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赶月,莫停留——偃师区家庭教育研修小组

创建于2023-07-05
阅读 942

  7月4日,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主编杨咏梅老师带来以《“双减”和家庭教育促进法背景下家校社共育的挑战与应对》为主题的讲座。

  杨老师从“家校合作最大的挑战是什么?”这一焦点问题切入,引发老师们对家校合作工作的思考。然后从以下四个方面娓娓讲述家校共育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一是如何做好“双减”的“加减法”?二是孩子是种子还是“白纸”?三是如何破解无意义、无动力的难题?四是回归常识——问题的背后是目标!

  杨老师以连续追问的方式,从法律、政策解读入手,以鲜活的案例为支撑,逐层剖析目前“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引人深思。继而,从父母、儿童两大视角,结合《家庭教育促进法》《国际儿童权利公约》指出,尊重儿童权利是家庭教育法治化的基础,引导教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强调好的家庭教育应以敬畏之心,用智慧爱的方式,从多维度出发培养身心两健儿童。讲座既有高屋建瓴的理念、政策引领,也有鲜活生动的案例、数据支撑,参会老师受益良多。

  追光路上,梦想与激情相伴,爱与智慧同行,用心感受生命温度的同时,还要用积极进取的态度拓展生命的深度与宽度。

  7月5日上午,省中小学家庭教育促进会副会长、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业务指导部副主任、LATS学习力提训系统创始人王海勇老师授课。他分享的主题是《家庭教育专业素材库建设与课程设计》。

       王老师指出了做家庭教育讲师很有必要建设属于自己的专业素材库和接地气实用的课程设计;同时,王老师又结合不久前各地市开展的河南省首届家长学校优质课大赛情况,对如何上好一节课优质课提出了建议,及时有效,可操作性强,学员们都有拨云见日之感。王老师的课诙谐幽默,妙语连珠,即兴的互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敏感人群”,他们敏感、多疑、易激惹,他们总是处于一种极度索取不得的委屈里,谁触碰他都有可能成为其委屈的牺牲品……原因就是其看不见自己与他人、自己与情境完整,只在局部和细节里纠缠不清。

      王老师说,为父母者,用心看见孩子的内心和当下的情境的完整,你就有了光,你的看见就成了光,你的看见成了可以推动孩子成长的力量。

  “洼则盈,蔽则新”,前三个字在表达我们在做教育的时候,尽管我们要往高处引导,但是我们的姿态一定是要往下。

        这就是要学会就低,让孩子有机会从我们反应中获得尊严,获得向上攀登和努力的勇气。我们看似很低,其实我们的内心是高大的,如此我们所期待才能做到饱和,达到动的时候能动,静的时候能静的自如状态。

  王老师提出,目前父母对于孩子的陪伴基本呈现三个姿态:“在却不在”“不在却在”“一直都在”。

“一直都在”这种父母既懂教育,又会教育,他们无论是在孩子面前还是不在孩子面前,都会在,因为他们在孩子心里一直都在,且是“神一般的在”,孩子无论遇到什么,孩子都有“心中有神儿”,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孤独,都是有力量和勇气的。

  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经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做而不为”,孩子感受不到我们真的和孩子在一起的那部分满足,有的只是疏离和分裂。

      而我们能做的,其实就是放下一切,全心投入其中,与孩子同频活动,同理感受。

  7月5日下午高闰青教授的精彩讲座,高老师是焦作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教育学博士,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教育和科研的第一线,在教育和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成果奖等省部级奖励6项。曾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正式刊物上发表文章120余篇,出版论著9部,主编省级规划教材1部。

  高老师的讲座既有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又有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教育案例,并且紧扣当下教育热点,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春风化雨般的语言、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真正感染了大家,赢得了现场老师们的真心认可和热烈掌声。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延伸。家庭教育在中国社会从立法到社会知识层面都进行了较为重要的发展和补充,家庭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要,而一本易读易懂的家庭教育宝典则是万千家长当下最为需要的教育指南。高闰青教授著作《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是一本非常值得研读的书籍。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这两天培训聚焦新时期家校协同育人的热点、难点问题,专家倾囊相助,以宏阔的理论视野、浩瀚的实践积累和渊博的信息储备为参会老师打开一扇通向家庭教育专业化道路的大门。

        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笃。我们将以此培训为契机,进一步深研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新机制,不断创家庭教育工作新样态。

阅读 94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