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走进书香小课堂。
有人说,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那么读好书就是为了遇见最好的自己。当生活给我们带来喧嚣与浮躁,让我们用书卷温情驱散生活的阴霾,享受墨香的静笃与清凉。
今天老师为大家推荐一本书——《因为一首诗 记住一个人》。
好的诗词,能与人心意相通,让你见诗人所见,感诗人所感,悟诗人所悟。横跨千年,邂逅一场。
常读经典 心中有光
《因为一首诗,记住一个人》由《意林》编辑部编著,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诗词大会》冠军陈更倾情作序推荐。
在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史中,有一群诗人的文学地位远不及“诗仙”“诗圣”,他们没有太多作品被载集入册。但是,他们因一首或几首佳作被世代传颂,如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崔护与《题都城南庄》、王翰与《凉州词》……
一、看公风骨,似长松磊落
有些诗人,无论经历岁月如何磨砺,他们的风骨始终熠熠夺目、光芒万丈。如松横陡岩,风霜雪雨不改其姿;如日月经天,云飞雾绕不减其辉。他们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文学家文天祥以一首《过零丁洋》彰显了一个朝代最后的风骨。文天祥少年成名,明明是位文臣,却辗转战场,作为大宋最后的顶梁柱苦苦支撑摇摇欲坠的江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即使身陷囹圄,受到威逼利诱,仍然能气节不改,从容就义,他是那个屈辱朝代最后的风骨。
二、从来书生意气,自古名士风流
千年之后,黄鹤楼依然屹立于长江南岸。千年之前,一首被严羽推为“唐人七律第一名”的《黄鹤楼》横空出世,让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搔首踟蹰,诗仙李白登楼提笔,一见崔颢之诗不得不为此搁笔,只留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然而我们对这首诗的作者崔颢却知之甚少,就像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偏盖全唐”的诗人张若虚一般,不见其人,但闻其声,深知其名。崔颢年少轻狂,风流不羁,登进士后的他在京城并未受到重用,外任游牧成了他后半生的主旋律。他在外游历期间,路过黄鹤楼,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了这首《黄鹤楼》。如今,千年已过,黄鹤早已飞远,我们一如崔颢,依旧在寻找着故乡。
三、巾帼何须让须眉
纵观上下五千年,风华绝代的旷世才女比比皆是。她们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大家知晓这流芳千古的经典诗句出自谁手?它出自唐代歌姬杜秋娘。虽然她出身卑微,但集美貌、才艺、智慧于一身,难得的是她对诗词歌赋发自内心的喜爱。《金缕衣》收录在《唐诗三百首》中,只为纪念那个繁荣昌盛的时代,纪念那一群生活在那个伟大时代并勇于做自己的人。
杜秋娘在众多诗人中分外美丽凄艳,令人印象深刻,然而世人皆晓《金缕衣》,何人还念杜秋娘。
四、一诗一花一世界
苏东坡曾这样盛赞王维的诗与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往今来,诗人一向是制造画面感的高手。有些诗,就是一幅画,寥寥数十字就让我们好似穿越了时空,诗里的景仿佛就在眼前。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令人每每读来仿佛置身于夜下的春潮江畔,在这样一个深沉、辽阔、宁静的意境中,你是否会感慨逝者如斯,人生如梦,吟一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又或者忆起一个故人,是否会叹一声“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好的诗词,能与人心意相通,让你见诗人所见,感诗人所感,悟诗人所悟。像一趟穿越之旅,横跨千年,邂逅一场。
古人都曾因有一颗不屈的心,从未向命运低头,始终不甘平庸,他们在现实的风霜雨雪,千磨万击中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心中小小的火苗,让他一直燃着,静静地、耐心地等待着燎原的那一刻。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让我们常读经典,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心灵的力量,才能心中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