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湖畔,雪野湖畔,热烈的气息充盈着每一个角落。
优秀的专家,给予了指导和示范,他们的经验和成就,如灯塔指引前行。在这培训中,我们汲取宝贵的营养,教育梦想在心中翻飞,更加坚定。
每一位名师,配备了导师的帮助,他们将羽翼不全的我们,扶持成飞翔。教学技巧的提升,教育理念的跟进,导师的关怀和建议,必将难忘。
这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考验,我们面对更多的学习任务,迎接挑战。教师,我们的初心岂会变,我们的梦想亦不散,用心去学习,用心去教育,我们的舞台将更广阔。
感激之情满怀,收获的感受犹如滔滔江河,愿同行的伙伴们,心手相连,共同成长。拥抱未来的教育,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未来。
雪野湖畔,我们相聚于此,怀揣着梦想,奋进的步伐如此坚毅。让我们共同努力,展现教育的力量,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光明的未来。
愿我们怀揣感恩之心,展示更多的才华,共同谱写新时代的教育华章。
上午华东师范大学的闫寒冰教授为我们带来了《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教育创新发展》的主题讲座。闫教授从数字素养提升、教育评价改革、教育资源建设三个方面为学员精彩阐述了教育数字化以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
杜敦帅老师:今天上午聆听了华东师大闫寒冰教授《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教育创新发展》报告,受益颇深。印象最深的是,我们许多在技术上的努力,往往是在“不可能三角”寻找突破,这一点对化学教育教学很有启示。整个报告中,我也是一直在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后续的培训学习和实践工作中,我也会把这个思考持续下去,争取让教育教学实践再上一个层次。
于缇缇老师: 做为老师,身处数字化时代,是学习者,是应用者,是数字化普及的参与者,也是学生使用数字化的引导者。我们教师从思想及必备能力上也要转型,用大数据服务教学,让抽象的内容更直观,让讲评课更精准,让复习课更高效。未来已来,我们要做智慧型教师,培养建设美好未来的接班人。
樊雷老师:今天有幸听取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院长闫寒冰教授的讲座《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教师素养提升》,前瞻的理念引领,刷新了我对数字化的认识。闫教授的讲座突出了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对教师能力发展产生的新要求,特别体现在教师信息化教学方面。而其中所涉及的数字素养、数字化应用、人工智能素养等具体能力的提升,都对我们的数字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应时跟随,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掌握技术和方法,不断内化提升,服务于教育教学。
张树岭老师:闫寒冰教授的报告高屋建瓴、前沿高端、有深度、有广度、有宽度,让我认识到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性,唯有拥抱时代,才能赢得未来。闫教授用系统的理论知识,鲜活的经典案例深入浅出、详略得当地阐述了数字化教育模型构建的方式方法,我受益匪浅,将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全面提高个人知识素养和教育数字化水平,为莘莘学子提供优质高效优质的教育。
陈艳丽老师: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挑战,也要适应新形式。合理用实证数据,监测学生的学习过程,方便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闫寒冰院长的报告,不光有理论,也有实践案例,为我们后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着力点。
武仁文老师:数字素养对于一线教师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我们需要借助工具对这些数据进行梳理。根据所得的结果进行差异化的指导教学,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将数据进行可视化,便于直观明了掌握整体情况。
韩鹏老师:今年以来,人工智能大模型异军突起,对各行各业都造成了严峻挑战。教育行业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新领域知识,增长见识,开拓视野,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大变局到来之时,贡献我们的知识与才华!
李琳老师:在数字大模型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和便捷的,知识加工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合作能力是否具备是未来学生差异化的根本原因。转变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人。从万物中知三,从三中知二,从二中知一,从一中知道,道即核心素养。数字化为实现大规模面相核心的因材施教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闫相友老师: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今天中午聆听了各位专家领导的解读,了解了国家对教师培养的决心,也知道了我们身上的责任,在后面的工作学习中,定会潜心研究,静心教学,专心育人,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不负国家所托,家长所盼,学生所愿,良心所求!
下午召开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名师成长论坛高保卫老师的《人生只为一堂课》让人印象深刻。
肖刚老师说说到:“一生只为一堂课,对于老师来讲,课大于天,为了这堂人生之课,我们要向外看,只有打开教育之窗,才能看到光,打破局限,才有更大的教育世界;为了这堂人生之课,我们要向内求,欲成教育之事,须有笃实;为了这堂人生之课,我们要向前走,一想二干三成长,一辈子当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用课堂之光照亮学生成长之路。”
刘同军老师《携手走向卓越》的讲座引发了老师们的共鸣。
李金玉老师会后写到:聆听了前辈齐鲁名师优秀代表的报告以及优秀同学代表的报告,又一次领略到了“什么叫优秀,为什么优秀,怎样才能那么优秀”,他们富有激情、富有情怀、勤于读书,善于学习,精于专研,富有耐力……在我领略优秀的同时,内心也倍感压力!内心有着不少的忐忑。
通过名师们的引领,当下基本清晰了今后努力方向,向着目标们奔跑、奋斗,也力争把压力变成前进的动力,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魏瑞霞老师通过反思自己三十七年的教育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她如何突破成长的高原期,开展自主的“修炼提升”最终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的经历,深深触动了在坐的每一位学员。
张海豫老师的《模型与建模——浅谈思维发展与名师成长》的报告为学员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模式,从而更好的发展自己带动他人。
优秀学员代表于莺彬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做一名有温度的研究型教师》。
优秀学员代表赵学东老师《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汇报讲座精彩纷呈。
闫寒冰教授、李文军院长、刘依林处长做了精彩的点评总结。
孙青老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向身边的同学、身边的同事虚心学习,互帮互助,在优秀的团队中成长自我。就像专家报告中提到的,要协调好日常工作和自我发展的关系,不能固步自封,应树立教育情怀,做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教好书,育好人。既要低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多读书,多反思,总结经验,力争形成模式培育成果。
吴卫锋老师:当我聆听了到往届名师的报告,使我深受震撼,盼望满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他们豪情满怀、硕果累累,不仅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还不断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我会追随名师的脚步,保持对教育的激情和热爱,见贤思齐,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刘国升老师:齐鲁名师的平台真好,下午四位专家两位同伴的分享带给自己心灵上的震撼。从他们的故事中,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短板和不足。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总结反思,以不断提高自己。走出舒适区,融入新时代,踏上校验路,利用新平台,与高手同行,为自己制定了更具挑战性的目标,为之奋斗,不断前进。
郭宝江老师:今天下午名师论坛我触动最深的是情怀和专业。名师首先是专业的“明师”,无论课堂教学、教学教研、课题研究、成果凝练都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其次还是团队的“鸣师”,在交流中合作,在合作中成长,携手走向卓越,贵在有心,贵在潜心,贵在恒心,贵在静心;第三名师还应是“民师”,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学问,扎实开展基础教育研究,不求名师之浮名,不忘立德树人之使命,修炼人师之澄明,助推学生之争鸣。
常颖颖老师:今天下午聆听了4位专家名师和2位工程人选的经验与成果分享,收获满满。高保卫老师的《人生只为一堂课》我感悟颇深,一堂课很短,只有45分钟,但需要我们用一辈子去打造,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善于阅读、勇于思考、敢于实践、勤于写作,争取早日实现从研究型到专家型教师过渡,让我们携手共同进步!
秦爱梅老师:今天下午聆听了四位齐鲁名师和两位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六位大咖的智慧分享,感受到了齐鲁名师建设工程这一平台为一线教师搭建了成就教育梦想的大舞台。感受到了他们辉煌的成长历程,感受到了他们的博学和睿智。在他们的专业成长历程中无不都体现了:孜孜以求,勤于读书,善于学习,常于反思,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高贵品质,他们有着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了个性化的教学,独特显著的教育科研成果。他们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是我们行进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将不懈努力,争做一名有温度的研究型、专家型教师。
张兴颂老师:今天下午四位专家报告高屋建瓴,为后期发展指明了方向;两位同伴的经验分享交流让我信心倍增。两天的培训,满满的信息量冲击着内心深处,不仅开阔了教育视野,更增强了作为名师人选的责任与担当。在后期的培养过程中,我将继续努力,用爱心和智慧去教育每一位学生,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的价值。相信,经过三年的锻造与洗礼,我一定会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梁爽老师: 今天下午四位齐鲁名师和两位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报告,我深深的感到齐鲁名师建设工程这一平台,人才济济专家云集,在这里我们随时目睹了前辈们华彩的成功,也结识了优秀的同伴,同时也发现到自己的不足。他们孜孜以求的专业精神,辉煌的成长历程,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锚定了目标。在接下来的三年培养周期里,我将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掌握技术,不断内化提升,向做有温度有情怀的专家型教师目标努力迈进。
张建红老师: 今天下午听了往期优秀齐鲁名师,现已是国家级名师的四位师兄,师姐的报告,感受他们成为国家级名师的历程,他们的卓越成长,他们丰硕的科研成果,他们取得的国家级荣誉,让我们震憾,榜样的力量,更让我们明确了成长的方向。前辈成长为国家名师的心路历程更给我们灵魂的冲击和激励。有幸入选第五期齐鲁名师建没工程,新平台,新起点,新航向,新征程,有专家大枷的高端引领,有优秀同伴的交流碰撞,我们定会描准方向,扬帆起航,奋力前行,突破自身发展瓶颈,争取破茧化蝶,收获成长的硕果!
刘宪琪老师:积蓄力量,重新启航。通过两天专家的引领,重新认识到自己专业发展的现状,我将静下心来,通过阅读积累知识、积蓄力量,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做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于爱文老师:高保卫老师只为一堂课,扎根课堂,持续阅读,善于思考,勤于写作;刘同军老师抓住了信息与数学的结合点,将几何画板融入数学教学之中,让抽象的数学可视,直观;魏瑞霞老师跟于漪老师何其相似,一辈子在学做教师,持续的研究,突破自我;张海豫老师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思维之窗,用模型提升思维的品质,改变思维方式。何其幸运加入到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这个优秀大集体中,我将不用扬鞭自奋蹄,努力追赶优秀教师的步伐。
宗健康老师: “从一只蚂蚁开始”
来之前,自己给自己定位,与参会的专家和大咖们相比,自己就是一只蚂蚁。但经过两天的培训之后发现:我错了,和大咖们相比,我连蚂蚁的一条腿都算不上。特别是今天培训结束,大家都有相同的感触:作报告和交流的专家及老师们都太牛了,每个人的报告和交流或长或短,但都让我们收获满满。
闫院长的讲座,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一名老师,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还不转变理念、不进行技术更新,将会很快被淘汰。下午的一线大咖们,他们的专业发展和事迹,让我震撼,让我陷入沉思,也重新荡涤了我的心灵。重新静心钻研,不为名利、不为世俗,一生只为一事来,一生只为一节课,一生不忘初心,一生热爱教育事业。
今天,我连一只蚂蚁都算不上;或许明天,我就成为了一只蚂蚁,那就让我从一只蚂蚁开始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