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机电工业一局、上海机电工业二局、上海造船局、华
东电管局、交通局、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共同创建了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
1979年9月9日,接上海柴油机厂政治部组织科通知,我被调往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行政,组织关系转出,工资关系暂时不变)。
9月17日,去上海拖汽公司干部处和机电一局干部处转介绍信。
9月19日,去位于长宁区遵义路2号的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报到。
我被安排在机械工程系动力机械教研室。
此时教研室成员已有:谭秉仁(59年上海交大毕业),方集林(63年上海交大研究生毕业),裴连华(59年上海交大毕业),张凯(62年捷克留学毕业),孙镜明(62年哈军工毕业)。
由原交大船用柴油机教研室副主任谭秉仁任教研室主任。
此后随着周德裕,李之华,杨洪生,许振刚,马仁模,肖毓庄,范长荣等老师的陆续加入,教研室教师人数逐渐增多。
交大机电分校成立于1978年11月,所以第一届(82届)学生1979年2月才入学。机械工程系动力机械专业分共分三个专门化:内燃机;汽轮机;锅炉。共四个班级,其中一个班级为内燃机专门化。
教研室的任务是组织和实施动力机械各专门化的教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方集林,裴连华和我主要承担内燃机专门化的专业教学任务。
由于第一届(82届)学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要到1981年才开设,所以,除了制定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筹组实验室外,教研室组织来自工厂和科研单位的教师在本校和去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动力系学习和进修相关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
从1979年10月起,我在本校听《高等数学》课,去上海交大听《工程数学》、《热力学》、《内燃机原理》、《内燃机设计》、《燃烧学》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
1979年9月至1981年7月在上海市业余科技外语学院德语专业(两年制)学习德语。
同时,开始备课。我即将承担的每年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两门必修课《内燃机设计》(64学时)和《专业英语》(66学时);一门指定选修课,如《内燃机传热与热负荷》或其它(30学时);指导《内燃机构造实习》(3周);指导《内燃机课程设计》(3周);指导《毕业设计(或论文)》(12周)。
就职于交大分校后,我开始骑自行车上下班,从皋兰路至遵义路校区约8公里,单程骑行约35-40分钟。
1980年2月开始担任机械系动力机械专业内燃机专门化1381班的班主任。这个班级共38名学生,其中,16名是应届(78届)高中毕业生,22名是“老三届”的大龄学生(1951年前出生的16名,年龄最大的出生于1945年,已婚的8名,带薪读书的15名)。
1980年5月中下旬,带1381班学生去彭浦机器厂进行两周的铸、锻、焊和热处理实习。
1980年7月,与方集林、周德裕去浙江杭州和江苏南京等地有关高校相关专业进行学习和调研。
1981年2月3日我的工资关系从上海柴油机厂转入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此时的工资是58元/月。
1981年3月教研室主任谭秉仁老师去同济大学任职,由方集林老师继任教研室主任。部分教师参加了教研室为谭秉仁老师开的欢送会:
1981年4月19日,参加1381班同学组织的去苏州及洞庭东山春游。
1980年至1981年连续三次获“优秀班主任”奖:
1981年7月在上海工农动力机厂指导1381班(第一届)学生《内燃机构造实习》。
1981年7月在上海市业余科技外语学院德语专业(两年制)结业。
1981年10月底至11月中旬与裴连华等去北京、吉林长春,天津等地有关高校相关专业进行学习和调研。
1981年11月在北京八达岭长城。
1982年2月开始的这个学期,为1381班(第一届)学生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指导课程设计。
当时《内燃机设计》课用的主要参考教材是上海交大陈大荣教授主编的《船舶柴油机设计》。
1982年2月获工程师职称。
1982年3月教研室与上海活塞厂洽谈用于活塞研究的变缸径单缸试验机的科研协作项目。
1982年9月开始的这个学期,除了为1381班学生开设30学时的专业选修课外,还要为第二届(83届)1391班学生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指导课程设计。
1982年10月获校“教学优秀一等奖”。
1982年11月至1983年1月参与指导1381班学生毕业设计。其中15名学生在学校进行“变缸径单缸试验机”的方案设计,其余在上海柴油机厂,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等单位的学生,进行所在单位布置的相关课题的毕业设计。
1983年1月1381班部分在上柴厂毕业设计的学生在毕业设计答辩结束后与指导教师合影:
1983年初,根据上海市高教局沪高教(科)83第395号文,我校动力机械教研室负责进行BDS-1型变缸径、变行程、多用途单缸试验机的研制课题,课题编号为(83)D-2,协作制造单位为上海活塞厂。课题组由方集林(组长),杨杰民,裴连华,孙镜明,陈志恒组成。
1983年2月开始的这个学期,为第二届(83届)1391班学生开设30学时的专业选修课。
1983年4月19日,我校与上海活塞厂联合召开设计方案审查会,会议以纪要的形式通过了由我代表课题组起草的“BDS-1型变缸径、变冲程、多用途单缸试验机设计方案论证”。
1983年9月开始的这个学期,为第三届(84届)13801班学生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指导课程设计。
1983年10月,因体制变动,上海活塞厂单方面终止了BDS-1型单缸试验机的协作关系。
1984年1月,方集林老师被任命为副校长。原动力机械教研室已重组为内燃机教研室和热能动力教研室。
内燃机教研室成员包括裴连华,杨杰民,孙镜明,张凯,卢希果(清华大学62年研究生毕业),陈志恒(1381班毕业后留校),沈凯琳,邓远华,朱玉秀(13801班毕业后留校)等,由裴连华老师任教研室主任。年初,陆海章师傅从上海柴油机厂调来后,由孙镜明老师负责开始筹建内燃机实验室。
1984年1月在上海内燃机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上发表论文《变缸径单缸试验机的应用及发展》(第二作者):
1984年1月初,无锡柴油机厂设计科为开展该厂6110型柴油机和4125型柴油机的试验研究工作,与我接洽联合试制用于该厂110系列和125系列柴油机试验研究的变缸径、变冲程单缸试验机的设想,1月13日我和裴连华、陈志恒去锡柴,基本商定有关合作事宜。3月26日,锡柴设计科长张伯恩,以及陆宏泰、吴子明等工程师来校初审单缸实验机方案图纸。4月,双方签署合同,由我校为锡柴设计BDSB型单缸试验机的BDSB-110和BDSB-125两种变型,锡柴负责试制。
1984年2月开始的这个学期,为第三届(84届)13801班学生开设30学时的专业选修课。
1984年5月底至6月上旬率我校陈志恒(左1),1381班毕业后分配在上海活塞厂工作的倪铭诚(左2)和龚琳(右1)去洛阳,南京,镇江等地作单缸试验机课题调研。
1984年4月至6月参与指导第三届(80届)13801班学生毕业设计,其中5名学生在无锡柴油机厂设计科实习和设计。
1984年6月27日,由我和陈志恒代表学校向无锡柴油机厂设计科正式移交BDSB-110和BDSB-125单缸试验机全部设计图纸。
1984年8月,与陈志恒一起去广东江门,肇庆,广州继续进行单缸试验机课题调研。
1984年9月,无锡柴油机厂开始了单缸试验机的试制。
1984年9月开始的这个学期,为第四届(85届)13811班学生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指导课程设计。
学校成立“科技开发公司”后,开始鼓励全校各系在完成教学和市、局下达的科研课题(俗称“纵向课题”)任务的同时,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技术协作,承接相关课题(俗称“横向课题”),促进校企联系,增加教职员工的收入。
1984年12月,北京化工部北京重型机械化施工公司总工程师游成培(我扬州工专的同班同学)来我校商谈“微型车改装”课题协作事。
1985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在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和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的基础上组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1985年2月开始的这个学期,为第四届(85届)13811班学生开设30学时的专业选修课。
参与指导13811班学生毕业设计。
1985年5月,参加以裴连华为首的“单柱塞旋转式分配泵的研制”课题组。
1985年5月,与裴连华和陈志恒在绍兴和杭州进行课题调研。
1985年7月,与张如财在广西柳州、桂林等地进行“微型车改装”课题调研。
1985年9月开始的这个学期,为第五届(86届)13821班学生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指导课程设计。同时担任13821班班主任。
1985年11月在安徽屯溪中国内燃机学会大功率柴油机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发表论文《一种确定活塞环径向压力分布函数的方法》(第二作者)。
1985年11月,在黄山天都峰,莲花峰等处留影。
为适应上海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在上海市经委和高教局的支持下,经教育部批准在我校设汽车工程系。开始引进汽车设计、制造方面的教学与科研领域的教师。殷启光,王志军,常健,龚勉,张承德,葛贤康(教授),戎鸿飞(副教授)等先后调入我校。上柴厂的何沛深师傅也调入我校内燃机实验室。
1986年1月6日在上海市内燃机学会发表论文《内燃机活塞温度场的解析法计算及应用》,后武汉汽车活塞活塞环轴瓦研究所主编的《经验交流》1986年第四期,刊载了这篇论文。
1986年2月,汽车工程系(校内简称6系)成立,下设汽车教研室(含实验室)和发动机教研室(含实验室和研究室)。当时没有任命正系主任。副系主任为戎鸿飞(主持全系工作,主管汽车专业和科研)和葛贤康(主管发动机专业和教学);党总支书记吴庆连(先),胡佐庭(后);副书记高都克(先),沈海清(后)。
同年,方集林不再担任副校长,1987年3月底公派去美国访学。
1986年在我校《教学研究》1986年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让学生尽快掌握应用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
1986年2月开始的这个学期,为第五届(86届)13821班学生开设30学时的专业选修课。
1986年4月至6月参与指导第五届(85届)13821班学生毕业设计。
1986年获讲师职称。
1986年7月5日,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出席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成立大会,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为学校提词:“为上海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1986年7月北京装甲兵学院邬惠乐教授被聘为我校汽车工程系(兼职)主任。
1986年8月21日,在浙江淳安中国内燃机学会大功率柴油机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发表论文《挤压油膜理论在内燃机活塞销与连杆小端衬套设计中的运用》。
1986年8月23日,在新安江水电站大坝上。
1986年8月26日至9月1日,与汽车教研室王志军、龚勉和我教研室裴连华去北京化工部北京重型机械化施工公司游成培移交“微型车改装”设计图纸,因该公司主管局没有批准微型车改装项目“上马”,与我校的协作合同终止。
1986年8月底在北京。
1986年9月开始的这个学期,为第六届(87届)13831班学生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指导课程设计。
1986年后《内燃机设计》课用的主要参考教材是吉林工大杨连生教授编写的《内燃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