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语教学走向英语教育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深度解读

赛男分享
创建于2023-07-04
阅读 24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2年,是新课改实施第三个十年的开局之年,更是推进 “双减”、优化 “双减” 的深化之年。今年3月底,教育部最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各课程标准发布,许多人觉得:这是教育部响应呼声,弱化英语学科的措施。

一、英语课时量不减,地位没变

    2022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是在20年前的2001版方案基础上修订的,但仔细对比后,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科的课时设置和比例都没有变化。英语学科,大部分地区依然从三年级开始,总课时占比6%~8%。

    实际上,英语学科的地位非但没有变化,学习难度跨度还变大了。2011版没有针对1-2年级设置目标和难度分级,而2022版新增“预备级”这一级别,难度由5个级别改为“预备级+3个级别”,其中1-3级每个级别还新增“级别+”,适合有余力的孩子选择提升。

    语言发展有黄金期。语言学习启蒙越早,优势越大,已是教育界的共识。

“预备级”和“级别+”设置,充分考虑了国内英语教育发展的实际,给予了学校和家庭自主拓展空间,培养孩子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只要孩子有兴趣、有精力,“早培养、多引导”的做法值得被鼓励。

二、学习要求变多、变细、变高

1)与普高接轨的课程内容

    2022版英语课标在2011版基础上新增了英语课程内容,包括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共六大要素。这六大要素其实早在2017版普高课标中就出现了,现在算是义务教育英语课和普高英语课无缝接轨。图3

    课程内容接轨,体现出英语教育坚决抛弃“碎片化”的理念,强调整体性,学科内部要整合,学段衔接也要密切。

一方面,这六大要素将原来的核心素养四大方面具体化、精细化,有利于教学实操和学生素养提升;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英语教育正朝着更科学、更实用的方向发展。从实际角度看,结合目前高考英语命题趋势,未来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的考查方向和方式也就不难猜测了。

2)增强人文性的措施更加具体,更加可行

    2011版和2022版课标都认为,英语学科应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同的是,新版对英语人文性价值的描述更为丰满。

例如,2011版中对一级没有文化知识要求,二级(4年级以上)中的内容被调整到新版的一级(3-4年级)。不少2011版9年级结束前需要达到的文化知识目标,被放到了新版的二级(5-6年级)。

另外,新版的二三级中增加此前并未出现的内容: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举止、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待人接物的礼仪,应当规避的谈话内容;简单的英语优秀文学作品(童话、语言、人物故事等)及其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价值观;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外代表人物及其成长经历;中外艺术领域有造诣的人物及其作品;中外优秀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以及作品中的寓意;中外优秀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及其作品、事迹、成就、贡献等,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不难看出,新版课标对于文化知识的宽度、广度、深度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从了解“英语国家”拓展到关注“中外”,体现英语作为国际广泛用语的重要性,又凸显学外语对孩子的价值感——助力中外文化交流,帮助开眼看世界,进而体会多元世界,学会理性思考,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新课标的文化知识学习提倡“不限于了解和记忆具体知识点”,这是明确指出,靠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

    3)词汇量增加,阅读量细化

2022版每个级别词汇知识要求不仅数量增加了(如下图所示),还特别强调了“相关主题范围”和“不定量的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1800~2000词量基本与剑桥KET持平。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要死记硬背,因为新课标更加强调语篇、语境的整体性教学。

语言技能要求这部分,2022版将听、读、看列为理解性技能,说、写列为表达性技能,与2011版简单地分为听、说、读、写技能相比,表述更加准确。听、读、看都与获取信息有关。在往期阅读方法相关的文章中,我们也反复提过“阅读”(reading)包含多种方法,听音、朗读、默读都是在阅读。新版课标的这一调整无疑能让我们更加明确阅读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而且文件中很多细节也呼应了这点。比如,2022版对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做出了明确要求。

    新课标还规定了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课外视听活动每周不少于30分钟,而旧版只要求了20~25分钟。每个级别对理解性技能要求从原来的平均5~6条,增加到7条以上,有的甚至多达13条,还附带“级别+”,要求孩子不仅能读表层含义,还要能理解深层逻辑。不仅要多读,还要多听,不仅要求多,还要求细、要求高,光死记硬背知识点不可以,还要培养批判性思维。

    新课标的颁布,预示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全面迈入核心素养时代,也标志着新时代中小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建构完成。

    一、从“教知识”向“育全人”的时代转型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经历了“双基”目标、“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目标三个时代。“双基”目标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本,强调对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等技能的训练,课程以工具性为主导。“三维”目标始于2001年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从“双基”目标转向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标,强调在学习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的同时,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学习策略的培养。新课标构建了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目标,标志着英语课程从语言仅作为工具指向“教学”,到将语言视为文化和思想的载体,指向工具与人文有机融合的“教育”。

二、描绘新时代英语课程的全景育人蓝图

    新颁布的《义教新课标》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为英语课程实现学科育人勾画了一幅全景育人蓝图。

    第一部分是课程性质,明确定位英语课程是一门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的课程。第二部分聚焦课程理念,强调课程要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明确了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并以建构完整课程体系为出发点,围绕这一核心价值追求,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生发展、评价机制和资源开发等多个维度对如何落实本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提出了要求。第三

    至第五部分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要求,确立了以目标为指引、以内容为载体、以评价为保障的课程核心主体,检验学生通过课程内容学习所达成的核心素养综合表现。第六部分是课程实施,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等方面,为课程育人蓝图的实施搭建平台,疏通通道。

三、从重“教”走向“育”人,构建新时期中小学英语课程新体系

   核心素养的提出重新定位了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为解决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明了方向。确立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英语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强化了课程的育人价值。

1. 确立素养目标,凸显学科育人价值

    语言能力是学科基础,不论是学习文化知识,形成文化意识,还是发展思维品质都离不开语言作为中介工具,但只有语言是不够的,因为语言学习的目的是理解和表达意义,而意义是以文化知识为载体,背后隐含态度和价值观念。学生运用语言去获取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辨别是非真伪,汲取文化精华,涵养内在精神,从而形成文化意识。因此,文化知识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课程的价值取向。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承载了中外优秀人文和科学知识,学生通过学习和运用英语,获取中外人文和科学知识,经过梳理、概括、整合、分析、比较、批判、评价等从低阶到高阶思维的参与并在学习策略的支持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达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的,促进语言、思维、文化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充分体现了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2.重构课程内容,优化学科育人资源

    《义教新课标》新增了“课程内容”章节(见图3),突出体现了全新的育人价值观和整合的内容结构观。

    (1)课程内容的建构与重构

    

    一是调整了课程内容六要素的呈现方式,不再将主题和语篇作为衬托,而是明确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不仅具有盘活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作用,也有盘活主题和语篇知识的作用,凸显各要素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

    (2)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

    课程内容六要素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语言类知识、文化类知识和方法类知识以及内隐于三类知识背后的价值类知识,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类活动形成互动,达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思想观念和方法策略等在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推动课程内容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

    (3) 创新教学方式,变革学科育人路径

    教师要在做好语篇研读的基础上,把握语篇的主题和意义主线,并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采用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确保活动的组织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活动,即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类活动,逐步引导学生从基于语篇的学习走向深入语篇和超越语篇的学习,促进他们语言、文化、思维和学习能力融合发展。

    (4)优化评价方式,确保育人目标达成

    为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义教新课标》优化了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二是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整体育人观;三是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评价机制。

    学业质量标准为教师开展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和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教—学—评”一体化的整体育人观的提出,凸显了教、学、评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对落实课程培养目标的重大意义。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评价机制,包含课堂评价、单元评价、作业评价和期末评价等。连续体从左到右分别通过聚焦对知识和单一技能的测试,评价学生记忆、识别、简单应用等低阶思维能力;通过课堂问答、可视化思维工具、课堂展示、口笔头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内化和表达等中阶思维能力;通过KWL调查表、单元总结和档案袋等方式,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运用、元认知和问题解决等高阶思维能力;最终通过指向素养的单元测验、项目式学习和反思性总结等,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表现。

    结语

    多年来我们外语教学的效率不高这一现象受到社会各界的诟病,除了应试的环境因素以外,主要还是我们过度关注了碎片化的知识教学。英语课程需要从“为了知识的教育”走向“通过知识的教育”.要在充实学生语言知识和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中外优秀人文科学知识,充盈文化底蕴,涵养内在精神,形成良好品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从外语教学走向外语教育的转型。

    

阅读 24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