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的“人工天河”——“胜天渠”

京南方圆
创建于2023-07-02
阅读 30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提起“红旗渠”,相信生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人都会有所耳闻。位于河南省林县(现为林州市)的“红旗渠”,名声享誉全国,当时有“人工天河”之美称,深得全国人民的赞誉。

       在房山区境内,也有一条“人工天河”。进入十渡风景区,从一渡开始,细心的朋友一定会看到沿路半山腰里有一条水渠,一边是陡峭的悬崖,一边是滚滚的渠水,蜿蜒的河水,宛如“天河”降临。顺横跨在半山腰的渠道倾泻而下,绵延20多公里,她就是“胜天渠”。

       “胜天渠”,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年,房山县(现为房山区)张坊公社(现为张坊镇)为进一步扩大农田灌溉面积,缓解当地用水紧张问题,充分合理地利用拒马河水源,摆脱“十年九旱”粮食大减产的困境,决定自力更生修建一条引水渠道。因渠道沿山而建,建设过程任务十分艰巨,根据当年“人定胜天”的一句格言,故取名为“胜天渠”。

       “胜天渠”上游取水口位于现在的十渡风景区西关上(五渡)村东,止于张坊镇广禄庄村,全长达21公里。其中,2600米开凿于悬崖峭壁之上,1100米穿梭在人工隧洞之中,260米在渡槽之上,水渠宽、深各为2米。

       经过一段时间的现场勘察设计, 1974年11月5日,“胜天渠”正式开工建设;到1976年5月17日“胜天渠”初步具备开闸通水条件;1976年底,山区段全部竣工交付使用。整个工程沿拒马河岸行进,施工条件差,技术标准高,其间要开凿隧洞3座、在千河口村需要建大型渡槽1座,在悬崖峭壁上开渠等艰巨工程多处,其工程浩大,任务艰巨。在当年那种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下,人们用双手、钢钎、铁锤穿山跨河,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开闸通水,堪称房山水利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胜天渠”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张坊、南尚乐、长沟等地2万多亩农田的灌溉和拒马河两岸地下水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彰显了当年房山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拼搏”的时代精神。

       进入新世纪,随着北京的城市化不断发展,用水量与日俱增,“胜天渠”的作用也发生了转变。为缓解北京西南部分生活和工业用水紧张状况,2003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在房山区张坊镇建立水源应急供水工程,将胜天渠确定为应急供水主体工程,并对11公里的胜天渠主体工程进行了维护与加固。



“胜天渠”是一座历史丰碑,她记载了房山人民当年那种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胜天渠”是一座红色地标,她为后人留下了一座十分珍贵的红色记忆。

阅读 30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