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看这些大大小小、琳琅满目的瓶瓶罐罐,请你大胆的猜一猜,它们是什么?古人会用它们来干什么?
它们是彩陶,是我国悠久的“国粹”。早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彩陶艺术中融合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创作出风格各异而又多姿多彩的艺术珍品,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
彩陶制作精美,以泥质陶为主,质地细腻,因之既是实用器皿,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由于色彩绘于烧制前,故和陶器一起焙烧后,色彩和陶胎结合紧密,不易发生脱落。彩绘的形式总体上可分为图案和图画两大类。
彩陶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常见的有盆、瓶、罐、瓮、釜、鼎等,在器型上很难看出来有其它特殊的用途。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用两瓮对合理葬小孩的例子,瓮上凿一小孔,表达了原始人对再生的向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古老的彩陶文化。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为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仰韶彩陶工艺的代表作之一,于1995年5月25日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2013年1月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
于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为新石器时代后期陶器,为水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的代表,属国家一级文物,2013年8月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网纹彩陶船形壶
此文物是1958年陕西省宝鸡出土的一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壶,所属时代是新时期时代前期,现收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贴塑人纹双系壶是新石器时代的陶器,1974年出土于青海乐都柳湾墓地的一座墓葬中,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陶壶上贴塑人形,成了神秘观念和生存丰产愿望的载体,加重了它在氏族生活中的地位,也使它成为中国史前工艺中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这件彩陶壶是史前雕塑艺术的杰作。
旋纹尖底彩陶瓶是马家窑文化时期(距今4800年前)制作的工艺品。
旋纹尖底彩陶瓶,该藏品高26.8厘米,口径7.1厘米。施黑彩,颈部绘平行条纹,肩、腹部绘四方连续旋涡纹。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马家窑文化彩陶蛙纹壶
壶泥质红陶,口外侈,薄唇,球形腹,小平底,腹部两侧对称置双系。于橙红色陶衣上以黑彩描绘变形蛙纹。图案线条流畅,富于变化,与造型协调一致。据科学测试,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200~前2000年。
变形蛙纹作为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体现了远古人们对于繁衍生殖的渴望。青蛙产下许多卵,孵出许多蝌蚪,正是繁衍旺盛的象征。
旋涡纹彩陶罐
1999年兰州市花寨子出土的马家窑文化时期(距今4500年前)彩陶。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旋涡纹彩陶罐,该藏品高22.5厘米,口径14.1厘米,底径10.6厘米。罐身施红、黑彩,口沿内彩,有横竖平行条纹相间排列,腹部绘红、黑彩多条相间旋纹五组。
四大圈纹彩陶壶
马家窑文化时期的陶瓷藏品,被甘肃省博物馆收藏。该藏品高47.5厘米,口径15.6厘米,底径12.6厘米。橙黄陶,口沿内绘平行垂弧纹,腹部绘四大圆圈菱格纹。
神人纹彩陶壶
马家窑文化时期的文物,属一级文物。1999年出土于甘肃兰州市境内,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神人纹彩陶壶该藏品高46厘米,口径18.9厘米,底径11.5厘米。壶身施红、黑彩,肩、腹部绘对称变体神人纹、圆圈纹。
半山类型彩陶瓮,高34.5厘米,口径17厘米。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最有特点的是长颈(或短颈、或无颈而有折沿)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造型比例权衡和外廓线的转折变化都十分考究。形象丰富浑厚,稳重大方,是我国早期陶器工艺史上成功的造型之一。
彩绘以黑为主,黑红兼用的也颇多。装饰面积较大,装饰带往往多至四五条,主次之分更明显,主次之间互相配合呼应,形成一个多样而统一的装饰柱整体。纹样结构严谨,描画规整而又灵活自然。装饰纹样大都是各式各样的几何纹,如:螺旋形纹、波状纹、折线纹、锯齿纹、大圈纹、葫芦性纹、平行线纹、菱格纹、方格纹等等。最具特色的是螺旋形纹。在螺旋形纹或葫芦形纹的中间,往往填以某种网纹或者点线,呈现出丰富的变化。
同学们可以在假期里自己动手来画一画彩陶,欣赏同学的优秀作品后开始动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