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已至,学履不停。7月6日上午,培训班的各小组成员举行了以STEAM跨学科主题活动教学设计案例或运用创新教学模式提炼优质教学设计案例的说课、评课活动,这为学员们搭建了自我展示和学习交流的平台。
首先是第一组林秋萍老师主讲的《让纸张更结实》,这一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支架式教学法,从最开始围绕学习主题搭建好支架,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工具,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一步步攀升,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其次是第二组陈亮老师主讲的《设计与制作简易肺活量计》,这一课采用跨学科整合的方式,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将生物学中的肺活量知识与物理中的压强、化学中的排水法收集空气等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接着是第三组蔡亮臣老师主讲的《植物的叶》通过问题驱动和认识驱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有梯度的学习,同时老师融入了STEAM教育理念,让孩子在动手制作印染作品中,巩固叶子的叶柄叶脉叶片的相关知识。紧接着是第四组林嘉乐老师主讲的《我们离不开呼吸》,这课采用5E教学模式,将探究、参与等的教学理念融合在验证人体吸入、呼出气体成分的实验研究中,帮助学生建构人体呼吸的知识框架。本课不只关注科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将体育、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进行了融合。最后是第五组姚俊斌老师主讲的《磁铁怎样吸引物体》采用启发式、情景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实践等教学方法。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了解,探索,实践,体验推力、拉力等常见的使物体运动的力,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获取生活经验。
说课结束后,黄柏树老师、马颖琳老师和郑旭东教授对各学员的说课进行了精准的点评。
黄柏树老师提出几个思考: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使设计的课堂导入连接性更强?怎样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针对这两个问题,黄老师认为可以在《我们离不开呼吸》这节课中以“怎么收集一瓶气体”进行导入,为探究空气成分作铺垫。在《磁铁如何吸引物体》这节课中则可以创新性地提出:如何用磁铁制作发电机?如何通过磁铁设计擦玻璃的装置等开放性的探究问题。黄老师对每位老师的说课内容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的指导,针对不足的地方提出了改进建议。
马颖琳老师认为新课标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在2017年课标中指出学生要像科学家一样探究,而2022年课标增加了学生要像工程师一样实践。因此,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工程与技术,以项目式、任务驱动式推动学科融合。另外,教师要思考双减背景下科学怎么真正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回归到科学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激发学生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研究能力这几个方面。除了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作业设计,用科学解决生活问题,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郑旭东教授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了三点见解:1、科学课堂应强调知识点。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清楚上课的内容是什么,阐述知识概念,而不是花里胡俏的,要关注到基础教育的实处。2、跨学科不是简单的合并各科知识,教师要清楚学科间关系才能更好进行跨学科教学。他推荐教师们阅读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格雷厄姆·法梅洛的《物理世界的数学奇迹》。3、作为教师要“懂孩子”,即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层次。
培训有期,探索无期,为期6天的培训虽在今天落下帷幕了,但 “研”无止境。本次培训为我们今后小学科学创新教学设计与方法提供了方向与思路。学员们在思维碰撞中实现了自我成长,相信在这次培训学习交流的平台上,全体教师必将把所学内化于心,付诸行动,以昂扬的姿态凝心聚力,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