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以《小毛虫》为例

Kelly
创建于2023-07-11
阅读 190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内容之一。重点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比较、讨论等方法梳理观点,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并有中心、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低段学生则重在大胆表达生活和学习中的疑问,并能够通过阅读、观察、讨论等方式分享和表达自己的解决方法。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含《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小毛虫》四篇精读课文,每个故事指向不同的人生道理,可以成为学生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发展的着力点,我以二年级下册课文《小毛虫》为例,浅析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思考。

1.建立多维感知,激发学习兴趣

《小毛虫》是一篇童话,讲述了一只不会飞、不会唱、不会跑的小毛虫在树叶上打量周围的环境,看到其他昆虫跑跳飞翔,活力四射,它不羡慕渴望,不悲观失望,而是耐心学习抽丝织茧,尽心竭力的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最终从自己编织的牢固的茧屋破茧而出,飞向远方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学生:正确地面对自己,认真学习,不断努力,耐心等待,就会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个神奇且富有想象力的童话,充满童趣,充满哲思,自然质朴的语言,奇妙生动的故事,吸引力十足。这篇童话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小毛虫的变化:可怜——坚定的织茧——化茧成蝶”,这是毛毛虫华丽蜕变的故事,孩子很感兴趣,便于抓住关键词语讲述故事。3幅插图形象地呈现了小毛虫从结茧到羽化成蝶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讲述故事。  本课语言生动优美,容易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重点要指导好小毛虫变化过程中三个阶段的不同语气和情感,引导学生读悟结合并且积累语言。

作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内容之一,思辨性阅读强调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和讨论的方式梳理观点、事实和材料之间的关系。低段学生的认知模式偏向直观性、具体性,因此要想让学生快速建立对课文内在逻辑的深刻把握,就必须调动多种维度的阅读感知模式。如视觉和触觉的直观感知,朗读与表演相结合的亲身经历,以及发挥想象的思维锻炼等,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想象等多维感知中不断提升求知欲和思维能力。

2.提取核心问题,梳理文章脉络

童话故事,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可怜笨拙的毛虫——坚定的织茧——化茧成蝶”,毛毛虫华丽蜕变成蝴蝶。结合朗读,指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两个难懂的句子。“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想一想:每个人都有什么各自该做的事情呢?结合“蜘蛛”“七星瓢虫”“蜜蜂”“知了”等昆虫,说说它们该做的事情。再想一想:小小的毛虫,它该做什么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小毛虫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顺应规律,最终变成了美丽的蝴蝶,这是小毛虫的规律。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比较、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落实到低段就是要求学生阅读有趣的短文,在阅读、观察与思考中了解周围事物的奇妙之处,对文章的脉络和逻辑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模式正在逐步由单一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有很大的具体性。因此让学生把握科普课文中相对抽象的内在逻辑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尤其要求教师不要把课文教“散”,在教学中提取核心问题有助于学生跟清晰的把握文章主题和脉络,提升思维能力。

3.扩展延伸思维,重视说话训练

低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最终的目标应落在表达上,从表达中看出思维,从表达中看出逻辑,从表达中看出想象。让学生大胆去说,首先说清楚,其次说出理由,最后还要把话说漂亮,在此过程中不仅渗透着对核心素养中语言运用、审美创造和思维能力的落实,同时也渗透着对学生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的培养。

让孩子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以后,通过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一步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把故事讲清楚,讲生动。整节课我们聚焦变化,读出小毛虫可怜,读出小毛虫编织茧屋的尽心竭力,读好小毛虫内心独白,学习任务也聚焦核心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小毛虫?层层推进,感悟小毛虫变化的过程。关注课内到课外的拓展阅读,推荐阅读《小毛虫和蟋蟀》,在阅读中推进学生思维深度,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建立多维感知,激发阅读兴趣,注重说话训练;让思维的火花,表达的喜悦贯穿整语文课堂,保持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每个孩子都能有中心、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发现生活中的无限奥妙,这正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对低段学生的巨大意义所在。

阅读 190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