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骄阳,热浪翻滚,却也挡不住大家学习的热情。培训进入第三天,如何让思维在课堂上可见、可视,思维如何能够走向可教、可学与可测评,带着这样的疑虑,我们开启了今日学习之旅。
在线下集中培训的第三天,林老师以“剥洋葱”的图示清晰明了的向我们呈现了“新场景”、“新标准”、“新维度”、“新入口”、“新杠杆”、“新聚焦”之间的关系及内涵,梳理其中的知识结构,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这些新概念的内在联系。
思维决定发展。“结构化”是一切思维方式的追溯点,而如何进行“结构化思考”就成了我们学习的重点,正如林老师所讲:结构化思考能力必须在结构化思考中发展和锻炼,思维需要在结构中动起来。
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语言背后是有思维架构的, 林老师以职场生活为例,用风趣幽默的语言邀请学员进行互动,强调了信息加工处理,即概括能力的重要性。
“结构化思考”必须借助“可视化工具”,即学科思维导图。
学科思维导图(Diagram of disciplinary thinking)是一种以思维导图(Mind map/Mind mapping)为雏形,借鉴融入其它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原理及方法,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教学场景中通过长期理论及实践研究演进出来的,在运用于学科知识体系建构及学科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觉接受学科教学逻辑约束,使零散的学科知识结构化、隐性的学科思维显性化,旨在促进深度学习发生及学习者心智发展,实现整体教学效能提升的图示方法/技术。
同时林老师也强调,我们所学习的“‘学科思维’导图”是区别于简单的知识罗列或自由联想,而是更深层次的结构化的有逻辑的思考,同时也是具备学科特性的一种可视化工具。
在初步了解“学科思维导图”的基本特性后,林老师出示相关案例引导学员尝试手绘导图。
我们依据“定方向→提要素→理关系→建结构→明功能→练迁移”这样的思考方式尝试绘制学科思维导图,学会“追问”并对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逐步向4.0推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过上午的学习,学员基本了解绘制学科思维导图的原则及方法,于是下午林老师引导学员进行实操练习,让学员在实际操作中内化、巩固所学知识。
教育者不能一味迎合、讨好学生的思维方式,应该是给予启发与支持,即用“追问”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应是深入浅出的,并非仅仅只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以素养育素养”,培养会思考、敢挑战、勇创新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