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项目化学习《它到底有多重?》
新课标中提到,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是: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集中体现了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在新课标的核心素养中新增了“量感”这一概念,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是对量的感受。是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规模、程
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也就是对物体的大小、多少、轻重、厚薄等的感性认识。
本次二年级数学组开展的项目化学习是以二年级下册《质量的初步认识》中第五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与计算》为知识背景,基于本次新增的核心素养“量感”来开展的。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将书本上抽象冰冷的数字内化为实际生活的感受,我们决定了本次项目化学习的主题:《它们到底有多重?》。
01
本次项目化学习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平时课后在与老师交流生活时,常常会提到陪家里人去超市,有时问到他们买的东西有多重时,学生的回答大多是模棱两可,有的孩子感叹:真重呀,拎也拎不动:有的孩子描述:好轻啊,一手就拿起来了。追问一下猜猜有多重时,学生对此都表示不太清楚,猜测的答案也不尽相同。这样的生活情境真是实施项目化活动的一个契机,本学期第五单元的学习恰好需要让学生感知克与千克,驱动性问题应运而生:平时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个东西到底多重?
1、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的基础上,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找一找生活中用克或千克做单位的物品并填写表格。接着拎起寻找的物品,说说感受:并找出你能拎起的最重的物品,猜猜它有多少千克。
先估一估每个物品有多重,再用称称出1克重、1千克重的物品,感受它们的重量。选择几个物品,试着估测它们的重量,再称一称,比比谁是估测小能手。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让学生不断地对量进行体验,可以积累对量的经验,这些宝贵经验是在量感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从一开始对日常生活中对物体模糊且模棱两可的感知,逐步修正学生的感知偏差,使其有更准确的量感,将生活量感逐渐转变为数学量感。同学们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