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游记

青岛号
创建于2023-07-08
阅读 26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国庆假期里,在网上偶然看见原青岛料石厂旧址有一尊毛主席石雕像,很是好奇,当下决定去实地观摩。

       文革初起的时候,全国一阵风似的到处兴建毛主席塑像;文革后拨乱反正,主席像不再到处悬挂了,各地公共场所的塑像也被陆续拆除,幸存的也就成了稀罕物。

       我曾参观过的大型毛主席塑像,包括成都天府广场的、沈阳中山广场的、毛主席纪念堂的、长沙橘子洲头的、韶山毛泽东广场的、丽江红太阳广场的……

       据我所知,以上的塑像材质各有不同,有整体汉白玉石的,有钢筋混凝土外镶花岗岩的,有纯铜的,青岛这处是用整块浮山花岗岩雕刻而成,全国独一份儿,十分珍贵。

       网上百度弄懂了花岗岩和汉白玉的区别:花岗岩是地壳里喷出的岩浆,或者现存岩石被融化后经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汉白玉石一般指白色大理石,又叫石灰岩。花岗岩比大理石的硬度更高,难以加工,但耐酸、耐风化腐蚀。这样说来,听起来高大上的汉白玉,仅仅是看上去华丽,远不如花岗岩抗造,可千秋万代永存。

       手机导航在香港东路下车后,一路顺着海青路上行,左转入梅岭西路,行不多远就看见了石像背影。

       这尊毛主席石雕像高度7.6米,象征着雕刻当年(1969)毛主席76岁。石像没有我想象的高大,大概也是周围高楼映衬下造成的错觉。局促的环境,加上四周密密麻麻的绿植和停放的车辆,严重影响了瞻仰的效果和心情。常见雕像建在开阔的广场上,远近参观都方便,也更加庄严肃穆。

       为了看得更清楚,我费劲巴拉地翻了三层绿植掩映的高大石阶爬上了石像底座。石像表面很洁净,摸上去质地光滑细腻,看起来线条流畅精致,整体形象生动、亲切。同时在瞻仰毛主席石像的还有一对老夫妻,他俩远看近瞧,流连忘返。另一个有点年纪的男子主动跟我搭话。他说他曾是青岛料石厂的工人,19岁进厂,后来调走了。他跟我分享了当年这尊石像的雕刻过程,回忆了料石厂的大致方位及厂门口位置。他补充了一个网上未曾披露的细节,这尊石雕像,是厂里一个成分不好的人设计的,先做了一个石膏模型,再放大、定稿,最后厂里选定了四个政治上可靠的老石匠,连续三个月吃住在厂里,精雕细刻而成。

       由于在高德地图上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开采旧址也在附近,我顺腿上了浮山。通过青岛浮山生态公园门楼,沿着木栈道上行不远就到了碑心石开采旧址。

       青岛的旅游景点众多,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建筑、名人故居、特色街区、工业旅游等,但是红色景点不多,也不够响亮,类似毛主席石像、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开采旧址这样独特的题材,如果用心发掘培育,一定会吸引眼球,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激发百姓的爱国激情,成为青岛新的网红打卡地的。幸赖崂山区政府有心,分别于2008年12月、2019年12月在此两处立牌,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浮山是崂山余脉,是青岛市区内绝佳的观景平台。九座山头号称“浮山九点”,不知出自何人何时。联想到千佛山上的“齐烟九点”牌坊更加广为人知,不免为之心虚,是否有拾人牙慧之嫌。“齐烟九点”出自唐李贺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清朝文人因为济南古称齐州,在“齐烟九点”坊处北望可见卧牛山等九座孤立的山头,借用此句描绘千佛山山景。“浮山九点”叫法俗是俗了点,但九座山峰那也是货真价实的,西峰、大学峰、二贤峰、神笔峰、仙砚峰、雏凤峰、卧龙峰、浮山峰、东峰从西到东一字儿排开,像一扇天然屏障。海拔高度从西峰的二百二十四米到最高的浮山峰三百六十八米,虽然都不高,却是市区内最高山头。因为是石山,山上植物稀疏、低矮,登临山巅,视野开阔,一览无余,俯瞰、远望皆相宜。山上的指示牌,既有观山路、也有观海路,还有观城路,无论老城区的红瓦绿树、新城区的现代建筑,前海一溜儿的团岛湾、太平湾、汇泉湾、浮山湾、石老人海水浴场尽入眼底,甚至跨海大桥也清晰可见。与崂山的野趣相比,浮山胜在山海城一体,而且免门票。

       但凡寺庙的开山鼻祖,大概也是阴阳家、风水先生。所建寺庙道观的位置,总是让人无可挑剔。以浮山这样的地理形势,自然也会被得道高僧看中。在浮山前麓,至今还有荒草庵、朝阳庵两处遗址,其中朝阳庵附近的朝阳洞仍然香火氤氲,虽无人值守,但井然有序,设施一应俱全。大门两侧刻有蔡元培题写的对联:藓崖直上飞双屐,云洞前头岸幅巾。进洞观看,经书架上摆放着厚厚的《寿康宝典》、《广结善缘》,顺手翻看间,一只硕大的黑蜘蛛从书籍间爬过,吓得我慌忙缩回手来。

       凡是对游人开放的山,设施基本完善,山路或石阶或木梯,两旁铁链栏杆,显眼处立有风险提示牌,提醒游客走大路,不要走野路。以此标准看来,浮山还远远没达到标准,游过浮山的人都说浮山难爬。在山间穿行,虽有部分木栈道、沥青路,但也有相当的路段迹似走野路,怪石嶙峋,荒草缠腿,崎岖不平。路上碰到一家人,有老人也有孩童,老太太穿着皮鞋,扶着树,深一脚浅一脚,就像探险,脚底下不时打滑。一边仔细地寻路,小心翼翼地移动,一边抱怨山路难行,抱怨家人领错了路。浮山上的路大都是羊肠小道,或隐或现,或有或无。我也数次走上了断头路,无奈捡一根其它游人用过的粗树枝作为拐杖兼做打蛇棍,荒草乱石中寻路前行。

       翻过卧龙峰,爬上浮山峰,海雾正起,空气变得湿漉漉的,顿生凉意。从高处看海雾升腾,似云团忽卷忽舒,像流水时聚时散,一会儿功夫,能见度不足数米。猛然意识到身在陡峻的山顶上,浓雾之下会看不清下山的路,惊悚的心情也像被海雾掠过。转念琢磨浮山的山名,是不是因为临海,时常有海雾浸漫,连绵的山岭像茫茫大海里的漂浮物,于是先人们管它叫做“浮山”?

       一群攀岩爱好者在活动。

       见天色不早,顺北坡下山。半山腰上见一防空洞,厚重的拱形门,当年的铁门痕迹犹在。打手电往里走了一段路,冷风嗖嗖,山石里渗出的水汇流成河,无声流淌在清晰可见的石阶上。防空洞门口,有一个碎石砌就的瞭望哨,不知哪位游客在其中一块石头上用白漆写了一个“佛”字,跟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看了让人哑然。这掩体隐蔽性强,视野开阔,绕进去顺着瞭望孔朝外瞧,景色怡人。

       东面的防空洞下行数步,是另一处防空洞,洞外一游客告诉我,这个防空洞他刚穿行过,从山南直通山北,里面黑咕隆咚,怪吓人的。他说这肯定是老毛那时候弄的。我信步走进去看了看,左侧洞壁上有一行红漆大字“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遗址”。青岛的确是全亚洲唯一的一战战场,青岛山炮台遗址见证了日德两国军队的激战。网上有文也提及,明洪武年间为防倭寇,在浮山设军事建置“所”。《胶澳志》也有记载,浮山“山势险峻,为日德当年攻守最激烈之战场”。相较于青岛山炮台设施的精致,浮山上的军事遗迹就逊色许多,与龙山地下防空洞乃至我原工作单位宿舍楼下的防空洞一样,浮山上的军事设施大概率是当年备战备荒的产物,至于是否同一位置前后被重复利用,也是说不准的事儿。

       连续穿越两个山洞下山,洞壁刀削斧劈状,极具视觉冲击力。

      山下果树成片,看起来养眼。

      近看一株植物,枝叶本是茄子模样,果实却是红彤彤的,分明是西红柿,剥开见到内籽,又极像辣椒种子,一时好奇,当场百度得知,辣椒、西红柿、茄子的确同属于茄科。茄科类植物非常多,其叶通常为单叶或羽状复叶,其茎常常有皮刺,常见的有烟草、番茄、辣椒、枸杞、马铃薯、酸浆等等。恍然大悟之际,不由喟叹世事洞明皆学问,一不小心又被科普了一把。

       出北门,见“浮山生态园”石刻,回想起山南入口同名的门楼,不由地感叹山南是富人区,山北麓才是真正的生态园。但把浮山称之为城市之肺,似乎差得还很远,那要参天大树密布,浓荫蔽日才算。

阅读 26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