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

赛男分享
创建于2023-07-04
阅读 23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细胞,是课程的现场,是教学的舞台。根据尤总监的工作指示,本学期老师们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听评课活动。大家听过这么多课后,到底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如何进行专业的听评课呢?今天,我将和各位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今天我讲座的主题是,课堂观察,带着思想去听课。

    首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 我们先来看段视频。

    一堂好课没有固定的标准,著名的教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这段话我个人非常认可,一节好课应该是扎实的(有意义的课),充实的(有效率的课),平实的(常态下的课),真实的(有缺陷的课)。作为教师,听评课是我们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但如何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今天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存在的问题

    首先请问大家,最近一次听评课是因为什么原因? (看PPT)根据这些现象,我总结了三种普遍存在于教师当中的问题;

第一种,任务式听评课:有些老师迫于学校或上级教育部门的听评课任务,教师以“例行公事”的态度对待听评课。有些老师只为完成学期听评课任务,常常“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完成规定的次数。那在这样的听评课过程中,听课者是观察老师还是观察学生呢?是复制粘贴还是内化融入?是独立观察还是合作观察?

第二种,疏离式听评课 :有些教师关注点单一,听评课教师的目光都聚焦在上课老师身上,主要关注上课教师的言谈举止,教学目标的引入呈现,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等,至于学生学得怎样,学到什么则很少有人过问。有些属于自我隐退型,把目光聚焦到上课老师身上的同时,有些老师抱着事不关己的心态,缺乏反思内省,其借鉴与运用也只是复制、粘贴别人的课堂教学,对个人成长发展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三个问题,听评课前,有哪些准备工作;听评课当中,有没有问题主线;听评课结束,是研讨还是走人?

第三种,无思式听评课 ,指听评课前无问题准备。一般而言,听评课应明确三个问题:“从哪些方面(关键要素)听评课、依据什么标准(评价工具)听评课、按照什么思路和方法(如何观察学生、观察老师)听评课。”即明确听评课“听什么”“怎样听”等问题。 听课过程中无问题导引。 听课结束后无问题讨论。 

    那么,听评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它不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而是通过听评课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改进教师的教学最终促进学生的学习。那如何做到专业的听评课,今天我们要来了解一下专业的听评课—课堂观察。

    二、认识课堂观察

    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它是一种研究方法,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它是一种研究方法,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通过观察点对课堂过程进行记录,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从而改善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它是一种工作流程,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三个阶段。它是一种团队合作,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

    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从以下四个维度构建了一个课堂观察框架。学生学习主要关注怎么学或者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学生的有效学习是课堂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教学主要关注怎么教的问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程性质关注的是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问题。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通过课程发生联系;在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是怎么样的问题。 

 框架的四个基本维度,对应着四个问题: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习的,是否有效?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行为是适当的?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这堂课我的整体感受如何,成功之处和闪光点在哪里? 

    根据以上四个维度,课堂观察的程序主要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等主要步骤。课前会议指在课堂观察前,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有效地商讨,确定课堂观察的目的、重点、量表制作等相关事项;课中观察指进入研究情境,在课堂中依照事先的计划及所选择的记录方式,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记录;课后会议指观察结束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针对上课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

    课堂观察也分为不同的类型:诊断性观察指对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并给出建议,主要是帮助上课人发现问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磨课;提炼性观察指通过观察,提炼出被观察者教学的风格和特色,主要是帮助上课人形成风格;专题性观察是为了研究某些课题而进行的课堂观察,也可称为主题式观察。(从某个专题开展观察) 

 三、如何开展课堂观察

    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观察程序分为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课程观察的四个维度构成了观察框架。在这四个维度中,学生学习是中心,其他三个维度服务于这一维度,并且影响着这一维度的发展。

    具体来说,课堂观察框架分为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

    学生学习: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同学的发言?有哪些互动行为?参与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的人数和时间有多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预设的目标是否达成?

    教师教学:由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时间如何分配?具体如何呈现?是否适当?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何处理突发事件?

    课程性质:预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课堂是是否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是否突显学科特色?是否关注学科评价?生成了哪些资源?

    课堂文化:学习目标是否关注学生高阶思维?教学是否由问题驱动?问题链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结构是够一致?课堂气氛如何?学习目标是否面前全体学生?课堂话语、行为是否得当?

    确定好观察点后,就需要解决课堂观察用什么来做的问题。课如何设计课堂观察工具既通常说的观察表,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看PPT)

    接下来给大家呈现的是一整套观察量表,包括课前会议、学生学习维度、教师教学维度、课堂文化、课后会议五个方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

    需要注意的几点,课前会议上课教师需陈述: 

    1、本课的内容主题是什么?在该课程中的关系与地位怎样?

    2、介绍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优生与学困生座位在哪里? 

    3、你想让学生明白什么?难点在哪里?你准备如何解决? 

    4、介绍一下本课的大致结构,包括创新点与困惑。

     5、你将如何、何时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你打算让其掌握的东西?

    观察者提问与上课教师进一步说明,双方就上述问题商议,确定观察点。 

    课前会议后,一定要独立或合作开发观察或记录工具,体现课堂观察具有任务导向或问题解决的性质。观察中要提前进入课堂,明确观察任务、选择观察位置、如实做好记录,以免影响教学。

    课后会议,上课老师陈述:

    1、这节课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学习目标达成了吗?

    2、谈谈各种主要教学行为(如活动或情景创设、讲解、对话、指导和资源利用等)的有效性?

    3、谈谈有无偏离自己的教案。如有,请继续说说有何不同?为什么?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报告并交流课堂观察的结果及简要结论;协商得出几点结论和行为改进建议(成功之处;个人特色;改进建议) 

    课堂观察的局限性

它只能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如教师言语、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堂活动等,只是一种归纳的方法。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普适性比较差。它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来完成程序的三步曲。它需要一个专业合作体作为教研文化基体,在基体内教师可以进行自由、分享、互惠的对话与交流。 

 

阅读 23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