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交流数学文化研究成果,探寻新课标视角下数学文化教学的路径与策略,7月6日—7日举办山东省小学数学“新课标、新课堂”系列研讨活动——基于数学文化的课堂教学研讨会。滨城区第二批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参与线上学习,进一步感悟数学文化赋能,再次学习数学文化育人。
大会开始,首先是省教研员徐云鸿老师从数学文化教学研究价值、数学文化教学研究创新、数学文化教学研究成效三方面开展报告。徐老师耐心嘱咐老师们要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改变数学文化教学“标签”“点缀”“调味”状态,将数学文化全面有机融入课程内容与教学,真正发挥数学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徐老师谈道:数学文化教学实施路径要以教材为“主载体”,以课堂为“主阵地”将教学文化融入课程与教学。坚持数学文化融入课程与教学促进学生素养发展,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
第二个环节是山师大数学与统计学院傅海伦教授的精彩报告《数学文化教育中的几个问题》。傅海伦教授谈道: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如何在数学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如何通过数学文化充分发挥数学学科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老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傅教授从背景与意义、数学文化教育的当代价值、中西方数学文化教育的特点、当前数学文化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总结及进一步思考、未来发展展望六个方面展开报告。傅教授用具体的经典案例解读了将数学教育置于文化环境中加以思考,外显的数学现象,内隐的数学文化渗透。
潍坊市青州云门书院的张晓杰老师执教《昆虫界的“几何高手”——蜜蜂》。课堂伊始,通过观看视频引出数学问题——蜜蜂为何选用正六边形以及它的优势是什么。整节课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找出可以密铺的正多边形,同学们通过算一算、量一量、摆一摆等方法,找到了可以单独密铺的图形,并从内角度数的角度阐释了背后的原因;二是探究周长相等的情况下,正三角形、正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面积情况,同学们借助卡纸、格子图、细线等学具,进行了面积的比较,揭秘空间大的秘密。孩子们体会了一次很有趣味的数学文化活动,以自然为师,观察自然、认识自然、效仿自然和改造自然,丰富、趣味的活动中更具“数学味”,完美地体现了“三会”核心素养!
青岛刘贝贝老师展示的《草原上的蒙古包》,在真实的情景“游牧民族的住宅蒙古包”中,提出真实问题“为什么设计成圆柱和圆锥的形状”,展开对于蒙古包外形特点,结构以及设计原理的探究。在探究中,感受数学知识“等周定理”“图形特点”等等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民族的理解和应用,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围篱笆的学问》一节课,教师联系生活中的现实情境,抽象出数学问题,聚焦“怎样围篱笆能使这块地的面积最大?”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应用画图、动手摆一摆等操作,一步步深入研究,最后得出周长相同时,怎样拼面积最大;面积相同时,公用边越多,周长越小等结论。整节课教师引导学生数形结合,由简到繁,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有趣的剪纸》这节课,对应的数学本质分别是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平移、旋转等,对应的方法本质是单位图案个数与层数的关系;对应的核心素养是推理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本节课,教师紧扣数学方法本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微调数学文化呈现顺序,四次体验活动层层递进,以大问题“怎么剪出一个二方连续(几折)剪纸图案呢?”为主线,使得学生在剪和思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探索规律、发现规律,发展了学生的推理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说理习惯,发展了“数学的思维”。
烟台市海阳市实验小学孙小涵老师执教的六下数学文化《圆的魅力》,让孩子们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感受圆的魅力。首先引导学生找生活中的圆,并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进行分类,具体得到交通、植物、传统文化、建筑和艺术五方面。然后从交通方面围绕“为什么用圆形的轮子”展开研究,最后与圆的特征“一中同长”建立联系。接着从建筑方面围绕为什么选择圆形的柱子“进行探究,什么样的柱子承重力最强,周长相等的情况下,什么图形的面积是最大的?结合具体的探究问题,层层深入研究,进而得出结论并进行归因”一中同长“。在植物、传统文化和艺术方面的探究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组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课的最后,以视频的形式向孩子们展示圆的历史,并留给他们继续思考和探究的问题,鼓励孩子们勇于探究和创新!
吕方琼老师执教《格子乘法》。吕老师通过引领学生了解古人乘法计算的方法,感受古人的智慧和乘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以3×2、13×2和23×2为例,带领学生感受画线乘法的方法,通过99×9引导学生感受画线乘法的局限性,为接下来学习格子乘法做好铺垫。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表达,交流。以54×27为例,学生自己尝试计算,不但用古人的方法计算出了结果,还在画线乘法与竖式的对比中,发现它们都是先分后合,本质上就相同计数单位的累加,格子算法就是竖式计算的另一种表征形式。学生在不断感悟算理的一致性的过程中培养了推理意识和运算能力。最后,通过视频,学生感受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神奇的GPS》一课通过学生对GPS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入数学课堂“数对”的知识探究。“数字密码”课前练习让学生自主尝试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图形,初步了解数对的确定过程,通过作品对比将数对的确定规则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深刻体验数对位置的确定规则的重要性。
整个课堂以学生探究为主线,教师层层递进地引导,使学生经历了猜想-思考-探究-明确数学原理的学习过程,将一节数学课“化繁为简”,融会贯通!使数学学习升华为数学应用、数学科技,让学生的学习处处充满神奇,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爱国和创造意识,真正体现出数学教学以人为本的魅力!
石麟小学的赵凤君老师执教《有趣的数学诗》,一首数字诗《山村咏怀》,一首快板趣题诗《一群鸡》,把诗歌和数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赵老师从“一共几只鸡”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书写解题过程,展示汇报。让学生变成“小老师”,老师变成“主持人”,在学生的讲解中感受逆向思考、互逆运算的倒退方法、体验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方程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传递着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的思想方法。一首《李白打酒》满满的数学元素——“一斗”“三遇店和花”“一倍”“到底买了多少酒”……师生交流中,感受数学和诗的文化魅力。
会议最后,由济南教育教学研究院的谢毅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精彩报告《立足课堂 文化育人》。谢老师从世界、课标、政策的角度凸显数学文化教学的重要意义。数学课堂聚焦核心素养,践行新课标理念,创立真情境、真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凸显了数学本质,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我们的思考:整合数学文化读本的内容与日常的数学教学,如格子乘法和三上、三下的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神奇的GPS和用数对确定位置等等。
跟着省教科院专家和老师们学习数学文化在数学课堂上的运用有三五年时间了,数学教师作为数学教育的践行者,如何让数学文化真正落地于数学课堂,发挥其赋能、育人价值需要每一个老师潜心研究、深入浅出地带着学生感悟其思想方法,学以致用,格物致知。
附工作室教师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