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西行的第五天。早上七点从甘孜藏族自治州县城出发,目的地是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市。途径德格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是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宝库”盛名的德格印经院,全名“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始建于1729年,总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坐落在德格县城文化街。199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作为传统技艺的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产业代表名录。2020年,德格县印经院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印经院构造独特,红墙高耸,绿树婆娑,幽静壮观。靠大门一侧为一楼一底,正房则为二楼、三楼,参差有致,系典型的藏式建筑风格。院内分藏版库、纸库、晒经楼、洗版平台、裁纸齐书室及佛殿、经堂等。藏版库大小共6间,约占整个建筑面积的一半,印书操作也在其中。藏版库中排列着整齐的版架,书版分门别类地插满了版架,每版有一手柄,这是“德格巴尔康”的特色之一。
我们到的时候,印经院外早已经挤满了朝圣的藏民,在印经院的墙下转经。因为先前看了色达的佛学院,所以我只在外面逛了一圈。然后在德格县城的街上买了早点,就又上车继续赶路。
下午三点我们走到一个叫敏达村的地方堵车了。闲得没事我们走进当地一家藏民家里,藏民很热情,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房子,通过交我们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他们家的生活来源于挖虫草,家里房子宽敞,家具既有传统的民族风格的家具,又有现代化的冰箱洗衣机等,屋子布置得温馨漂亮。生活富裕,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车子被堵了四个多小时,长长的车队里一半是川渝的车,一半是全国各地自驾进藏的车。幸好我们停车的地方路边有一颗大树,人们都在大树下乘凉,有的刷手机,有点打牌聊天,有的聚在一起吃东西,各自打发着无聊的时光。
下午六点终于放行了,我们继续赶路。今天在车上的时间大约十一小时,又是累并快乐着的一天。今晚住在昌都的巴氏酒店。
西行第六天。早上七点起床过早,然后步行去昌都的强巴林寺,它位于昌都镇昂曲和杂曲两水交汇处,它巍峨地依附在横断山脉之之下,耸立在古冰河切割而成的红壤层上。寺内主佛为强巴(大慈)佛,故对该寺的起名为昌都强巴林寺。
寺庙的围墙是一圈商铺,卖各种商品,琳琅满目,门口到处是当地人摆摊卖小菜、水果、牦牛肉、牛奶等当地特产,还停放着摩托车,显得杂乱无章。走进里面,正遇上僧人们做早课,每个屋子里都有不少善男信女,走到哪里耳畔都回想着诵经声。一个寺庙门前这么喧嚣,感觉商业化太浓了,我们转了一圈就出来了,准备向下一站进发。
我们的下一站是八宿,从昌都县城出发,走214国道,驶向云雾缭绕的国道。走了好一会儿才云开雾散。走到海拔4572米的浪拉山,停下拍照打卡。
今天的行程比较宽裕,因为事先知道前面要堵车,所以我们边走边玩,遇到美景就停下来拍照。一点半我们一行在路边的一个小餐馆吃了午饭再继续前进。
出完午饭后接着出发,走了一段发现一处美景,蓝天,白云,大草原,小河,必须停下来拍照。
没有走多远就堵车了,还好只堵了一个多小时。行驶了一会儿就到了七十二拐。怒江72拐从最低点海拔3100米,一路攀升到最高点业拉山口海拔4651米,再盘旋下降至邦达镇海拔4100米,长约12公里。作为川藏南线必经之路,对许多骑手或车手来说,正是因为它的险,才更具有挑战价值。还好我们有经验丰富的司机,我们顺利走完这段路。
都说人生就像怒江72拐,生命无坦途,无常是底色。愿我们走过七十二拐后,以后人生都是坦途。
再往前走我们就能不时从车上俯瞰怒江了,酷爱摄影的郭大侠停车数次拍照。车子时堵时行,经过25公里左右的路程就来到了怒江大桥。从网上看到许多关于怒江大桥的故事,这座长度不到200米的桥梁,却是318国道上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早就在网上看到关于怒江大桥的故事:
当年一位战士修桥时不慎掉入了正在浇筑的桥墩中,混凝土迅速凝固,战友们想尽办法也没能挽救他的生命。如今,旁边的第二代怒江大桥修起来了,老桥墩依旧没拆,成为耸立在滔滔江水中的一座历史丰碑。每到清明节,当地百姓都会在桥上系上洁白的哈达,纪念筑路英雄。
现在路过的司机都自觉鸣笛三声,纪念当年牺牲的英雄。我们经过怒江大桥上时,看到上面还摆有鲜花水果饮料,也鸣笛以示对英雄的敬佩。
今晚住在八宿县的金悦酒店,旅游旺季,虽然条件很差,但还很抢手。愉快的一天结束了,明天更美的风景还等着我们!
这是俯瞰昌都县城图。
因为自己拍不到全面的七十二拐图片, 借用网上的图片。
车上随拍的风景。
偷偷拍到拍抖音的小姐姐。
美美的大姐。
幸福的一家人。
看这对姐妹花。
偷拍到不愿出镜的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