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父亲说戏

红枫
创建于2023-07-11
阅读 88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我对家乡蒲剧的了解还停留在年少时期村里唱大戏的影像中,在他乡参加工作后就很少再回村看戏了。

       村里每年都要唱一两台大戏,每逢清明古庙会还会请名家名角来演,记得有一年蒲剧名家王秀兰来村里演出的时候周边十里八乡的人们慕名追戏而来,盛况一时。

       在晋南许多古村落都有闹家戏的传统和习俗,村里的戏曲爱好者们农闲之余会以社团的形式自发组织聚在一起套戏、演戏。他们演唱的主要是蒲剧还有当地人爱听的眉户剧。

        我们西浒村的家戏班子由来已久,到现在还一直盛演不衰。村里的老人们也说不清从哪辈就开始闹家戏了,流传下来的老戏箱、古戏装的一些戏剧行当都还保存的非常完好、齐全。    每年伏暑天唱戏人还会把戏装拿出来晾一晾(绸缎品不能暴晒),多少年、多少辈衣钵相传下来的行规,还在村里唱戏人中坚守和传承。“晾戏装”就成了村里每年盛夏的一道五彩风景。

        青龙河、白沙河倚村而过,在这里蓄水成泊,因居湖泊西岸--西浒村由此得名。先民们就在此犁耕生息、泛舟运粮、临溪而渔。如今河迁水移、湖水淡去,不再有苇草青青、芦花飞荡,鹭雁成行。故河道上已是平畴沃野。村里几百年古老的戏剧舞台还在演绎着古往今来春秋故事,还在传唱着英雄史诗忠义孝善,还在抒写着戏里戏外人们的生活。悠久的历史文明沉淀了这里深厚的人文底蕴,这片丰饶的土地孕育出璀璨的戏曲文化一直在流传中丰富,在继承和发扬中创新。

        每年一到冬季农闲村里的戏班剧团就张罗开了。以前村大队还给剧团请专业的师傅来村里教传统戏、排新戏。要拿下一本戏来需要生旦净末丑、吹拉弹奏、众多脸谱角色。爱唱戏的人不分男女老少,只要爱好都可以登台秀艺,最多时候村里剧团参演人员多达四五十人。传统蒲剧的九本十八回他们都能拿演的下来。

         脚下就是舞台,生活就是一部大戏,台前幕后、主演龙套、总有适合自己的位置。戏幕拉开,人人都是舞台当中那个最亮眼的角,演技就是对生活的精雕细刻,戏剧人生,莫过如此。

        正月间就开始在村里挂幕演出了。小时候最爱看他们演的《薛刚反唐》、《十五贯》、《三娘教子》、《杀狗》、《芦花》、《清风亭》等戏,许多经典的戏记忆已经不是那么深刻了,但一些剧中的人物形象和一些说教的道理到现在还影响着我。就是这样的草班子、土班子,常年的舞台坚持和磨砺,其中一些人的表演艺术水平毫不逊专业剧团。他们以前还经常参加公社、县里的汇演,还去附近邻村演出。

       爱戏对这里的人们来说就是那一口好喝的陈年老酒---那旋调、那唱腔、那韵味----醇香醉人。

       爱听戏、爱看戏、爱演戏,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戏曲就是这么的痴迷和爱好。

        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喜好到骨子里的戏迷,年轻时也在村里剧团闹戏,当年也曾是一个“文艺青年”。

        小时候父亲在唱戏的时候经常带着我,在后台看他画脸谱,着戏装、扎大靠,在演出的时候我就坐在舞台角看戏。

         父亲在十五六岁时就开始入戏,那个年代在村里剧团学戏演出还能挣工分。父亲学戏时的启蒙师傅张根安曾和蒲剧泰斗阎逢春搭过班唱过戏,也算是师出名门戏路正统。

         其实学戏也是非常苦的,我在上初中的学校就是和戏剧学校在一块。每天我们还没起床戏校的孩子们就开始吊嗓子了,我们上早自习的时候他们就开始练功,师傅对他们非常严格,手里不是棍子就是藤条,动作慢了那可是真打。听父亲说他们当年每天就在麦秸堆里练功、练翻跟头等动作。

         父亲年轻时有几出拿手戏:《提刀》中饰演石秀、《周仁回府悔路》中饰演周仁、《别窑》中饰演薛平贵、《黄鹤楼》饰演周瑜、《大王回朝》中饰演子都。文革的时候还演过现代剧:《石人泪》、 《三世仇》、《焦裕禄》等戏。

            看这些角色就知道父亲擅长演生角戏和功架戏。特别是要演好《提刀》中石秀这个角色没有一定的武术功底是演不了的。

        这出戏主要讲述的是:“梁山好汉石秀与杨雄结为生死兄弟。杨雄之妻潘巧云,与海慧和尚私通,石秀为杨雄打抱不平,向酒保借钢刀一把,待饮酒将醉时,先杀海慧和尚,又将潘巧云诱至翠屏山杀之。“

        这出戏中唱词很少,主要是动作表演,要身手矫健 形神兼备能够充分表现石秀疾恶如仇、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英雄形象。其中“朝天蹬”的动作顶天立地,还要在舞台上单脚柠走一圈旋转自如,剧中还有提刀、盘刀、挽刀花、滚刀等一系列耍花刀的动作;还有口衔刀背翻斗、连续腾空劈叉等一系列动作表演。

    

(以下是来自这出戏的网络截图) 

                            朝天蹬动作

                               腾空劈叉

       小时候还看过父亲在《周仁回府悔路》中有一段纱帽翅功、梢子功、脚挑乌纱帽的表演。

       这出戏的整个剧情是一出忠义悲情剧。周仁报恩为救嫂嫂不被落入当朝权贵严年之手,周仁与妻暗中计议,让自己的妻子扮作嫂嫂,献与严年。周仁的妻子到了严府后,杀严贼不成,最后自戕身亡的故事。

        “悔路”这一出戏就是周仁被严年封官后要求其献出嫂嫂,他在回家的路上陷入两难、徘徊、犹豫、自责、羞于回家无从提起,苦思冥想又毫无良策的心里活动表演。

         蒲剧的艺术处理是通过这些绝活的表演,把周仁“献嫂” 这件事上的思考、自责、果断决定等心理活动过程演绎的非常精彩。


      《别窑》中王宝钏出身相门,与父击掌断亲,苦守寒窑的爱情故事感人无数。

        薛平贵、周瑜、子都 这些主人公都是个性十足的将帅之才,背后都有一段英雄传奇。舞台上都是扎大靠,插翎羽、提花枪,战沙场的形象。

       年轻时父亲舞台扮相俊美,身形飒姿,作工扎实,看过他戏的人都说好,听父亲讲当年他们还在县礼堂汇演过新编现代剧《石人泪》。

       石人泪的故事原型就发生在晋南稷山县,民国初年一个老农借了寺庙的高利贷,老农给寺院干了一辈子活也没还清债务,最后债主雕刻一个跟真人一样大小的石人跪像,背上刻有永世还债的铭文。老农的后人为洗刷屈辱从寺院偷偷背走石像掩藏起来。据说这个石像还存放在稷山县博物馆里。

         在文革唱样板戏的年代,当时稷山县蒲剧团把这段生活实情编写成剧本排演成新戏搬上舞台。

         村剧团就派人到稷山抄写好剧本,回来就编排了《石人泪》这本戏。对一帮农民来说要编演一本新戏那是非常的不容易:那需要组织能力、编导能力、角色的理解、人物的刻画、乐调的编排、演员、道具、和乐。。。。。

     父亲在这一剧中饰演老农的后人翻墙背石刻的这一片段。在汇演时 由于演技传神,表情饱满、攒足了劲、被台下观众连连叫好。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生活在最基层,不用去采风和体验就能够把生活中的悲与喜、爱与憎、欢与乐、悲怆与凄凉、追求与向往、愤怒与鞭挞表演的淋淋尽致,能把剧中的人物塑造的细腻、鲜活,让观众喜爱,引起共鸣。成功不仅仅有着热情和爱好,还有对本地乡土文化热爱和戏曲艺术的追求,他们才是真正接地气的农民表演艺术家!

        听父亲说当时也有专业剧团招他,因为世俗观念爷爷没有让他走专职戏剧演员这条路,后来参加工作后闲暇还经常在村里闹戏,唱戏就成了他平生的业余爱好。

        离开老家已经三十多年了,平常做不到常回家看看,网络视频拉近了和父亲聊天的距离:拉一拉家常,追忆一下过往,说一出戏,听懂一个朝代的故事,访一会古,了解一段湮没的田头野史。父子间的情怀就是这么释然。

         浪迹他乡,时空让我在远方踏行,改变着我的生活,鬓毛已衰,故乡对我来说却有着抹不掉的生活记忆、改不了的乡音。

         如今只要听到蒲剧的家伙什一响,板点密集、铙锣铿锵、弦乐悠扬,绵绵乐调沁人肺腑、余音回味萦绕耳畔;抑扬顿挫、高亢激昂、浑然空旷的蒲情韵味让人魂飘故里,浓浓的思乡情结油然而起,这就是蒲剧的感染魅力吧!

     

阅读 88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