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乡区作家协会2023年6月第二期优秀作品汇集

肥乡区作家协会
创建于2023-07-02
阅读 48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3.6.16—6.30收集作品:

现代诗4篇、散文4篇

现代诗作品如下:

1.消夏                               ----新晴雨

2.七一放怀                       ----新晴雨

3.广府荷韵                        ----新晴雨

4.七一感怀                         ----江俊川

散文作品如下:

1.米粥的味道                         ----王晨亮

2.夏日烧烤                            ----白冠军

3.    初心如昨                           ----张志红

4.生命不息 写作不止             ---- 姚爱文

消夏

新晴雨

夜静兰舟月下闲,吟风弄水二更天。

繁星眨眼无凉意,蛙鼓几声回应蝉。

七一放怀

新晴雨

 一

百载红船坎坷多,初心不改任风波。

踏平叠嶂黎明现,狮吼东方骇鬼魔。

 二

五星跃上北京城,从此中华享太平。

不忘初心担大任,跻身强国发强声。

 三

一路风驰向五洲,大同天下正方遒。

梦圆还待瞳瞳日,度得阴晴自放喉。


广府荷韵

新晴雨

 一

爱莲几作探花郎,疫后夏都依旧狂。

绕过堤前深浅绿,贪红一任水中央。

清香偏爱永年洼,红透绿盈怡似茶。

未近方塘人已醉,乐于莲洁度韶华。

为寻雅韵老城东,借得清凉拂晓风。

望去一池红间绿,依稀熟睡梦周公。

七一感怀

(孤雁出群格)

文/江俊川


聚首红船主义真,

拯民救国立初心。

波澜壮阔昭天地,

卓越功勋贯古今。

米粥的味道

王晨亮

    

    世上美味无数,可我独爱母亲做的米粥,因为那是陪伴了我将近半生的味道,醇香绵甜,细腻爽口,回味无穷。

    不知从何时起,母亲的头发白了,脸上的一条条褶皱就像轮胎的沟痕愈发凸显了,一双爬满茧子的老手饱经风霜,背也驼了许多......

    母亲和我一样,不爱吃面条。几乎我每次下班回家,都会听到母亲那温馨细语的问候:“吃饭了没?还有米粥呢。”似乎在母亲面前,我始终都是长不大的孩子。每次听到“锅里还有米粥,你俩吃不吃?”时,我都倍感亲切和幸福,霎时一股无法言喻的暖流溢满心头:妈妈,真好!有时候吧,回来晚了怕母亲操心,就违心说吃了,其实内心还蛮想吃的。

    说起熬米粥,那可是母亲好多年的拿手厨艺了。小时候,家里条件很是拮据,一家人住在简陋的三间平房里,没有围墙,但院落很大。那个年代的人们,随便在院子里支搭起一个小凉灶,劈点木柴弄点干草,烧火做饭是常有的事情,我家也不例外。

    下午,太阳还老高的时候,母亲就开始准备做米粥的食材了。她仔细挑拣着一颗颗绿豆,生怕有一粒坏豆影响了满锅的口感,然后把豆子、小米清洗干净,再把南瓜削掉皮,切成一个个小方块。就这样,一切准备就绪,母亲就会在凉灶上坐一锅水,开始烧水。

    母亲在熬制米粥的时候,很用心,通常用时也很长,这样熬出来的米粥才会香气四溢,晶莹华润,满口甜香。她常说,只有咱乡下人才能吃到香甜纯正的南瓜小米粥。确实如此,等水烧开后,母亲把淘好的绿豆和小米一块放进去,用文火慢慢煮着。大概十多分钟吧,再把切好的南瓜块放进锅里,用锅铲翻转几下,以防粘锅。因为豆类比较坚硬,所以煮的时间相对长一些。熬煮约30分钟后,用勺子舀出来看看绿豆是否炸开了花,土话叫:崩腰儿。如果绿豆崩了腰儿,小米也就好了。此时,南瓜块也不全是完整的了,在熬制的过程中也变得软绵绵的,有的都被煮成了丝丝的条状。满锅的南瓜块、绿豆和米粒在锅里上下翻滚着,已经有飘香的味道了。接下来,就是往锅里打淀粉稀糊了。母亲说,稀糊的多少要看此时锅里的粘稠度,稠了就少放点淀粉,不稠的话就多放点,总之要稀稠适中。

    母亲熬粥总是拿捏得很准,放多少水量、南瓜、绿豆和小米,她心中有数,就像老中医开药方一样,面对不一样的顾客,总能察言观色,应对自如。打进稀糊后,这期间是最关键的环节,要用勺子勤在锅里翻转,为的是防止粘锅、溢锅,火候也不能太猛。大概五、六分钟的功夫吧,一锅色香味美、晶莹如玉的南瓜绿豆小米粥就做好了,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

    如今,再也不用在凉灶上熬制米粥了,一切都鸟枪换炮了。

    近几年,母亲弓背的腰身又明显了,腿脚也不灵便了,做起米粥来不如以前那么利索了,但那口味依然浓厚如初,依然是我最最喜欢的口味......

    每次回到家后,母亲喜悦地就像是要分享她的战利品似的,要我吃米粥。我细细品尝着老母亲精心做的香甜丝滑的小米粥,那含在嘴里的感觉是世间任何美味所不能比拟的,一直甜到心里......幸福感、满足感油然而生。

    现代的生活节奏变快了,饮食水平提高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应有尽有,玉盘珍羞,山珍海味,不可胜数,但唯独母亲做的米粥的味道历久弥新,不可替代,因为那是天底下最纯真、最甘甜、最朴实的味道,那是母亲的味道!是儿子读懂母亲的心意,是母亲几十年如一日勤俭持家、淳朴善良、爱子心切,拥有天地间最宽广无私的母爱的味道!

    一碗米粥,一生一世母子情。

    

作者简介

王晨亮,男,1975年4月生,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2009年6月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爱好写作、读书、书法等,作品散见于《肥乡教育》、《微观肥乡》、《邯郸晚报》、《中国作家网》等。联系电话:13483095975

夏日烧烤

白冠军

    

    “晚上有空吗?出来一起撸串呀!”我想你一定收到过这样的邀约。

    当你听到朋友这样的呼唤,那是正向你驶来的友谊小船,邀你去赴一场麻辣鲜香的盛宴。夏日烧烤的大幕已经拉开,斛光交错的舞台期待人们的精彩表演。无论你来自哪里,无论你口味咸淡,总能在烧烤的舞台上找到自己的C位,尽享人间烟火带来的美食狂欢。

    这一刻,是专属于夏日的快乐时光。三五好友围坐一方矮桌之前,卸下白天忙碌的疲惫,来几串烤肉配上啤酒的冰凉,就是对生活的小小犒赏,一起吐槽各自生活的种种遭遇和辛苦,最后依然选择了乐观坚强。四周弥漫的烟火气息,熙攘穿梭的喧闹声,最热烈的氛围展现淋漓尽致的烧烤现场。用喜闻乐见的各样食材填充了凡人的碌碌饥肠。用独有的东方式社交诠释了天下大同的美好理想。

    一排排的矮桌,你所能想到的食材悉数摆上。从南方的蔬果到北方的牛羊,从市井小食到珍馐海鲜,丰俭由人,荤素自取。经过了调料的浸润,碳火的炙烤,在翻滚中完成了华丽蜕变,盛放在每个人的桌上,犹如一幅幅色香味俱足的诱人画卷。让人垂涎欲滴的一串串烧烤,一口下去,勿须细品便能唇齿留香,满足了平凡人们的对生活的所有想象。平时少聚的朋友举杯一起,瞬间热场。说不完的话,喝不完的酒,每个人脸上都神彩飞扬。在一串串烤串的来往递送中,我们共同见证了这场夏日的时尚。相聚终会散场,纵使意犹未尽,也不用为了快乐的时光很短而感伤,相信来日方长,未来的路还要相互扶持,追梦的人永远在路上。

    烤串里有人生的百般滋味,盘子里满是对生活的美好向住。都说人生碌碌为口奔忙,却不知小小的烤串里有着普通人的各种日常。因为对生活的深深热爱,心中有梦,眼里有光。因为生活从来都是厉兵秣马地为我们拓土开疆,我们又怎能甘于平庸,耽于空想。

    每个夏日的晚上,从乡村到城市,从南方的电烤到北方的碳香,人们用和而不同的口味,打造出中国人专属的深夜食堂。黑暗中闪烁的碳火,空气中弥漫的肉香,竹签上琳琅的食材,满足的神情大书特写在每个人的脸上。用平常街巷里人们钟爱的一串串烧烤,祈愿中国繁荣昌盛、国富民强,也告诉脚下这片土地: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向上,用心雕刻生活最美的模样。

    烧烤眷顾了每一个向他奔赴的人。无论来自市井还是庙堂,用一如既住的包容和毫无保留的慷慨,给予了人们精神的抚慰和灵魂的释放。一顿饕餮之后,满血复活,重新投入生活的战场,我们依然斗志昂扬。

    炎炎夏日,人间烟火。烧烤永远是所有热爱生活的人心中的天堂。

    (作者:白冠军 单位:肥乡区辛安镇镇中心校赵云堡小学 联系方式:13483009170)

    初心如昨

    张志红

    

    阳光分外耀眼,烈日如火炙烤着大地,柏油路上蒸腾着滚滚热浪,路旁的庄稼和高耸的白杨仿佛也蒸干了水分,放眼望去,绿色都尽是低垂着、萎靡着。

    中午两点,在太阳的持续曝晒下,温度仍在一点点飙升,世界仿佛一个大蒸笼,将一切笼罩。三零九国道向南,乡间的马路上只有我们一辆车在飞驶,车内空调已开到最大档,却依旧抵挡不住车窗外的酷热。疾驶中,忽然看见前面道路的一边,白杨树的浓荫里,似乎有什么。一下就到了眼前,一瞥下是五六个女人,依次横躺在柏油路的路肩上,每个人脸上都盖着毛巾,身下铺着编织袋,或仰或侧,静眠于这酷暑的天地间。我的眼眶霎那间酸涩膨胀。这些身上沾着泥土、散发着汗味的的劳动者总是让我感动。她们就仿佛是路边的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一掊泥土,坦然承受着大自然的风雨和滋养,始终安然、普通而珍贵。

    我想,她们可能是附近村子的,天不亮就开始在田里劳动。她们也许一生都在和泥土打交道,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的辛劳了一上午之后,吃一口自带的干粮,喝一口有温度的凉水,然后在马路边、树荫下小憩,为下午的活养精蓄锐。就是有千千万万这样的农民,年复一年,用她们的血汗蕴育出生命赖以生存的粮食,用她们的双手辛勤地垒一砖一瓦,种一草一木,才使我们的家国日新月异,今非昔比。她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象坚不可破的地基一样承托着光鲜亮丽的一切。

    我也曾是她们中的一员,拔野菜、捋树叶、种棉花、割麦子、锄地、打农药,由生疏笨拙到熟练利索,那些少年时的劳动时光遥远而清晰,从眼前一一闪现。

    每次回忆少年时光,总感觉温暖而欢乐,那些受过的苦累分外珍惜。八十年代,我上小学,那时候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是生活依旧贫困。我们家三口人有三亩地,东地是胶泥地,种麦子,西地是沙地,种棉花。为了增加收入,又喂了二十多只小鸡和一头猪。为鸡和猪拔野菜是我的任务,使我很自豪,小小的任务虽然微不足道,但我窃以为这足可证明,我摆脱了吃闲饭的身份,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所以放学后,我高兴地叫上小兰和小霞,一人一个纺织袋,你追我赶,一路小跑着去很远很远的实验场拔野菜。那儿是一大片荒地,长满各种各样的野草。没有人浇灌,也没有人施肥,野草像疯了一样无边无际地生长着。我们需要的是鸡和猪爱吃的马儿菜。马儿菜有细长暗红的枝茎,小小的、肥厚多汁的叶片,我们小心地拨开杂草和荆棘,细心地寻找着它们。小兰和小霞比我大一二岁,她们在我前面飞快地找寻着,利索地摘取着。眼看着她们消失在草丛中,真担心她们把马儿菜都拔完了,我跟在她们身后会空手而归。我着急死了,也急急地向前,细心地寻找,却惊喜地发现,在她们足迹经过的一片狼藉处,依然有那么多绿盈盈、肥嘟嘟的马儿菜在草隙里等我。我小心的撷取着,跌跌撞撞地奔跑着。寻到尽头处,欣喜地发现,我的编织袋里的马儿菜并不比她们两个人少。收获满满的我们,在柔软的草丛里打滚,抽出一个个像小棒槌一样的狗尾巴草,编一个淘气的小狗崽,然后汪汪叫着撒欢地跑。或者躺在软软的、湿濡的草丛里,眯起眼看西天边如火的晚霞,看红红的太阳一点点坠落。小小的心灵收获劳动的快乐,也从劳动中体会到:付出总有收获,不必担心,无需争抢,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马儿菜,它就在你必经的路上。长大后,每当我失落彷徨时,我总会想起那个紧跟在小伙伴身后的小小身影,默默地告诉自己,不要害怕,认真寻找,一定会有一丛丛肥硕的马儿菜在草隙里等我。

    一点点长大,一点点习惯肌肉越来越痛的滋味,一点点承受越来越重的体力劳动。印象最深的是给棉花打农药,累且危险,常有邻居因为打药中毒或中暑。爹那次不知道是中暑还是农药中毒,天都黑透了才回来,脸色苍白,拖着步子,勉强脱掉被药水浸透的衣服,就一下摊到炕上。缓了一天,爹才刚刚有些好转,就挣扎着从炕上起来,还要去地里打药。身有残疾的娘死死地拉住爹的手,哀求着:“算了,棉花不要了,让虫子都吃去算了,命要紧。”爹不肯,依旧灌满一大塑料壶清水准备去。我跑过去,说:“我十三了,我去打药。”爹欣喜地看了我半天,想了好久,点了点头。爹把塑料壶挂在自行车后架子上,把农药瓶挂在车把上,把那沉沉的、单肩的绿色打药筒郑重地放在了我的肩上。

    我努力地挺直身子,双手扶好自行车,歪歪斜斜地走出家门。这也是个闷热的夏日午后,阳光耀眼,热度灼人,那卷成如手指粗的背带重重勒在我的肩头。我低着头,耸着肩,尽力控制着身子,把持着自行车,一步步走到地头。这时衣服早已湿透,汗珠在前胸、后背、脸上蜿蜒流淌。我照爹教的,用农药瓶盖倒好农药,放到打药筒里,左手按压打气杆,等有一定气压后,打开右手的开关,喷头处滋滋地响,圆圆的雾滴在翠绿的棉花叶上喷洒。我学爹的样子,在四垄棉花中间倒退着,交替着喷洒两边的棉花株。周围没有一丝微风,只有耳边的阵阵蝉鸣和农药的刺鼻气味,农药水从喷管里、背筒里一滴滴漏出,打湿手臂和衣服。一步一步,一畦一畦,打过的面积在一点点扩大,末打的面积在一点点缩小。我咬着牙熬忍着,心里想着,我多做一点,爹的肩头就能轻一点,我多痛一点,爹的肩头就少痛一些。这小小的方田,这漫长的夏日,这无法忘却的勒痛,催我快快长大。

    此后,我一点点学会锄地、割麦、扬场、浇地,手掌磨出水泡、新茧、老茧。艰辛的劳动锻炼了我的体魄,强壮了我的筋骨,从劳动中我学会了很多知识,体味到很多感悟,不管前路如何,我从无畏惧。劳动更使我体味到挺直脊梁、担起家庭责任的自豪,享受守护亲人、爱和给予的幸福和满足,也激起我血红着眼睛,扭起命运的犄角,拼尽全力决一个高下的野性。望着爹娘舒展的眉眼,所有的累和痛都值得。

    泥土的侵蚀,风沙的磨砺,生活的压力,使我和爹娘三个人紧紧地融为一体。我的少年时光,物质是贫瘠的,生活是困苦的,但心灵却是充盈、富足的,我们农村的孩子就像那蓬勃的野草,从末停止过生长。长大的我和爹娘一样,深深地爱着土地、爱着庄稼、爱着劳动,爱着和自己一样的千千万万个农民。无论过去多少年,这份深深的爱依旧如初。


    作者简介:张志红,女,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人,区妇幼保健院任职,肥乡区作家协会会员、诗词协会会员。多篇作品发表于《邯郸晚报》《河北妇幼健康》《肥乡时讯》等报刊杂志。

电话:15933881622

单位:邯郸市肥乡区妇幼保健院

邮箱:fxfyzzh@163.com

地址:邯郸市肥乡区希望街与惠安路交叉口

生命不息 写作不止

姚爱文


    我本才疏学浅,却与文字结缘,尽管写来编去,难登大雅之堂,却乐此不疲。有朋友问我:“退休后该清闲,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你不好好享受生活,忙忙活活地写呀写,既成不了气候,又得不了几个稿费,图个啥?”我说:“图快乐!”

    退休后,我先后加入了河北省楹联学会、邯郸市书法家协会。我愿意读书看报,回忆往事,写点东西,记录人生,觉得心情舒畅。我常怀一颗平常之心,正视现实、量力而行,不逞能、不攀比,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退休之路——文学写作,让我把晚年时光过得有滋有味有质量。这是一条愉悦的路、一条平坦的路、一条延续生命的路。

    我是一名中共党员,每天坚持读报纸、听新闻,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努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始终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满腔热情为大众服务,经常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给周围群众。

    生活是文学创作最好源泉,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最丰富的素材。但凡创作出优秀作品的作家,无一不是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心悟妙理,获得灵感进行文学创作的。我热爱生活,拥抱生活,视平凡为一种美丽,视宁静为一种乐趣,视失去为一种得到,视遗憾为一种希望。顺其自然,让有限的时光依然灿烂,追求心灵和谐,过“晨应满天朝霞,夕赏余晖落日”的闲适生活。如今已是90岁的我,仍然头脑清醒,体无大病,能吃能喝能睡,每天只想乐观事,干自己想干的事,心情舒畅,孩子们也都高兴。我时常与亲朋品茶聊天,写诗作对,引吭高歌,尽享天伦之乐。

    我享受写作过程。辛勤的耕耘,必然有丰厚的收获:有灵感敲门时的惊喜,有静神凝思时的淡定,有立意谋篇时的开阔,有提笔成文时的陶醉。每有新作发表,我激动不已,欣欣然不啻小孩子又得了一件新衣。

    文化修养好像破茧成蛹,羽化成蝶,是要完成一个美丽过程的。鸣蝉一夏的风采,是漫长的地下苦修的厚积薄发。今日的努力,就是明日的成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漫天。老年学习,只要方法得当,秉烛之明可泛舟学海,到达知识盛镜。读书时遇到晦涩难懂的文字,我不气馁,对照辞典,一边查一边读,同时结合自己写作的经验体会记笔记,坚持天天学习,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千思万虑为撰写积累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目前我已努力写出了两部著作,由国家出版社出版,受到业界好评。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写对联也有一个“面壁”攻关的过程,“面壁”要耐得住揣摩和寂寞,当功夫到家,修成正果了,自然会达到“破壁”,顿时茅塞顿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八十不称老,九十年尚小,桑榆临晚色更浓。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一切文学作品都需要达意表情。意不丰则情不真,楹联也不例外。只要感动于外,才能动情于中,只有串起物与情,作品才是一个符合认知逻辑,情感逻辑的艺术品。感时方觉花溅泪,恨别方有鸟惊心。无感无恨,则花不溅泪,鸟难惊心!

    年老了,我的背早已压弯,细长胳膊上黄斑点点,青筋凸出,脚步也变细碎,缓缓又不利索,唯有说起诗联便精神焕发、嗓门大亮、话语感人,这是乐观所在。在有生之年,我一定要奋斗不止,为挚爱的文学事业奉献一切。

名誉主席:刘永清 陈剑

收集:张志红

校正:张志鹏

编辑:周溢慧

审核:于峰 张志红

阅读 48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