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失语,惟诗能言》
马铭潞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兰州八中初二六班马铭潞,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岁月失语,惟诗能言》。
诗已伴随人们走过千年,体式风格几经转变,内容流派不胜枚举,散篇诗集浩如烟海。但它们都与一部诗集有着渊源关系,从其中汲取营养,而这部诗集已成为照亮诗歌发展历程的启明星,它便是《诗经》。但是诗经为什么启明星,又为什么是中国诗歌的经典之作呢?
首先,《诗经》中的内容涉及面广泛。尤其是以记述地方风物人情,带有地域特色的"风”,更是取材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如《关雎》里描写的便是一位"君子”对"淑女”的追求过程,期间流露出相思苦恼的纯真情感,塑造的也是陷子渴慕与爱恋中真实生动的男子形象,"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将被相思爱情炙烤的痴情人刻画得真切入微。
此外,《诗经》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琢磨,还体现在同种题材内容的丰富性与差异性上,如同是婚恋题材的《关雎》与《野有蔓草》抒发的情致就各不相同。前者描的是作为追求者与爱慕者的男子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富于深沉的惆怅与相思。后者则是与"清扬婉兮”的美人邂逅相遇,两情相悦,和"与子谐藏”的欢愉。正是这种观察生活、取材于生活又细细咀嚼生活不同况味的实践,让历代读者与《诗经》的情致都能产生微妙的共鸣,使得《诗经》在历史的长河里能够闪熠着无限的光辉魅力。
第三,它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借日常物象进行"比”"兴”的处理,巧妙赋予寻常事物以艺术生命,从而美感倍增。同时,在对生活的平凡事物进行艺术处理时,还善于借助联想,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思,所谓:"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如,《蒹葭》以蒹葭起兴,用蒹葭"苍苍”"萋萋”"采采”开始每一段咏叹。
如今,《诗经》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仍不断影响着我国的诗歌文学,被奉为瑰宝。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经典伴我成长》
李昀霏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经典文化对我们来说究竟有多重要呢?我们又应如何学习呢?
我们都知道,华夏文明从远古追溯,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文化如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般渊远流长,生生不息。每一位中国人都体会得到经典文化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对初中生来说,经典文化也常常伴随在我们左右,如影随形。由此可见,上至耄耋老者,下至稚嫩孩童,都有了解经典文化的必要性。而经典文化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更是尤为重要——最常见的譬如考试就不用说了;经典文化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生活中一些不可思议的奥妙——比如我们大部分中国人对数字的独特理解。
从我们开始学习数字起,孩提时期的我就对每个数字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在我的脑海中,一到十的数字里我最喜欢的是偶数,与之相对的,我更不喜欢奇数一些。在我接触《经典常谈》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这只是我脑海中幻想的巧合。但书中的记载却令我感到惊讶无比。事实上,在远古时代人们用一种特殊的草来占卜凶吉,奇数代表 “不好的事”,反之偶数则代表“好事”。这个发现实在令我惊讶不已。由此我认为,这种对数字的奇妙想象,在某种意义上也算一种经典,这种经典不
仅仅停留在书面上,它已经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脑中,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这种流淌在血液里的经典,不仅能让我们发现更多不可思议的事物,还可以在语文学习方面带给我们较大的帮助。当我在试卷上看到解释字词的题时,我会想到《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一章中提到的“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是指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我们初中生最常用的便是前四个。了解了这六书,我才明白有些看似简单的汉字绝非仅有一笔一划,它们背后的经典展现出来的是华夏文明深厚的文化底韵,而这些经典也是帮助我们学习语文的得力助手。
那么做为一名初中生,我们该如何了解与学司经典文化呢?朱自清先生认为,中学生应该重视经典训练,不仅要阅读经典,而且要多接触并了解本国的经典。了解经典的途经有很多,譬如阅读经典类的书籍,如《经典常谈》或四大名著等;还可以到当地博物馆来了解本地经典文化的发展……如果我们在初中阶段就掌据了许多优秀经典文化,那我相信在语文学习中
依一定会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中国的经典经久不衰,它带给我们强烈的文化自信与丰厚的文化底蕴,更给予了我们以自身发展的强大希望和信念。传承经典的薪火代代相传,它即将传在我们新一代青少年的手中,我们从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发掘经典的道路还很漫长。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