能知道善恶不同。让自己的学科和学生心里教育紧密融合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

        让北一小李杰思考了如何让思政教育与语文学科更好地融合: 

        1.以学生为主体,抓住思政教育的落脚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转变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看待学生,不能一味的将成绩作为重点,要从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来评价学生,推动学生的全身心发展作为落脚点和最终目标,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上。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教学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实现身心的共同发展。

        2.以教材为依托,挖掘思政教育切入点

        教师在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钻研教材时,从语文特点出发,将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教育内容挖掘出来,适时、适量,采用恰当方式,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中国传统节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中并适时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中,通过仔细品味诗词、文章中写的细致生动,语言的优美,更要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中华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学生通过全方位思考,将学习语言文字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达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目的。

        景园小学方金荣认为思政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学不应该排斥思政因素,固然语文的工具性非常重要,但语文的思想性更为关键。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将思政教育和语文教育融为一体,达到“教书”和“育人”的双重效果呢?其实方法很简单,除紧扣文本思想内涵进行思政教育外,更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捕捉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和制高点。

        东湖二小王雁认为要在语文教学中贯穿思政教育。语文学科是其他各个学科的基础,而语文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数理化,它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感情熏陶。我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加强语文学科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这不仅可以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成为师生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

        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蕴的情感,掌握思政教育方式方法。语文学科的每一篇课文,都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深情,传现了其丰盈的思想与情致。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用心灵去感知,去细心地体味,挖掘蕴藏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把自己对于文本、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自己的语言、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也只有教师熟悉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自身储备充足的感情,课堂上才能做到情动而辞发,做到教情、学情、文情的"三情"统一。

        在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学生,乐观向上的教师能使课堂、学生都变的活跃起来。所有成功的名师,都有着对语文教学的一腔热血,充满真挚和执着之情。充满激情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要善于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在激情朗读、演绎之外,还应该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帮助学生捕捉到课文里的感情色彩,使学生沉浸到文字的意境之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学生在课文中感受到正能量,来充实自己的思想。

        一中机关小学公庆杰补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需要先进行精准定位,才能保障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并且取得显著成效。需要认识到语文教育的目的,制订科学合理、清晰的教学目标,通过班会课、晨读、班级宣传板等,引起全体学生的高度重视。

        龙南小学王敏谈: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把思政教育渗透其中,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要从小将真善美的种子植入孩子心中,努力为孩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语文课本选取的都是优秀的文章,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切实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

       1.以教材为依托,挖掘思政教育切入点

        教师在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钻研教材时,从语文特点出发,将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教育内容挖掘出来,适时、适量,采用恰当方式,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

        2.把握课标融入思政教育,活化教学模式

       从关键词语入手,突出重点,切实可行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从赏析图文入手,带入意境,形象生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从精心板书入手,提纲契领,言简意赅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诵读品味入手,让学生在声情并茂地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落实思政教育。

    龙岗小学沈建政补充语文教学还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汲取课文中的实用语言,艺术语言,文学语言的丰富;同时,通过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陶冶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

      西苑小学纪国庆站在小学语文的角度,认为语文课程的教学重心在于透过部编版“双主题结构双线并行”的特征来讲“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融入思政教育之中,这体现了课程思政“真善美”的统一。

        所以如何将语文学科中的“思政线索”渗透至课程内容结构之中,这成为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思政效能的关键问题,也是发挥课程思政隐形与显性功能的核心。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整体教学为例,教师可让学生了解单元课程结构及其中的重要思政元素.由单元梳理并结合课标分析,教师通过解析课文结构来准确把握“单元”与“课”中的思政教育切入点。例如在“清明节”的拓展学习中,教师可介绍“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由此来缅怀袁隆平,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以袁隆平为首的科研人员的探索与创新中,中国超级杂交水稻亩产产量不断刷新着自己保持的记录,使学生对国家粮食安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应重点分析科研精神、创新精神与攻克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学生意识到“伟大的实践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唯有坚持初心,勇于探索才能取得科学突破”的真理。,进而将延伸到青少年应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将个人梦想和国家梦想相结合,才能为国家科技创新与发展注入发展动能。由此可见,在单元主题教学中可融入热点时事,进而帮助学生从语文教材内容中把握好思政方向,真正发挥思政资源的育人作用。

        东湖三小任虹珂从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角度谈了自己观点。

          1.发挥带头作用,塑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发挥自己的引路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带动他们进行品德建设。对于学习能力低的学生,要多多引导和鼓励他们。老师要注重自己平时的言行,少一些批评,多一些理解,在生活中做学生的良友,和学生分享喜悦,做一个有感情、有温度的人,达到德育的效果。

          2.充分挖掘语文课文中思想品德方面的内容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应该充分挖掘语文课文中思想品德方面的内容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牟文正的《我不能失信》课文中,讲述了作者对真诚待人,诚信的理解,作者是一名普通人,但是却不失真诚待人和诚信的品质,结合自身的日常生活或既往生活经验谈谈自身对真诚待人的理解,这样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并帮助其养成真诚待人的品质,还能在交流活动中提升其语言沟通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锻炼合作能力

        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情况,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其分为不同的合作小组,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后进生共同进步,这样能有效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4.在实践中渗透德育知识

        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点,及时给学生们渗透相关德育知识。例如,在开展环境保护主题类的语文内容教学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植树,植树前,先给学生介绍植树活动与语文教学内容的联系及植树活动的意义。在植树过程中,让学生们体会到劳动的辛苦,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感悟到要爱护树木,还能让其知道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从而能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东湖三小姜黎黎补充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在语文教学当中,老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拥有足够的耐心,不放弃、不抛弃任何一个学生。对于学习能力低的学生,要多多引导和鼓励他们。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事情,当学生碰到问题的时候,及时给予解答。老师要注重自己平时的言行,少一些批评,多一些理解。

       在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德育课堂改革中,教师在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做好学生在小学阶段思想品质提升的重要导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和改革自身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案,提升专业技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外国语学校李聃从数学学科教学角度谈课程思政如何融入小学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学内容,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形成自主探究精神,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也应该充分体现新课改思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课堂上渗透人文素养,体现课程思政,让数学课程在提高学生学科文化知识的同时,使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身心素质都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思政如何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1.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

         数学是一门联系性极强的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摄取有关德育信息,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数学教材中,不管是新授课的导入,还是练习题的编写,都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于教学中蕴含德育教育,以此达到数学课程的思政化。

        2.教学方式关注动手探究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习惯培养放到首位,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如在课堂上通过做游戏、比赛、表演等教学形式,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同时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极好机会。

        3.教学设计有机渗透思政

        数学思政课要在数学课堂当中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师有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才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引领,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提高课堂责任心,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才能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做到知行合一,在形式、内容、实践等各个方面起到引领学生价值观的作用。

      总之,我们工作室全体成员通过此次培训,加强教学工作中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引领,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提高课堂责任心,充分发挥成员的聪明才智,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做到知行合一,在形式、内容、实践等各个方面起到引领学生价值观的作用,并以工作室为核心辐射所在学校,落实立德树人,做好思政入课堂。

阅读 141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