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 三(12)中队

彭文静
创建于2023-07-07
阅读 66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品传统美食  弘中国文化——2023年阳逻街中心小学暑期“五育并举齐发展,烂漫童心悦暑假”活动展之三(12)中队


“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从南到北的美食更是数不胜数。本次的暑期实践活动以“品传统美食  弘中国文化 ”为理念。大家先了解“八大菜系”是哪些菜系,再了解食物的烹饪方式,最后动手制作完成了实践活动,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中国是个美食的国度,中国的美食文化是世界美食的宝库。北京的烤鸭、陕西的羊肉泡馍、云南的过桥米线……准备好,我们的美食之旅开始啦!

八大菜系

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长期以来在某一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以及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形成有一定亲缘承袭关系、菜点风味相近、知名度较高、并为部分群众喜爱的地方风味,著名流派称作“菜系”。其中,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享称为“八大菜系”。

《舌尖上的中国》这个纪录片让我们知道了世间万物唯美食不可辜负!三(12)中队的小队员们通过看纪录片了解了什么是“八大菜系”,接着他们踊跃画出了自己喜欢的美食,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作品吧!

五种烹饪方式

同一种食材,在不同的烹饪方式下,每个人都能做出不一样的味道。常见的烹饪方式有炒、爆、炸、煎、贴、烧、闷、炖、蒸、煮、烤、熏等。中国的烹饪艺术是在烹饪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并丰富起来的。具有实用目的与审美价值紧密相连的特点。

了解了丰富多样的烹饪方式后,小队员们纷纷忍不住动手操作起来了,你看,他们在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时,笑得多么甜蜜呀!

《豆沙卷》

《肉包子》

《蒸包子》

中华传统美食之所以影响大、范围广,在于其引人入胜的故事。当我们吃着一个热腾腾、软乎乎、美味可口的包子时,你是否了解它背后的历史文化呢?来,我们听听三(12)中队的李梓桐的讲解吧!

02:23

《香油蒸蛋》

《煮水饺》

小小的饺子,竟然有着将近2000年的历史,饺子相传起源于东汉时期起,当时叫“角子”,原名“娇耳”,由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而来,他在一次为贫苦百姓治疗冻耳病的时候,发明的一种由面皮包裹药材和馅料制作出来的食物,叫作“祛寒娇耳汤”也就是后面的水饺的原型,自那时起,每年的初一,全国上下,无论贫富贵贱,都会做饺子吃。饺子一般在大年三十的午时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开始吃,这时正是农历初一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预示着辞旧迎新,吉祥如意。有时母亲还会在一个饺子里藏着一枚硬币,有谁吃到带硬币的饺子,那寓示这个幸运儿将在接下一年中都能行好运。

《番茄鸡蛋面》

《毛豆炒肉丝》

《番茄炒蛋》

《清炒藕带》

《宫保鸡丁》

《红烧肉》

“红烧肉”又名“东坡肉”,传说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组织民间在西湖筑了一道堤,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为了感谢苏东坡,那年过春节,城里男女老少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盛情难却,苏东坡便收下了猪肉。

后来,他叫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的红酥酥的,然后按民工的花名册,挨家挨户把肉分送给他们过年。老百姓看到苏东坡不忘民工,越发爱戴他,把他送来的肉叫做“东坡肉”。

01:06

《凉拌黄瓜》

《凉拌毛豆》

《烙葱油饼》

《烙煎饼》

《烙牛肉饼》

武汉特色美食

武汉因水而兴,长江和汉江在这里交汇,孕育出一座大江大湖上的城市。武汉的美食很多,但在这糅杂南北的环境里,简单快捷的热干面成了众多武汉人的首选。城市日新月异,如今,“过早”吃热干面,早已成为武汉人热气腾腾生活里的一项“仪式”。

让我们跟随三(12)中队的骆欣冉来到阳逻街的一家热干面馆,品尝一碗新鲜出炉的地道的“热干面”吧。

00:56

《糯米丸子》

珍珠丸子,是湖北江汉地区的特色美食,俗称:糯米丸子。新鲜的猪肉做成丸子,外表裹上一层白色的糯米,上锅蒸熟。软糯的糯米配上细腻鲜美的嫩肉,一口一个,简直不要太美!这是武汉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一道美食,如果你留心观察,你会发现每当过年时这道菜一定会出现在饭桌上,因为珍珠丸子味道鲜美,寓意也美,它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吉祥如意。

03:39


这次美食活动,让我们三(12)中队的队员们不仅体验到美食的制作过程,学会了做饭,更是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润泽和滋养;同时也得到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体验到了劳动的幸福与快乐。




图片:三(12)中队

文字:彭文静

编辑:彭文静

审核:陶育珍

阅读 66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