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朱自清
朱自清
出身仕宦家庭让朱自清有机会就读私塾,并且在中学时代就精通了国文,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功底。
1916年秋天,朱自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
1917年跳级考入北大哲学系,他用三年时间,学完了北大哲学系四年课程,提前毕业。
在他求学期间,蔡元培先生出任北大校长,胡适等众多革新人物和学术大师云集北大,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促进新思潮的传播与学术的繁荣。
从小热爱读书的朱自清与时俱进,加入了“新潮社”,开始了新文学创作,并在街头演讲,宣讲新思想。
《经典常谈》写作背景
“五四”以来,中国大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抵制读古文、写古文。
但朱自清先生认为,“古文”包括正宗的“古文学”,胡适只是教人不再作古文,并没有教人不必阅读和欣赏古文,这与一些狂热的激进知识分子如吴稚晖、钱玄同等人所提倡的“将线装书丢在茅厕里”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既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否定阅读和欣赏古文,那么恰好说明朱自清的“经典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于是,朱自清 亲身实践,将自己的这一想法付诸行动。
《经典常谈》序
在《经典常谈》序中,朱自清开门见山,认为在中学生语文教育中,“经典训练”必不可少,这并不是说这种训练有何实际意义或者作用,而是要过“经典训练”让学生掌握本国的文化。
“经典的价值没有国界,在国外,也有学者强调阅读经典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对人生的体验和见识上。”
从朱自清先生的这番话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朱自清所提倡的经典外延要大一些。尤其在《经典常谈》里,更是把《说文解字》《周易》等罗列进去,这就与封建传统的、一味鼓吹“尊孔读经”的复古派们有着本质区别。
第二,朱自清极其重视“经典训练”。相对于那些反对阅读经典的人来说,朱自清也强调,经典文化是我们的立足之本。
如果把经典的价值视而不见,这是一个很糟糕的现象,这就等同于放弃我们的生存之道,放弃我们的民族之魂,国家将无以立足,无法融入世界的潮流。
“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1.不用长句,多用短句,这使《经典常谈》的行文更为流利舒畅。
2.大量使用方言词汇,包括“儿化音”,非疑问语气词的“呢”,以及其他一些单独使用的北京话词汇,增加了《经典常谈》的口语色彩,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例如:
“《古文尚书》的运气真够坏的,不但没有能够崭露头角,还一而再地遭到了些冒名顶替的事儿。”
“日常的语言不够劲儿,便用歌唱。”
“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
“压根儿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的是道家。”
采用类似谈话的所谓“谈话风”的语言风格,仿佛在听一个智者用很通俗的语言讲述古老的故事。在这里,古与今之间的通道打开了。似乎可以说这是他送给青年读者的一份礼物,包含着他对青年一代的期望。
3.文学修辞的大量使用,时而狎昵可亲,时而幽默有趣。经常使用譬喻,如把管理音乐的“太师”比作戏班子的老板,把离骚结构章法的散漫说成是人痛苦时“妈呀”“天呀”乱叫。
在《<尚书>第三》中说“《古文尚书》的运气真够坏的”,
在《<春秋>三传第六》中说麟“倒了运”,又是将古书和传说中的生物拟作了人,赋予其人的运势,使其亲切可感起来。
还喜欢用夸张的表达,他写游说秦王失败的苏秦是“穷得要死”,说他“恨极了”,发奋读书,困了便拿锥子扎大腿,以至于“血流到地上”,这里对苏秦的失败惨状和读书的勤奋都进行了极为夸张的刻画,读来十分诙谐,有极强的画面感。
他在行文时还喜欢使用宽泛的“顶真格”
例如:
“他们大概是乐工,乐工的植物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
在简短句式中杂以顶真,上下衔接更为紧密,语势更为连贯,读起来更加轻松自如。
老师寄语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从古典目录分类体系出发, 选择代表性典籍加以介绍,叙述上深入浅出,用语准确。 单篇内部、篇与篇之间存在很强的内在逻辑,文气十足。
通过各分篇的选目与安排,我们发现《经典常谈》反映了中国古典学术的继承和演变。 先列五经 ,后叙《四书》,是中国汉唐旧注 到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由经而史,是从唐代刘知几到清代章学诚、崔述萌发、提出的“六经皆史”的观点的体现;诸子之学是古代思想史的开端;诸子而 辞赋也是先秦文学分化的一种结果等等。这种安排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很有思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