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读《鲁迅传:亲爱的鲁迅先生》有感
在忙碌、浮躁的空隙听读人物传记可以让人安定。
从《知行合一王阳明》到《曾国藩传》,从《苏东坡传》到《鲁迅传:亲爱的鲁迅先生》,这些熠熠生辉的人物总能带给我充足的能量与深刻的思考。
提及“鲁迅”,中国的学生一点也不陌生。小学课本中有鲁迅的《少年闰土》等;初中第一、三、四、五、六册中均有鲁迅的文章;高中一至五册教材与语文读本中也均有鲁迅的作品。
少时读鲁迅含含糊糊,不甚理解,如今通过159集的听读,又听了“钱理群讲鲁迅”的课程,这才算在这个清爽的夏天真正了解了这位响彻中国文坛的、有血有肉的大先生——鲁迅。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毛泽东
有人用十个数字来概括鲁迅的一生:
一个多舛的时代:晚清民国。
两件伤心事:无爱婚姻与兄弟失和。
三个长辈无形的影响:祖父、父亲与母亲。
四个不同时期的知己:周作人、许寿裳、许广平、瞿秋白。
五本传世的经典著作:《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故事新编》。
六个生平中最为关注的文学青年:刘和珍、柔石、丁玲、萧红、萧军、冯雪峰。
七次人生历程的转战:绍兴、南京、日本、杭州、北京、厦门、广州、上海。
八位与鲁迅展开论战的主要作家:陈西滢、高长虹、冯乃超、阿英、成仿吾、梁实秋、郭沫若、施蛰存。
九种影响鲁迅思想的书刊:《山海经》、《天演论》、《新生》、《新青年》、《苦闷的象征》、《语丝》、《莽原》、《奔流》、《毁灭》。
十个鲁迅探讨国民性的话题:吃人的历史、权力者、奴才与奴隶、启蒙、流氓、群众、传统与改革、斗争与反抗、知识分子与青年、民族的脊梁。
这是鲁迅先生的人生图谱,看似冰冷简洁,却又异常复杂。这些严肃的著作和理论,筑成了鲁迅的伟大,却掩盖着真实的鲁迅。
钱理群教授讲鲁迅“是一个真正的人”、“是一位真正可以随便谈谈的朋友”,“他敢于面对自身的局限更无情地解剖自己”。
鲁迅,是一位从容不迫的、有着有趣灵魂的、大写的人。
•“鲁迅活在当代中国,就活在我们的身边。”——钱理群
鲁迅的著作不仅是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映还有超越性的思考,故在当下的时代读鲁迅就像与他一起追问与讨论历史深处、人类文明深处、中国国民性深处、人性深处的问题。
他的眼里、笔下形形色色的人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当下的中国依旧可以找到具有类似特质的人物,如:张嘴满是抱怨的“祥林嫂”、装腔作势的“孔乙己”、愚昧懦弱的“阿Q”、淳朴能干的“闰土”、质朴善良的“阿长”……正是因为人性的复杂性,这些人物特质并不唯一。时代造就也好,镜头过滤也罢,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只有自己最清楚。(当然也不外乎有假装或者不愿清醒的人)
他的心中对所处时代有清醒的认识,更有处世不惊的从容不迫。他看得清中国却依旧相信中国;他看得清世人却依旧热爱人民。他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发出中国人从古以来就有“中国的脊梁”,正如当下强调的“文化自信”,中国文化底蕴深厚怎么可能仅从开满滤镜、充斥低俗的视频中习得?中国人骨子里的民族自信力是需要深深领悟的,他们可以是为民谋福祉、为国守太平的荣耀者,也可以是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普通人,活在当下,挺立“中国的脊梁”。
正如在教育领域坚守一线的人民教师,守护的教育初心正是从容不迫地潜心育人,用心用情托举中国的未来,慢一点、静一点、从容一点。慢慢地带学生探触这个瑰丽复杂的世界;静静地陪伴学生读书、学习与生活;从容地与学生拥抱即将到来的、有无限可能的未来!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王尔德
陈丹青曾说:“鲁迅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在社会动荡、政权飘摇的时代里,鲁迅淡定从容地生活并热爱着生活。他爱吃,是对“吃”有讲究与品味的“资深吃货”;他爱文艺,对绘画、设计都有研究;他爱孩子,是爱记录海婴成长的“超级奶爸”。
鲁迅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题目是《文学与武力》。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笑看非议,幽默风趣。)
还有他理发的故事,面对马马虎虎的理发师胡乱地给钱,后又在理发师一丝不苟地修剪后规规矩矩地付钱。在忙碌的工作中,鲁迅先生爱吃零食,喜甜、爱辣,还爱看电影。(生活中少有这般可爱的人。)
鲁迅老来得子,甚是宝贝。若能用上手机,定也喜爱日常晒娃。(天真率性,亦宛若孩童。)
在庚子大疫与后疫情时代,读鲁迅就像在与真朋友从容不迫地交流;读鲁迅的作品就像看到了两个时代关于“新与旧”、“变与不变”的对话;读鲁迅爱吃、爱文艺、爱孩子就像看到了90后生活育儿的可爱有趣。
品读鲁迅终究不过时,值得当下品读、细读、深读。
怎么看?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人?怎么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