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 家国情 中国梦——葵城中学“中华古诗词吟诵大赛”

新会区童敏娣名教师工作室
创建于2023-07-06
阅读 252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吟诵,是中华文化中一个古老而优良的传统。1941年,叶圣陶首先用“吟诵”来统称汉诗文的传统读法。1950年,吟诵作为古诗文的基本教学方法进入了新中国第一版统编语文教材。吟诵,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和重要途径。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激发和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怀,展示我校特色教育成果,本学期4月23日,葵城中学语文科组、诗词楹联社和口语社举办了首届“中华古诗词吟诵”大赛。

.

       担任本次吟诵比赛的评委分别有4位专家,他们分别是:

       新会区文化馆活动策划部主任,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曲艺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江门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新会区戏剧曲艺协会会长陈丽丽主席;

       新会区博物馆副馆长、广东省朗诵协会会员、广东省演讲协会会员——傅军节馆长;

      葵城中学吟诵大师李荣俊老师、余安生老师。

.

       新会诗词学会前学会会长赵少林、 新会诗词学会秘书长林劲芳和社员林振强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本次的比赛并向学校赠送其作品。

.

       担任本次比赛的司仪是初一(13)班的莫舒淇同学,她也是学校口语社的成员。

.

       吟诵曾经是私塾、官学里读书学习的基本方法,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古人形容儒家的学校,常说“书声琅琅”,即读书声美妙动听,学生通过不同的吟诵方式表达自己对诗词的理解。

.

       参赛选手们穿着传统的汉服,为现场观众们献上一首首、一阙阙中华古诗词,让观众们感受到汉语音韵的无穷魅力。让我们一起来领略14位选手们的风采吧。

       选手们个个精神饱满,声情并茂,或语气柔和,情真意切,呈现美文意境;或童音稚嫩,让大家陶醉。一首首经典古诗词,在同学们真情地吟诵演绎下,达到了文学与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完美统一。

.

       李荣俊老师和陈丽丽主席,作为评委代表对选手们的表现作点评,他们都高度赞扬了选手们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学会吟诵这一传统诵读方法,并肯定了葵城中学为传承和弘扬吟诵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


.

       点评完毕后,陈丽丽主席还进行吟诵表演《搜书院(选词)》,为同学们提供了很好的吟诵示范。

.

       今年是梁启超诞辰150周年,傅军节馆长为同学们吟诵新会先贤梁启超的词《志未酬》。

.

       专家表演完毕后,口语社全体成员也进行集体朗诵表演《锦绣》。

.

       嘉宾节目表演完毕后,余安生老师宣布比赛结果。

.

.

       学校领导和专家们分别为获得一、二、三等奖和“最佳师生组合奖”的选手们颁奖。

.

       通过这次吟诵比赛,参赛选手们感受良多,以下是部分选手们的赛后感言——

       初一(7)班胡安琪同学感言:

       “吟诵即古代的读书法,是汉诗文的传统读法,中华传统读书法,古代教育最基本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吟诵主要贵在能将古人诗歌原有的韵律与自己读诗时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生命和诗人的生命结合起来,令诗歌的生命延续,生生不已,这便是吟诵的宝贵和美妙之处。

       通过李荣俊老师的讲解,我体会到吟诵的含义。传统吟诵可以让我们接触到古诗文真实的面貌,体会到古诗文的真意,比如,普通话是‘平高仄低’,而传统吟诵则是‘平低仄高’。因为中古音是‘平低仄高’的,所以,‘平低仄高’的传统吟诵才能把古诗文的声音的高低的涵义表达出来。比如:‘黄河远上白云间’,原本是‘低一高一低’,普通话一念成了‘高一低一高’则会导致理解不透彻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影响对古诗词的赏析。

       几周的学习,使我大开眼界,更使我收获良多:原来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出来的,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古代的诗词文赋,是用唱、吟、诵三种形式创作的,唯有吟诵的形式最能接近原貌,最可体会涵义。我感动于中国诗词之美,震撼于中华吟诵之美,让我们怀崇敬之心,传扬传统吟诵,让中华文化精神代代传承!”

.

       初一(8)班李星航同学感言:  

       “吟诵,是中华传统的诗、词、文唱读方法,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诗歌吟诵与吟唱都是中华民族自周代即有的悠久传统,是诗词学习与传播的重要手段。吟诵顾名思义就是有吟也有诵,更要将自己的理解、体会融入到诗歌之中, 再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李荣俊老师告诉我们:吟诵不是唱歌,就是读书,不同的人,不同的风格,同一个人读,也会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只要遵循‘平高仄低、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原则即可。但首先要明确的一定是吟诵的基本规则:平长仄短。即拖音长吟的字,主要是‘2、4、6’韵位上的平声字。其它位置上的平声字可以自由处理。但在吟诵的过程中,要懂得该长则长,该短则短,不然就会违背了原诗中所表达的意象情感,也会让听者理解有误。

       在学习吟诵的过程中,最少不了的是要学会理解诗歌和多听他人吟诵的调子。最直观的例子就拿我在学习吟诵《蒹葭》的时候吧:每一小节开始部分“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 每一小节的感情都是要递增的,吟诵的时候,也要身临其境,将自己融入诗歌当中。而《蒹葭》中表达的那种远望却不可触碰的困难与痛苦,也是要在吟诵的过程中从细微的表情和动作中表达出来的。

       在学习吟诵的过程中,每当我身临其境的时候,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美韵的力量,这让我不知不觉爱上了吟诵;所以我们更应该要在学习优秀文化的同时传承优秀文化,让中华优秀文化永远延续!”

.

        初一(4)班徐焕欣同学感言:

        “吟诵是一种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对于没接触过吟诵的我来说,参加吟诵比赛是一种新的挑战,最初是抱着一种尝试的心态,但在训练的过程中,我渐渐地对吟诵感兴趣,甚至是将它作为爱好。课间,李荣俊老师也给予了我们许多专业的指导:吟诵不是唱歌,它是一种文学的表达形式。吟诵要讲究平仄,以普通话的读音为标准,1、2声则为平,3、4声则为仄,吟诵时要记住规则,平高仄低,平长仄短,依字行腔,‘2、4、6分明’,不能照搬别人的,要加入自己的理解,要理清自己想要表达出的感情,再投入到其中的诗境去吟诵。

        课后,一有时间,我就抓紧练习。在练习中体会《定风波》中词人当时的心境,体会苏轼所蕴含其中的感情。吟诵,是表达情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让我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力量所在,从不认识变到喜欢。现在的我,越来越喜欢吟诵了。 吟诵是一种快乐学习古诗文的方法,能把我们带入一个美妙的境界,能给我们一种不同寻常的全新的艺术感受。

        通过吟诵比赛,我不仅多学会了一门技能,还明白了要像词人苏轼一样积极乐观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挫折,真是收获满满。”

.

       初一(8)班翁梓琳同学感言:

       “在几个星期的学习过程中,我慢慢地悟出了另外一种学习方式。在以前,我们背诵古诗只能是死记硬背,而从中感受不到这首诗的真情实感;自从学习了吟诵,我体会到的不止是这些,还能从大脑中想象诗中的意境。它不仅让我们学会吟诵,还让我们认识了更多课内学不到的知识。

       中国的古诗词,在于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凊经典。通过传统经典文化诵读活动的开展,使我们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了观察、审美、想象和创新能力。这样的学习体验让我受益匪浅!”

.

        初一(1)班李绮琳同学感言:

         “李荣俊老师指导我们的时候说过,吟诵,是介于唱与读的一种读书方法。讲究平与仄。对汉语中的四个声调也有很大的讲究:如一二声要拉长,三四声要短。是韵的字要拉长,不是韵的字则不能拉长。还要了解作者写诗时的情感,把这种情感演绎出来。

       在练习吟诵的这段时间里,我总练不好。发音总不准,调总不对。以为自己最多只能三等奖,但是后来经过李荣俊老师的指导,我不断练习,我最终获得了二等奖。我真的不敢相信我的进步如此之大,我真的太高兴了!”

.

       初一(16)班徐一岚同学感言:

        “每当吟诵时,我仿佛穿越千年,回到了古代,让我置身于此,无法自拔,而吟诵的精髓恰恰于此,它可以让人拥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陶醉不已。

       吟诵分为平声和仄声,平声为一二声,偶数位2、4、6仄声为三四声,两个字一拍。‘1、3、5不论,2、4、6分明’,诵读时,平仄音长表现为——平长仄短。如果最后一个字是韵且平要特长。

       经过李荣俊老师的悉心指导,我理解了吟诵的含义、吟诵和朗诵的区别。我们应当努力地去学习这种古人智慧的结晶,让它永不失传,继续发扬光大。”

.

       葵城中学此次“中华古诗词吟诵比赛”的开展,不仅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锻炼和展示自己的舞台,也让学生们体会了诵读比赛的魅力,提高了学生们的思想觉悟和古典文学修养,是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葵中始终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努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多元发展,推动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体现。也是葵中“求实开拓,素质育人”的办学理念的充分体现。


.

       是的,吟诵,是人格和品性培养的重要方法。吟诵的形式圆润而大方,真诚而高雅,这种外在形式之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让我们一起传承这一中华文化诵读传统吧!

.

撰稿:李君薇

摄影:翁凤香、苏祖荣

校对:陈妙玲

一审:翁凤香

终审:文伟洪

阅读 252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