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藏纪行:之十七,仙人遗田——白水台

王文军
创建于2023-07-10
阅读 23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在云南旅游最难的就是带衣服,如果你想多走几个地方,就要带上一年四季的服装,因为这里的地形实在太过复杂,从滇南到滇北绝对高差超过海拔6500米,具体到某个市,甚至某个县,高差超过4000米也是家常便饭。从普达措到白水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海拔下降了1200米,温度一路攀高,没有条件换衣服,只能忍着。

    到达白水台村已是下午3点,迟到的午饭十分丰盛,特别是土鸡炖松茸更是鲜美,只是我们惦记着村边的美景,顾不上细细品味。

    景区的大门就在村边,门口的广场上有一排醒目的大字“东巴圣地白水台”。香格里拉是藏族聚居区,白水台却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源地。相传,东巴始祖“东巴什罗”在白水台修炼成道,这里也被奉为东巴教的圣地。传说中,两位天神为了让纳西族人学会造田耕地,特地变幻出这样一片梯田,来指导他们学习农耕,所以这里又有"仙人遗田"的美称。

    景区门口,几位纳西族老乡招呼着游客骑马上山,打听到上山只需40分钟,我们决定步行前往。白水台不在214国道沿线,景区开发较晚,村民们显得非常淳朴。其实上山的路并不长,海拔也不算高,根本没有必要骑马。村里的住宿、餐饮、零售网点都稍显不足,开农家乐的前景肯定比单纯牵马好上许多。希望这些村民能早点开窍,不要让聪明的四川人又抢了先机。

    上山的石阶并不陡峭,只是两旁的树木比较低矮,提供不了多少阴凉。虽然已是下午四点,高原的阳光却依然炽烈,不一会我们就已经大汗淋漓。上行不远,一条飞珠溅玉的小溪映入眼帘,小溪并不十分清澈,淡蓝色的溪水夹带着无数晶莹细小的白沙,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这就是形成钙华泉池的碳酸钙了。

    继续前行,山道旁出现了大片的钙华台幔,台幔沿山体倾泻而下,晶莹如玉,洁白似雪,十分壮观。与我们之前去过的黄龙相比,这里的台幔面积更大,质地更纯,如一道宽阔的瀑布悬挂在青山之上。大部分游客都把镜头对准山顶的彩池,其实这片巨大的华泉台地才是白水台独一无二的标志性景观。

    接近台顶的钙华峭壁下有一座半圆形的平台,正对着崖壁上的一个石窟窿,黑色的石洞在白色的泉台上十分显眼,是当地群众祭拜生殖神的地方。

峭壁之上就是白水台最美的花瓣状泉台,只见层层叠叠的泉池如银色的花瓣镶嵌在台顶边缘,积云凝雪,圣洁似莲。最上边的泉池如一轮满月,圆润饱满,莹润如镜,无数月牙形的泉池环绕其下,堆银砌玉,艳丽迷人。钙华池自上而下,排列有序,好似由玉石精心雕琢的层层梯田,纤尘不染,独秀钟灵。

    与黄龙相比,这里的泉池无论面积还是数量都远远不及,但色彩却更加纯净,形态也更加优美。淡蓝的池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如鳞,光莹剔透,洁白的池壁勾勒出无数柔美的曲线,婀娜多姿,环环相连。白水台像一座巨大的盆景,银装素裹,美轮美奂。

    白水台的台顶,是一块周长约一华里的平地,平地上建有石磴铺设的小路。沿路前行,只见一片钙华滩涂中分布着10多个大小不一的泉池。由于地势平坦,这里的泉池明显发育较慢,池坝还保留着落叶堆积的原始状态,泉水漫过低矮的池坝向下流淌,源源不断地为泉台补充着生长的源泉。

    台顶的植被相对较多,钙华池水富含各种矿物质与藻类,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蓝色或绿色,斑驳陆离,绚丽多彩。

    小道尽头是一泓碧绿的潭水,潭水清澈见底,天光云影,相映成画。继续前行,树丛之中一汪泉水喷涌而出,泉水经水潭流向平台,再由台顶缓缓漫下,流银泻乳,静流如歌。

    游览白水台用时不长,一般两小时就已足够。钙华景观适合晴天游览,阳光越是强烈,色彩越是艳丽,如果是阴天,钙华会发暗变黄,水色也会单调许多。只是高原的阳光辐射强烈,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一定要做好防晒措施。

    回到住宿的三斤客栈,耳旁忽然响起了悠扬的军号,原来是旁边的白水台小学正在准备吃晚饭,看来纳西族人重视教育的传统在这里也得到了传承。有文化就有希望,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白水台这处养在深山的绝色美景一定会迎来更多的游客。如何保护好脆弱的钙华生态,将会成为最大的课题。相信,文明、智慧的纳西人一定能够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更多内容请看下集《虎啸听涛》

阅读 23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