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史书美美与共”威海市初中历史工作坊读书活动(十八)

陌上花开
创建于2023-07-09
阅读 38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暑假伊始,读书会的小伙们不惧盛夏炎热,7月8日的夜晚,如约而至共读史书,开启我们的假期之旅。

       荣成市第三十一中学的姜丽达老师阅读了《高度参与的课堂——提高学生专注力的沉浸式教学》这本书。姜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该书的教学策略:一是我感觉如何?二是我感兴趣吗?三是这重要吗?四是我能做到吗?而后姜老师分享了自己对书中的感悟和自己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读书会的小伙伴对姜老师分享感同身受,都希望不要让自己的教学每天都是在啃老本,能更好得从自己的身上反思自我的教学问题,从而让自己的从教生涯能够有更多的趣味。

      乳山市南黄镇中心学校的陈丽君老师从两个方面分享了自己阅读《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的心得体会: 强烈的使命感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史料运用的严谨与互证。从而对自己的课堂有了思考:运用一个史料局限于一个方向进行历史解释有以偏概全之嫌,且不是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如此教学会框住了学生的思维。

       共读的小伙伴对使命感和政治立场颇有同感,这是一位历史老师站住讲台的前提。


        威海八中的李静老师阅读了《万古江河》的第六章为“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 ,主要讲述的是15-17世纪的历史,恰是中国明朝三百年。“海洋的开通和欧亚大陆频繁的陆路交通,将中国纳入世界经济秩序之内。”但明朝反而走向了僵化和落寞。分析了明朝走向僵化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从对外关系上的逐渐封锁、政治体制上的逐渐保守以及思想文化上的逐渐僵化。这三方面使明朝在开放的世界中走向保守,在交融的世界中背道而驰。李静老师生发出自己的读史感慨:失去活力的明朝,怎么去发现世界新局,又怎样去顺应世界形势?纵使被挤到了历史潮流的边缘,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脉络,已不能分割。

       李静老师针对我们6月读书会的《万古江河》的一道有争议的模考试题,所以再次重读这章,力求读出最有说服力的答案。读史令人明智而严谨,由此窥见一斑。

       威海九中陈莎莎老师分享了阅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前四章的逻辑。《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封建社会的时间跨度很漫长,即使1840年之后,中国也并未进入资本主义,而是进入了一个变态的社会。《东方与西方》运用了对比辩证法阐述了东西方的差异,围绕东、西方两大本体,以其代表性事件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为具体对象进行对比。《由盛转衰的清王朝》讲到在宋代以后,中国就少盛世,趋向“日薄西山”,而在17、18世纪时却出现了“康乾盛世”,这可谓是封建社会的“枯木逢春”,类似于回光返照。《炮口下的震撼》结合前三个单元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分析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因社会落后而政治腐败,因政治腐败而武器陈旧。

       读史书需要缕清作者的逻辑思路,如同我们上课也是层层推进,让每一节课的各个子目有机连接,从而让整节课的学习内容有机融为一个整体。

        威海市文登区葛家中学的王丽丽老师从三个方面分享了《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阅读心得:    政治的代谢,天朝尊严下的保守防范被战争打破;经济的代谢,官逼民反,小农经济解体;    思想的代谢,面对战争各个阶层的思想代谢。并得出自己读史的经验:    我们不能以今人的眼光发问历史的不可思议,更要将脚步伫立在当时的历史中,体会当时人的思想和行为,因为不同时期人民的认知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个半小时的读书会,小伙伴们意犹未尽。

       结语: 名著是值得一读再读终身阅读的书籍。我们汲汲于当下,专注地读、分享讨论地读、与教材对应地读,我们极尽所能一点一滴地补齐自己的知识短板,希冀在专业成长的路上走得更远一些,让素养在我们身上养成,方可惠及学生。所以,我们的阅读从未停止。

        很荣幸,在专业成长的路上我们一直相携而行,彼此鼓励、彼此探讨、彼此释疑,切磋琢磨终有所成。

         八月十五日的读书会,我们不见不散哦。

阅读 38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