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追梦之旅

wBL
创建于2023-07-06
阅读 67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1968年12月,我们清华大学69届毕业生经历了文革的动荡年代,名不符实地“毕业”了。一群被分配到国防科工委的年轻人,在年关将近的时候,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来列了辽宁省东沟县临海的某部队小寺山农场进行劳动锻炼。在历时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经历了挖水库、种水稻、野营拉练、下农村社教等一系列锻炼,吃了不少苦,也历练了我们的身心。之后,1970年回京,分配到当时的七机部工作,列现在算起来整整46个年头了。当年劳动生活的情景历历在目。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农场还在吗?变成什么样子了?真想回去看看,寻找当年的足迹.。如今我已是70多岁的人了,再不去,恐怕就没有机会了。于是2015年7月底我终于下定决心,园我一个多年的梦。女儿答应陪我同去,让我的旅途多了一份温馨和保证。


      我们乘火车前往丹东.在火车上打听到,东沟县早已升级为东港市,沿海被私营集团承包,建成了海港,周围已封闭,非内部人员进不去。向火车上当地的旅客打听,他们都没有听说过“小寺山农场”,这给我兴致浓浓的情绪泼了一盆冷水。心想,如果找不到农场,不是白来一趟吗?但又想,既然来了,就努力去试一试,没准真能找到呢。

青春岁月中的我初到农场


        到了丹东,首先玩了两天,游览了著名的鸭绿江风景区和锦江山公园。8月2日, 我们一大早就赶到丹东长途汽车站,乘坐到东港市的公交车。在车上问一个老年妇女,她也设听说过小寺山农场。不过,她很热心,说到东港市后让她儿子帮我们打听。半个小时后,车到了东港市,她儿子托一个朋友带我们去找。小车一直向海边开去,不到半小时到了一个临海的小旅游景点。游客很少,只有一个凉棚和一块立在海边的巨石,上面写着“凭海临风”四个红字。找不到一个当地人打听,我想,小寺山农场就在海边,反正就在这一区域,也算是旧地重游。我和女儿在这块巨石旁留了影。在海风的吹拼下,空气特别清新,黄海的海水中含有大量泥沙,所以是灰黄色。海边有许多人工养殖海蜇的池子。时间还早,我们继续沿海边行车,寻找小寺山农场。到了一个村子,司机突然想起这里是小寺村。我一阵惊喜,车子沿村里的稻田向前开去,路过一个军营,下车打听年轻的小战士,一问三不知。又往前开,又找到一个军营,打听到前面有军队农场的稻田,后来农场搬走了。我觉得要找到原来的农场希望很渺茫,但估计大概就在这附近。我们让司机把车停在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水稻田边,在稻田旁拍下了珍贵的纪念照。我还戴着草帽,行走在稻由旁的土路上,回忆着我们当年插秧、收割的情景。望着眼前碧绿、茁壮的水稻,心中涌起无限感慨。当年我还是23岁的青春少女,曾经把汗水洒在这片土地上。那时生活异常艰苦,劳动强度非常大。还记得我们在零下2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挖水库,一镢头下去,只能砸出一个白点;在初春的冰水里赤脚插秧,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水稻成熟了,一个人要背上百斤的稻谷走几十里地,浑身湿透。我们还织过鱼网,盖过宿舍,参加过长途野营拉练。我都没法想象那时是怎么扛过来的。可能是因为年轻,又加上那时宣传教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有精神力量支撑着,否则早就夸了。记得当时天天吃高粱米。冻萝卜,三个月见不着肉星儿,但没有一人叫苦。后来从赶海的渔民那儿买到海螺蟹、鲅鱼,生活才有所改善。

重返故地追梦


        我也不知道我们找到的小寺村是不是当年的小寺山农场,我心里就把这当成我梦中的那片土地。那段艰苦的子虽然不长,却给我的人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正因为有了那段经历,使我特别珍惜现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幸福生活。现在虽然我已步入老年,但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力所能及地为家庭、社会做有益的事情,让自己的老年生话丰富多彩。



航天部退休干部王北离

2016、1. 3

阅读 67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