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中玖亭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记忆——南邵法云寺(副本)

创建于2023-07-06 阅读258

南邵村法云寺的始末

                      ——南邵中学退休教师  吴兰生          整理:李玖亭

法云寺原在蓬山,即今天寿山。原旧刹名为黄山宝泉寺。明朝成祖皇帝朱棣,为在此处修建陵墓,认为黄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不吉利。于是在1409年7月内官太监谢安传奉圣旨:“挪移山外”,仍命钦天官王  寻找宝地,看到了南邵村西小土山前的地方,并督工修建庙宇,更名“般若寺”,距今已有600多年。1420年8月奉圣旨命僧人园庆主持此寺。1432年9月命太监沐敬第一次重修建新。1457年8月,太监陈谨奏请明朝英宗皇帝朱祁镇赦赐匾名“法云寺”,当地老百姓称此庙为大庙。

法云寺建在南邵村西北边的小土山(当地百姓此后称小土山为大庙坡)的南面,寺庙依山而建,巧妙的利用了山势地形,庙依山,山拱庙,坐北朝南,占地约有五亩,四周有围墙,南面正中是山门,山门为九檩十三椽,歇山顶,上悬“法云寺”黑地金色字匾。两旁有随墙硬山顶门楼。山门和两个旁门皆有五级台阶。庙前山门外有一颗直径近两米粗的参天国槐大树,每到夏季,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此庙由低到高分为两进院落,错落有致,高台式建筑,砖木结构,做工精细,磨砖对缝。所用木料为修建长陵时的一样,也都是金丝楠木。大殿柱子当年加工时,先把木料长与粗的尺寸固定,用斧子砍出痕迹,缠绕上麻,抹上麻刀灰,晾干后,再刷上深红色油漆,这样就坚固耐用,不易腐烂。深红色油漆隔扇门窗,前廊后厦,皆有彩色图案,房顶是飞檐斗拱,歇山式脊,青色合瓦,五兽压梢,气势雄伟,恢弘壮观。

第一进院落是从山门至前大殿(天王殿)之间,占地约有一亩,靠东边有一口深度三丈的水井,供庙内用水。天王殿面阔三间约长十一米,进深约七米,七级台阶。正坐供奉的是坦露胸腹满脸笑容的弥勒佛彩色塑像。两侧山墙内是坐着的四大天王的彩色塑像,左侧是大哥手拿琵琶,二哥是手拿伞,右侧是三哥手拿梨花砍(蛇命),四哥手拿剑,形象逼真,气壮山河。天王殿后内供着护法神韦陀的彩色站像。

第二进院落是从前大殿至后大殿之间,占地约四亩,后大殿面阔五间,长约十六米进深约八米,九级台阶。殿内主供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也称佛祖、如来佛)的彩色塑像,两侧山墙内供奉的是十八罗汉(即如来佛的十六个弟子和降龙、伏虎两名罗汉的合称)的彩色塑像。两侧山墙内还画着哼哈二将的彩色画像,威武凶猛,一个是鼻孔能哼出白气,一个是口中能哈出黄气,是佛教的守护神。在后大殿两边各有三间小耳房,供庙里的和尚居住。在前后大殿之间有东西配殿。东配殿面阔三间,长约十一米,跨度约六米,七级台阶,中间供奉着彩塑的关公像,枣红脸、丹凤眼、卧蚕眉、五缕墨黑色长髯,头戴绿绸软帽,身穿金甲,外罩绿色战袍。左手拿《春秋》,右手轻捋长髯。夜读《春秋》,肃然而坐。靠南山墙彩塑的是周仓手握青龙偃月刀,面向北的站像。背靠北山墙彩塑的是关平双手捧印,面向南的站像。西配殿也是面阔三间,长约十一米,跨度约六米,七级台阶,中间供奉的是黑脸色达摩的塑像,左边供奉的是戒贤法师的佛像,右边供着青苗神的佛像。

在东配殿南边建有钟楼,中间挂着一口大铁钟。在西配殿南边建有鼓楼,中间架着一面大鼓。在后大殿前面中轴线上有一个精雕的汉白玉石大香炉,石香炉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石雕的赑屃驮石碑。

在前后大殿之间还有三棵直径约一尺来粗的古柏,现仅存两棵柏树。

在庙后的土山坡上建有两座佛塔,塔下埋葬着寺庙主持和尚。在一九四三年是最后一次修复此庙,规模壮阔,气势巍峨。

在一九四九年春,此庙所有佛像都被拆除,建立了初级小学,一九五二年五月建成完全小学。一九五八年九月又设立了初中班,后来初中班迁到四合庄村西,只发展完全小学。一九七五年在此庙建南邵公社中心小学,可惜法云寺古刹被拆毁,要是保存到现在,一定是我们南邵镇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

阅读 25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