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追本溯源,何以中国——记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预备16班参观上博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活动
作为中华儿女,常常耳熟能详的 “ 五千年中华文明 ” 之说是怎么来的?5000年中华文明是神话传说还是真实历史?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预备16班凌云小队,来到上海博物馆追本溯源,一探究竟。
此次 “ 何以中国 ” 崧泽良渚文明考古大展,聚焦距今5800年至4300年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为代表的第一文明发展高峰中最伟大的成就。展览汇聚全国19家博物馆、考古机构珍藏的出土文物超过 320 件组,从古国、稻作、手工业和玉器四大板块讲述“文明”的故事,带领大家穿梭时光追本溯源,探寻先祖的智慧,领略长江下游史前文化艺术的魅力。
走进上海博物馆一楼的第一展厅,眼前一件件沧桑的文物,仿佛在向我们述说着崧泽、良渚的兴起与消亡。
崧泽文化的人首陶瓶。此陶瓶很可能与当时祭丰收,求甘雨、降生灵等原始宗教祭祀活动有关,这在国内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尚属首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良渚文化时期的精美玉器
崧泽文化:文明的曙光
至少在5800年前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层现象,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化进程的一个新的阶段 。
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
良渚古国依托其发达的稻作农业经济,以统一的“神徽”信仰为支柱,以精美复杂的玉器作为管理秩序的工具,建立了神权与王权统一的早期区域性国家。良渚以超大型的礼制性中心、严明的社会等级、庞大的公共工程造就了世界史前史上稻作文明发展的高峰,创造出比肩世界的辉煌文明,并建立了东亚最早区域性国家。
陶器、漆壶、织机、玉钺、农具
从崧泽到良渚,从聚落社会到国家形态,不断发展的稻作经济、趋于精细化专门化的手工业生产以及延续千年的尚玉传统,我们可以看见五千年中华文明有了落于实处的模样。
良渚古国虽然灭亡了,但良渚文化的基因却融入了中华文明的骨髓之中。 此后的千百年,无论是中原、南国、北境还是西域,都能发现源自良渚的玉器文化。良渚古城三重城垣的规划布局,建中立极的营建思想也为后世所吸收、借鉴。如今江南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源头,或许就源自这个时期的百越先明,他们屡遭磨难,却生生不息,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建立起了璀璨的文明。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通过这次参观上海博物馆的社会实践,让我们真切地见识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继承先辈们顽强不屈的精神,更应该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每位中华儿女的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