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丽娜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铸魂育人担使命

创建于2023-07-12 阅读3286

大庆市包丽娜名班主任工作室落实思政理念一体化研讨会

  习总书记说过:“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如何上好一堂思政课,让教学内容跟上时代,是一道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

         6月28日,包丽娜名班主任工作室全体成员参加了“大庆市名班主任工作室培训会议暨课程思政交流研讨会”。   根据会议的布署,7月10日,工作室开展了“落实思政理念一体化”的研讨活动。

  会前,工作室成员积极响应,撰写了自己对思政理念的学习心得,并结合自己的工作阐述了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中思政理念的融合。

本次活动分三个环节进行

大庆市杏南第二小学于艳老师为大家解读思政课提出的背景和具体要求

一、思政课提出的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并对推动思政课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打开了新局面。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系统总结了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建设相对薄弱,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有待增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2020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制定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建立纵向各学段层层递进、横向各课程密切配合、必修课选修课相互协调的课程教材体系,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内容的有效贯通。由此可以看出,党中央立足教育事业全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个新概念进入了大众视野,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中央文件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结合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系统制定并坚决执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高质量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政课。

二、思政课建设的具体要求。

(一)坚持全程贯穿和学段差异相结合要处理好全程贯穿和学段差异的关系。

        坚持全程贯穿是指要统筹规划思政课,将思政课的共同目标任务一以贯之,纵向衔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内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增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坚持学段差异是指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完善不同学段的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以增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进阶性和针对性。《意见》明确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二)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有利于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坚持问题导向是指以问题为中心,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聚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有的放矢凝聚力量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目标导向是指以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同目标任务为方向,坚持不懈、脚踏实地朝着既定目标任务奋勇前行。

(三)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二者角色的辩证关系,也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主导性体现为大中小学教师的关键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究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主体性体现为对教育对象的尊重,要求真正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目的,这是思政课课堂的根本所在。我们要将这一基本原则贯穿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主导性”要为“主体性”服务,“主体性”要遵循“主导性”指导。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强调主导性而忽视主体性,教学过程就变成了“单向度”,容易导致学生“缺位”和“错位”问题,无法实现教学的整体性;只强调主体性而忽视主导性,教学过程缺少教师指导与启发环节,会严重削弱课堂教学效果,也无法保证正确的政治导向。因此,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双向互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真正实现二者的统一,使教师和学生形成较为紧密的教学共同体,做到教育者和受教对象同频共振,才能更好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四)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协同

        大中小学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同时,其他各类课程也都有独特的思政元素和思政功能。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在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协同,要求大中小学既要抓好思政课程建设又要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并按照育人的共同目标、课程的内在逻辑,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互动互促关系,发挥育人协同效应。

吴海霞、王冬梅、杨雪莲三位老师交流学科教学与思政理念的融合

找准语文教学和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实现有效融合,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

大庆市八百垧第一小学吴海霞

一、挖掘教材内涵,构建思政的隐性课程

        语文教材里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安排的,含有非常丰富的思政素材,是开展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的最优素材库。但是它们通常是隐性的,没有直接说教,需要老师钻研、挖掘内涵,有机渗透,构建思政隐性课程。如一年级上册开篇《我是中国人》,课文只有五个字:我是中国人。内容非常简单,但课文还展示了来自五十六个民族的人们大合照,他们穿着各自的民族服饰、展开着笑脸,背后是天安门和一面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那本课我们就可以结合这些素材,深挖教材内涵,可以使用展示图片、录播视频等媒体技术,引导学生们知道:我们祖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各民族有着自己不同的发展历史、习俗等,但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名字叫做中华民族。我们应该相亲相爱、共同进步。祖国的标志是天安门,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身为中国人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热爱这伟大的祖国,从而达到对孩子们渗透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

二、创设生活情景,注重语文思政的自然性

        教学中,作为老师还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把思政教育融于知识的讲授之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政教育。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升国旗》,我们可以通过播放天安门升国旗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升国旗人员的服饰、表情、动作等,直观感受升国旗的严肃庄严的场面,领悟国旗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尊严,每个中国公民都要尊重和爱护五星红旗。在板书课题《升国旗》时,随机展示国旗、国徽、国歌图片,让学生了解这些都是我们祖国的象征,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要保护国旗、爱惜国徽、会唱国歌,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果再播放天安门第一次电动升旗的记录片、中国工程师林治远的感人事迹,会让学生更直观感受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如何把思政课融合到语文课中

大庆市杏南第二小学王冬梅

        小学阶段是思想品德的奠基阶段,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黄金阶段。如何让小学思政教育走出道法的课堂,有机融人各个学科的日常教学活动之中,是当前基础教育所面临的紧迫任务。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口。因此,语文课程在价值塑造方面具备明显优势,探索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的策略与原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价值塑造本透进日常的知识传投过程。

一、结合课文文本内容进行巧妙渗透。

        语文课文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多样,有反映社会生活,赞美人情美的;有描绘自然景物,讴歌祖国山河的;有讲述寓言童话故事,阐明道理的;有记叙革命先烈,赞颂革命精神的;也有描写榜样人物,激励奋发向上的,篇篇都是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课文。这些课文都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养成良好品质的好文章。可以说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将思政教育和课文内容相结合,在教学的同时向学生的心灵播下健康发展的种子。如在五年级上册有《少年中国说(节选)》和《圆明园的毁灭》,在教学时,不妨先讲授《圆明园的毁灭》,学生对文章里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无比热爱时,再看到圆明园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他们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慨会自然的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接下来将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的局面和梁启超先生因为看到中华不振而写下的《少年中国说》,诉说着中国人的强国梦想,用“少年强则国强”等这样的句子来激励学生的爱国之心和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志向。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学生的心灵。此外,教材中还有反应父母之爱的文章如《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等,反应祖国美丽山川的文章反应历史杰出人物的文章等等,这些都是思政教育最好的范文,在抓住文章内容的同时,我们都可以再升华进行思政教育。

二、结合语文园地内容进行顺势引导。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单元都安排有日积月累,里面包括古诗、俗语名言警句等传统文化经典内容。教授日积月累时,如果只按照教参建议让学生翻译意思,拓展些句子再背诵就结束了。这样做,只是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真正的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没有借此使得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爱上语文。如四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日积月累里都是比较励志的古籍上的名言。讲授第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时,先让孩子们猜一猜清华大学的校训什么,告诉孩子们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让孩子们对这句名言更有感觉。那么再学习这句话就很顺利了。

三、结合课文阅读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也是语文课程中非常重要的思政教育的资源之一。开展课外阅读,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可结合教材中的“说读链接”“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向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明白道理,激发情感。如在三年级向学生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童话的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四年级推荐阅读中外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奥秘,在故事中感受神话中主人公的勇气和爱心;五年级向学生推荐中外的民间故事,感受故事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感受人们朴素的惩恶扬善的价值观等;六年级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的中外名著等,都对塑造学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将课外阅读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使得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延伸到课外。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落实思政理念

大庆市红岗区杏树岗镇先锋小学杨雪莲

        小学英语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思政教育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学重点往往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技能,而没有充分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然而,《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还应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研究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从而接受品德教育,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为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尊敬师长,关爱他人。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往往不懂得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制作贺卡,写上祝福语,如“HappyTeacher'sDay!”,或者在母亲节、父亲节写上“Iloveyou。XXX.”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情境表演,促进他们形成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的情感品质及对美好事物的认知情感。使他们真正懂得因为有爱,世界才会运转。

2、讲文明、讲礼貌。

        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渗透着德育因素,英语教学也不例外。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促进学生情感品质的形成。例如,在教学“I'msorry”这一礼貌常用语时,我们可以通过情境表演让学生养成讲礼貌的惯,并知道做错了事应该诚恳地道歉,从而逐步养成理解、关怀的情感品质。同样,对于“Thankyou”,我们也可以侧重于学生这一良好惯的养成,并时刻加以提醒。因为只有对生活怀有感恩之心,才能真正体验心灵上的满足与快乐。

3、爱护动物,保护环境。

        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教授有关动物和环境的知识,引导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环境。例如,在教学单元“Animals”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活性、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如何保护环境。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付杰老师结合班主任日常工作,潜移默化地给学生渗透思政理念

一、全方位营造思政教育氛围

        为了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理念,班主任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凸显思政教育理念。教室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地点,是班主任进行营造思政教育氛围的主阵地。我校在教学楼走廊张贴彰显思政教育的名言警句,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在教室中悬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宣传展板,还将每学期评选出的“阳光美德少年”照片加以展示,以此来激励学生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意识。在润物无声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另外,本学期我将教室的一面墙打造成文化长廊,既有中国、世界地图,又有古诗文、成语介绍,还有世界史、中国史的历史大事件回顾,还在读书角等增添了名人传记、爱国书籍等,以加强班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学习氛围。努力营造舒适并且充满乐趣的班级环境,加强学生的归属感。

二、用故事渗透思政教育

内容大部分学校的思政课有深刻的内涵,但缺乏幽默的灵魂。班主任就该有让刻板的思政课变得生动鲜活,更具感染力的手段。校内、班内关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民族气节、革命英雄方面的书籍很多。如《弟子规》、《三字经》、《红色故事》、《英雄人物故事》中包含了许多崇高道德情操的故事,它能折射出古人崇高的道德情操与思想境界。班主任要融合互联网和身边发生的事件材料,适度的发掘和优化。以我教授的语文学科为例,在课堂教学中可开展说故事、研究故事、演故事、谈英雄人物等活动。以此提升对道德文化的了解,渗透良好价值观念。许多红色读物中的故事所处时代背景并非学生读读就能理解的,班主任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要与学生一同分析故事书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同人物性格特点,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人身上的美好特质。同时,还可以从故事书想要传递的观念和讲解的道理入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故事感悟其中的道理,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得到心灵的熏陶,相比班主任只在开班会时讲道理或者教育学生而言,更有教育价值、更具感染力。

  通过本次研讨会,成员们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们将进一步将思政理念融合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步引领学生走向一个广阔的大天地、新世界。这个大天地里,有祖国、有人民;有历史、有未来;有中国、有世界;有责任、有奋斗。

阅读 328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