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光自照过籍溪

虫甬
创建于2023-07-04
阅读 218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下午,来到同文书院的大门前,有一棵柚树很青翠。

    

      想起去年8月下旬,我到和平,在一家院落中看到的一棵柚树,比这一棵要茂盛些,结的柚子也大点,因为去的时间更晚些。

    大门上的“同文书院”由省里一位退休的老领导陈荣凯题写,而非集朱熹的字迹。

       同行的柯女士性格活泼开朗(退休前是一位幼儿园的园长),和书院里的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是忘年交。

       同行的刘总在泡茶时,说起昨天中午在餐桌上,建阳二中的刘桂英老师对章一定院长在东盟十国论坛会上作的有关“朱子文化”演讲视频赞不绝口,并打开当时手机拍的照片给章院长看。

     

      在和章一定院长交谈时,他从架上取出两本不久前来访台湾学者签名赠送的著作给我们看。

    听他的言谈,旁征博引,将传统文化与时势结合得很好。

      我也把手机中的“‘盏’于天地间”“举头望明月”等《再象形——我的书法字典》(系列)书法字例找出,向他请教。

      我们交流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些看法,并加了微信。

      一会,“知茶言理”品牌茶叶店主祝女士来送来新做的一款“文同书院”茶。她是武夷山本地的茶人,从茶山中走来,据介绍人比较直爽,茶也有些“野味”。

      她在桌上征求大家对这款新茶滋味和包装的意见。

      我说在包装上或许可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五种颜色来区分不同款式,这样在茶的话题上又多了一个传统文化的元素……

     

    ……

      黄昏,刘总带我们去屏山脚下他的住处。

      经过一个庙宇时,墙角立有一块石碑,我随手拍了一张照片,并没有去细读上面的文字。

     

      刘总推开了挂有“客至莫嫌茶当酒,山居偏隅竹为邻”对联的大门,进入院中。

      一只孔雀站在墙头眺望;

      一黑一褐,两只小犬,冲出来迎接。

      同行的陈院长介绍说,这个院落总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以前是大户人家的房子。他们从农民手中租来时,只是一个框架,买了很多的旧木料进行改造。院落已经很破败了,如果不是他们下大力进行加固、整修,改造,用不了多久,就会坍塌、湮灭,成为一抔泥土。

      进入大厅,正中墙上悬挂的是朱熹坐像,两边是集朱熹墨迹,黑底白字对联:“行仁义事,存忠孝心”,红底白字横批“涵养天机”。

      左侧厢房,房内的木板都是新的杉木,窗框也是新的,进屋闻到一股新杉木的味道。只有靠屋角的一根柱子似乎是老的。室内靠窗摆放一张长茶桌,窗对面墙上则悬挂一幅赵子昂的行书《陋室铭》印刷品。

      进入内厅,左侧摆放一张琴桌,上面有一张仍在琴套中的古琴。中间有一张方桌,堆放着一些笔墨纸砚。后面有个矮窗,窗台上摆放着一些刘总拣来的石头,透过大玻璃可以看到后院,面积很大,还在修整。

      转身有一间不大的卧室,内有一张旧雕花大床,据说值10万元。    

      在上二楼的拐角处有一旧龛,摆放一只黑陶罐,上面插着四柄干枯的莲蓬,两高两低,左右张开。龛影、罐影、莲蓬影与实物构成一个画面。

      二楼左侧又是一间茶室,右侧墙上挂着的九块《陆羽茶经》书法屏条,是书法家送的,他事先并不知道墙面的尺寸,可装裱后作品却分毫不差,也是一个缘分。

      走过二楼的横廊,向下可以看到内厅的屋顶,用旧箩筐做成的灯罩别有一番滋味。

      右侧有一间参禅打坐的密室,一张矮长桌旁摆放六个新蒲团。

      外面木架上摆放着几块溪边拣来的石头。刘总说,用不了多久,就会全部摆满。

      下楼。再出大门。青砖铺的十字走道交汇处,正中用九块方砖平铺,象征地方;旁边用卵石铺成圆形,象征天圆。

     对门走道的尽头是一堵卵石、砖块等堆成半人多高的院墙。墙下放着两只方形的鸟笼,大的一只内养着一白一绿的小鸟。

       进入侧院,有几棵高大的柿子树,一地的落果,无人拣拾。

       侧院圆孔门中的柯女士倩影。

    ……

     

      一番浏览下来,整个院落按照主人的意愿,进行了大量的修缮、改造,特别是卫生间等设施的改造适应了现代人的居住需求。但也有很好些明显拼搭、拼凑的痕迹,离古人那种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内涵还有一些距离。

      这其实也可以看成是现代人在文脉断绝近百年后,所能进行的文化碎片拼接的一种具体体现。

     

      走出院落,来到溪畔,看到有一家人在溪边散步,小女孩手握一柄莲蓬从身边走过。

      对面就是新的紫阳书院,但我却没有再去一探的欲望。

      突然看到一瓣莲蓬从上方漂来,在身前拐弯后,目送它向下游漂去,直至消失在远方……

      (在百度上搜索,知道五夫有两条溪:籍溪和潭溪,只是不知流经紫阳楼前的是哪条?打电话向武夷山下梅村的邹全荣老师请教,他也不能确定。兴贤古街里有一处“籍溪胜境”;朱熹的老师胡宪,号籍溪先生;朱熹也曾说过,“从三君子游,事籍溪先生最久”,暂且就用籍溪吧)。

    从巷陌深处走出一对俊男靓女,他们跟随我进入院子。

      有缘人坐在一起喝茶聊天,这一桌来自天南地北:

      陕西西安的刘总;

      浙江诸暨的(黄)女士;

      宁德的章院长;

      福州的陈院长;

      建阳的柯女士;

      浦城的一对小夫妻;

      武夷山本地的祝女士……

      我最后落座,坐的是一张临时搬来的琴凳。

      刘总打趣说,坐此凳者要会弹琴。

      我只好说琴是不会弹,但写过一篇近万字的《谁在弹琴?》文章,也勉强算是与琴有缘哈。

      话过三巡,茶饮五泡,将要别离。

      主人发话,以后只要看到窗内有灯光漏出,就可以进来喝茶。

      又过籍溪,借手机的微光,照着脚下的路,一步一步走过去。

     

      回首屏山,云隙漏出了月亮的辉光……

阅读 218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