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万物繁盛;盎然大地,草木缤纷。2023年6月15-16日,海口实验中学高一高二年级的同学,在学校的组织下前往澄迈小澄园与海口火山口石斛基地开展了主题劳动教育研学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贯彻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原则,让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了解家乡特有种植文化,认识石斛的作用,让学生走进“田间”课堂,尽享农耕妙旅,在劳动中播种希望,在实践中收获成长。
中国具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活动为我们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物质产品,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同学们跟着研学导师走进小澄园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绿树四合,行列整严,一片绿意盎然。虽然暑温微凉,但田间生机蓬勃。蔬菜、鲜花种植大棚里,各种蔬果青翠欲滴、甜香诱人;各色鲜花生机繁茂,姹紫嫣红。
同学们在基地导师的带领下认识常见蔬菜的名字,及属于植物的哪些部位。根据蔬菜的生长习性,学会播种、移栽、养护、收获等培养过程。“一粥一菜,当思来之不易”,了解传统耕种文化,学习相关农耕技术和秧苗认知,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春种秋收”的传统文化。
活动伊始,研学导师先给同学们讲述了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也耐心地讲解了除草的技巧以及使用劳动工具的注意事项,同学们听得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接着,同学们下到田间,拿起锄头、铁锹,亲自给孩子们示范除草、松土的劳作过程。研学导师边示范边与同学们互动交流,学生们围在一旁,认真学习劳动要领,体会劳动的快乐。
动手制作一道夏日甜品,一定是很多同学心中的夏日必做计划,小澄园导师,带领同学们在清欢阁,开启了美食制作,根据中国传统茶艺文化,结合现代工艺,制作成清凉解暑的冰粉,同学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酌情添加水果,既美观又美味。
导师跟同学们讲解如何制作后,还讲起了关于冰粉的历史小故事。据考察,冰粉始于明清时期的武阳(今彭山县)创始人为王味缘,史称“味缘冰粉”!最初仅在彭山县内贩卖,后来逐渐传到周边市县,到了清朝中期传遍四川,盛于晚清时期,在文革时期达到鼎盛!那时彭山很多人家里都有几株冰粉树,遍街都在吃冰粉,彭山的冰粉籽被知青们带到全国各地,冰粉之乡名扬天下!
通过制作冰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品尝的过程当中感受中国茶艺的文化内涵,加强爱国主义精神,提升文化自信。
同学们的这一堂课从中国色彩出发,讲解扎染色彩搭配。在研学导师的指导下学习非遗扎染知识,使用揉,扎,绑,捆等多种技巧染出山水画。
导师引导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发现色彩之美就藏在传统手艺乃至中国人的生命情感之中,呈现在祖国的大好河山间, 以此记住中国式审美,传承中国颜色文脉。
同学们跟着研学导师的步伐,来到了火山石斛基地——施茶村地处石山地区,原是一个既缺水,又少地的火山岩成堆的贫困村庄。2015年起村党委书记洪义乾带领村干部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火山石斛特色产业为依托,将村里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宽。
石斛种植基地的讲解员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石斛的生长过程,生长条件,药用价值,科研价值,让同学们认真观察石斛从幼苗到成品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特点。
研学导师告诉同学们,在很久以前,施茶村地处海南最高的火山口脚下,村里90%以上的土地被火山石覆盖,千百年来村民只能在石头缝里抠泥种地。“处处都是火山石,大家只能层层垒起石头,空出巴掌大的地方种木薯、地瓜,全村老小都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通过“村委会+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托生物技术培育石斛种苗,发展石斛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左传》有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躬耕知辛苦,回味有余甘。此次劳动研学实践活动,以农田为课堂,以自然为教材,让学生们感受农作之艰辛,感受科技之力量,让他们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在出力流汗中成长,在欢声笑语中收获。“最好的课堂在路上,最好的成长在远方”,亲近自然,拥抱生活,相信以后同学们会更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