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新见李因笃所撰墓志

横扫六国(王东周)
创建于2023-07-02
阅读 250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前段时间,有朋友微信告知蒲城发现李因笃所撰墓志。闻讯无比激动,因为虽然知道明清之际乡贤大儒李因笃所撰志铭、碑、墓表、行实、祭文不少,在其《受祺堂文集》里就收录了37篇,但相关志石我尚未见过。随即让朋友约志石所有者,希望能一睹为快。

《受祺堂文集》书影

        问朋友墓志是写给谁的,朋友说不知。我斗胆猜测,此方墓志极有可能是李因笃为蒲城米襄之父或米襄祖父所撰,为米襄之子所撰的可能性不大。朋友问理由,我说理由有三:一、李因笃和米襄是至交;二、米襄仅大李因笃13岁;三、《米襄墓志》由米襄好友富平籍进士杨绍武(大明诤臣杨爵六世孙)所撰。

 李因笃像

                                     李因笃

       “文章来国士,忠厚与乡人。”这是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之顾炎武题莫逆之交李因笃宅庭柱上的文字,蕴含着顾炎武对李因笃精深学术造诣和卓越品行操守的高度评价。李因笃(1632~1692),字子德,一字孔德,号天生、中南山人。富平县薛镇韩家村人。自幼聪敏,博学强记。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关学大家、音韵学家、教育家,在关学、经学、实学、史学、诗学、音韵学、书法、绘画、天文、历法、乐律、考据学等领域均有相当造诣。被时人称为不涉仕途的华夏“四布衣”之一。

       关学上,他与李颙、李柏并称“关中三李”;经学与音韵学上,他与顾炎武比肩;诗坛与文坛,他长于诗词,诗逼杜甫,是陕西清初最著名的诗人,闻名海内的文坛名家,享有“西京文章领袖”美誉;书法上,《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赞其“行楷书用笔秃率,意近颜真卿”……


       

李因笃书法拓片

         他学识渊博,著述宏富。著有《受祺堂诗集》《受祺堂文集》《汉诗评》《古今韵考》《春秋说》《诗说》《杜律评语》《仪小经》《汉诗音注》《山汉论》等书。

        他南北游历,交友甚广。目前所知的知名好友达二百多人,与顾炎武、傅山、屈大均、朱彝尊、曹溶、龚鼎孳、王士祯等一代名家巨匠相识订交,诗文往还。人称“自有名士以来,以布衣耸动四方,未有如公之盛也”。

       他学术精深,影响广泛。“所著诗文高古深邃,名播海内,一时骚人词客,趋之若鹜,至邸舍不能容。”《四库全书提要》称其诗“大抵意气苍莽,才力富赡,而亢厉之气,一往无前,失于粗豪者盖亦时时有之”。其学术文化活动地区:省内有富平、蒲城、周至、长安、礼泉、岐山、延安、潼关、华阴等地;省外有代州、雁门、五台、太原、大同、蔚州、涞水、涿州、保定、北京、德州、济南、太和、凤阳、扬州、荆州、武昌等地。

       他奖掖后学,乐此不疲。青年时在私塾任教;中年时游学全国各地,曾在关中书院、朝阳书院、镜波园讲学;晚年在家乡办私塾,收徒讲学,直到临终。

《受祺堂诗集》书影

米襄

       米襄(1619~1690),字辅之,别号宏心。北宋大书法家米芾十八世孙。生有夙慧,天分殊绝。擅书画,好吟咏。蒲城县城北关人,后迁居紫荆街道漫泉河畔。清顺治四年(1647)进士。初授河北邢台知县。邢故有水泉,漫漶日久,民未获利。襄至,即度地开渠,数月而成,以资灌溉。百姓勒碑以记,号其泉为“米公泉”。邢台西山袤延数百里,群盗盘踞,四处剽掠。襄训练乡勇,亲捣贼巢,渠魁授首,民患以息。顺治九年(1652),襄任广西道监察御史,巡按江西过九江时,南昌知府陆某深夜以金银器贿赠,襄拒不受,后查访其贪污实迹,即刻罢其官。顺治帝下旨赞曰:“米襄严却馈送,不负风宪(纠察官)之职。”时方战乱之后,民力凋耗。襄与巡抚蔡某同心图治,裁附加多种。百姓颂扬:“江西有赖,有米有菜(蔡)。”后因忌者中伤,加之双亲年老,米襄自藩司幕府任上辞官归乡,从此“眷恋慈闱,优游林皋者三十年”。

《蒲城县志》(乾隆版)

李因笃与蒲城

       依据李因笃所撰《受祺堂文集》《受祺堂诗》,民国学者吴怀清所撰《关中三李年谱·天生先生年谱》及西北大学教授高春艳等人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笔者所辑相关史料,发现李因笃与蒲城仕宦、诗人、关学学者阶层交游甚密,而与米襄三年间至少有三次会面:

《关中三李年谱》书影1

《关中三李年谱》2

    康熙三年甲辰(1664)   

       山西按察使王显祚招饮,与傅山、刘廷銮、米襄、陈立、田世安等人在太原崇善寺宴饮。作《同傅征君公他、刘明经舆甫、米侍御辅之、陈公子端伯、家刺史舅饮崇善寺十首》。

    康熙四年乙巳(1665)    

       赴太原,访米襄,作《太原晤米侍御》。

    康熙五年丙午(1666)  

       六月,携屈大均自富平薛镇赴山西代州,过蒲城,饮米侍御园亭(米襄雅好山水,乐贾曲流泉蒹葭之胜,辟地为园亭)。

       秋,与西安知府叶承祧、陕西巡抚贾汉复、陕西总督白如梅、蒲城县令邓永芳相会。李因笃分别有诗相赠,赠邓永芳诗为《呈邓明府》。

    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 

       作《为奉先明府弟奉寿太夫人三首》诗寿蒲城知县李国亮母。

    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

       为蒲城知县李国亮(字采臣,号朗庵)作《赠奉先令采公弟四首》。

    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

       为赴布政使司任职的前蒲城知县李国亮作《赠采公参藩初度四首》,为李国亮子作《送汉九侄随侍黔阳》。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

       应蒲城籍著名诗人雷䥵之请,为蒲城籍诗人雷亨坤撰《艾悔斋诗集序》,其中有“其歌行,则王孟之宕逸也。其近体,则温李之秀雅也。而绝句,则声调高华,直骎骎乎分太白之席矣。吾甚幸,西樵、荔裳而外,复得一唱和良友”之句。

    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

       蒲城屈复晋谒李因笃于富平薛镇里第。李留谈旬余,更睹所为诗,叹谓客曰:“三秦之秀,尽在是矣。他日成就,非予所能量也。”后屈复漫游天下,诗名满天下,有《弱水集》等书存世。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

       为蒲城知县池国鼎(字夏菴)作《寿池奉先夏菴明府四首》。

    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

       寄诗白水知县署任蒲城知县钮琇。钮琇在康熙28年两访李因笃于富平薛镇,“相与烧灯连榻,高谈竟夜”;康熙29年李因笃为钮琇诗集作序;康熙30年李因笃为钮琇修葺白水县门思齐楼竣工作诗赠之。‘’

    

       另:蒲城籍著名理学家刘鸣珂、屈琚,著名诗人和鼎,举人兼学者刘玉珂等人均与李因笃有交往,因史料缺憾,尚不知详情。

       刘鸣珂(1666~1727)字伯容。诸生。祖籍富平,先辈迁居蒲城苏坊,再迁蒲城县城,后定居蒲城县尧山镇。潜心理学,有《砭身集》传世。性孝友,居贫养亲,极先意承志之乐。与人交,尤重气谊。故人屈琚殁,母老无依,有弟,又不知所往,鸣珂力为营葬,并觅弟归以养其母。

        屈琚,生卒年不详,字佩玉。清初蒲城人。少好读书,潜心理学,尝负笈访关中三李。康熙三十年(1691),关中大饥,琚馆于河南鹿邑,因携家就食。父疾卒,琚痛几死,先送母归蒲,复至鹿邑,扶父榇徒步往来,昼夜号泣不绝声。葬毕,竟以哀毁致殒。

       刘玉珂,生卒年不详,字仲昭。刘鸣珂之弟。康熙辛卯(1711)举人,生性诚恳笃厚。著有《屈子集传》《璇玑读法》等书。

       和鼎,生卒年不详,字子新。明末清初蒲城县城人,著名诗人。有《剑吼集》。李因笃赞和鼎:“蒲城可传之诗,子新为第一。”


贺瑞麟《清麓文集  题砭身集写本》

李因笃所撰墓志

       几经波折,终于见到了李因笃所撰的这合墓志。不出所料,志主正是米襄之祖父米秀实。

     《米秀实墓志》青石质,志盖、志石均右下角残缺。清顺治十五年(1658)刻。志石正方形,边长约95.5厘米,体量颇大。李因笃撰文,侯于唐篆盖,田本沛书丹。志题“江南丹阳县儒学训导米公暨配董孺人合葬墓志铭”。志文40行,满行46字,楷书。因墓志出土较早,一直未被重视,志石上有大面积水泥与土的混合物覆盖,难以清理,暂不能卒读全文。志盖因被压志石之下,亦无法卒读,楷书。

       志主米秀实,卒于明天启乙丑(1625)年七月,春秋六十有余。字葵心,蒲城县城北关人。米芾十六世孙。生而端凝,寡言笑。善文,举茂才后,督学姜士昌梓其文以冠多士。讲《尚书》,一时游者咸师尊之。在丹阳(今江苏丹阳市)训导任上,“输百金为多士倡,教士先躬行,黜浮议,而身为仪表,故不令以从。”县令每遇盘错无绪之事,“未尝不就决于公。公裁对如流,每一议出,人必乐佩之。”巡视官员向朝廷举荐米秀实,称其“学富才强”、品行“冰壶秋月”。朝廷即任命其为县令,尚未赴任,“竟以疾卒于官”。

       篆盖者侯于唐,署“赐进士出身文林郎掌山西道印贵州道监察御史巡按直隶等处督理七省漕运河道加一级前内□□□□□□□□□□年眷弟晚生”。据乾隆版《三原县志》:侯于唐,生卒年不详,字赓明。陕西三原县人。顺治壬辰(1652)进士,授庶吉士。顺治十三年(1656),擢贵州道监察御史,后改任山西道监察御史。巡漕,立条约十二,锢弊悉除,寻理两准盐务,禁私贩,绝耗费。诏以“敬慎刚方”褒之。年眷弟指虽然没有亲戚关系,但交情好的官场朋友。米襄顺治四年(1647)进士,初授河北邢台知县。顺治九年(1652),任广西道监察御史。两人应为官场上相识相交。

       书者田本沛,署“赐进士第工部虞衡司主事频阳通家眷”。通家眷指彼此世代交谊深厚、如同一家之人。由此可知富平田家与蒲城米家为世交。田本沛,生卒年不详,字汉元,号华石。富平宫里镇董村人。李因笃表兄(从舅之子)。崇祯癸未(1643年)进士,李自成在关中兵势正炽,欲授田官职,田规避不出。清顺治三年(1646),田被征为江苏长洲知县,下车除吏弊,抚流民,均赋税,负有盛誉。后因母丧回家守制。顺治七年(1650)春,再任安徽蒙城知县,政绩卓著。升工部主事,历迁刑部员外郎、郎中。康熙六年(1667),官福建提督学道,遴选人才有方。以候补参议归里。卒祀乡贤祠。乾隆版《富平县志》有传。

       至于李因笃能以一介布衣身份为米秀实撰文,主要原因不外乎三:一是李因笃与蒲城米家有世交之谊。李因笃外祖富平宫里镇董村田家与蒲城米家为世交。而李因笃自4岁时因李自成农民军火焚,其家族81人遇难,仅李因笃与弟随母前往外家探亲幸免,从此寄居外家。故而李因笃自幼即有与蒲城米家接触交流的机会,因外家之故而成世交。《米秀实墓志铭》有“予舅田伯子尝谓□祖赠君两召,馆于秦晋,暨葵心米公交好”之句,田本沛署“频阳通家眷”,印证田米为世交。二、李因笃是清初陕西文坛、诗坛领袖,请其撰文为诗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李因笃为米秀实撰墓志文时年仅28岁,但早在10岁时,李因笃所作《云台诸将论》就被外祖父诸生田时需赞赏。11岁应童子试时,李因笃被富平知县崔允升叹为“旷世才也”,陕西提学汪乔年按试,取入邑庠。13岁时,因李自成占领关中逼诸生出试,李因笃弃衣冠,屏举子业,一意经学,旁通《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及唐宋诸大家,专力古文辞。18岁时,游西安,住明秦藩王九世孙、明清之际关中文学领袖朱谊呌家,遍游长安,仿杜甫作《秋兴八首》,为世人称颂。三、李因笃与米襄志趣相投。米襄好吟咏、刚果敢言(李因笃评价米襄),虽曾登仕途,但后拂袖而归,悠游林泉。与李因笃不得已而任翰林检讨,后坚辞归乡有相似之处。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员徐朋彪教授进行李因笃学习研究专题讲座

富平县纪念李因笃逝世330周年座谈会

李因笃研究会成立大会

                         墓志价值

      《米秀实墓志铭》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填补了李因笃研究长期以来缺少顺治6年(1649)至顺治16年(1659)李因笃生平事迹的空白;二、提供了研究李因笃早期墓志文撰写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素材;三、充实了研究李因笃与蒲城的素材;四、丰富了研究蒲城米氏家族史的素材;五、对于研究明清之际地域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民俗、书法艺术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王东周

                                     2023年7月2日

     

     

阅读 250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