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因比:展望未来—中国(含附文)

用户7254851
创建于2023-06-29
阅读 225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


阿诺德· 约瑟夫· 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 1889.4.14—1975.10.22),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被业界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汤因比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温切斯特学院(Winchester College)和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Balliol College, Oxford)。毕业后考入雅典考古学院成为研究生,并前往希腊进行考古工作。回国后,成为母校的研究员,专门研究及教授希腊和罗马的古代史,并成为希腊罗马史和近东问题的专家。1925年成为伦敦经济学院的国际史研究教授,并任伦敦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的研究部主任。

1919—1955年,汤因比担任英国伦敦大学教授,多次参加政治和社会活动。他一生著述很多,但全面反映他的历史观点,并使他成名的是一套12卷本的巨著《历史研究》。这部书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著作,被普遍认为“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

汤因比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历史学家,也是一位出色的哲学家。他经常从哲学的视角,思考宇宙人生和社会历史的诸多重大问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历史哲学思想,被视为现代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的主要代表,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美国新闻周刊评论:“他已成为一位世界通哲,与爱因斯坦、史怀哲,罗素并列。”

汤因比是一个走过两次世界大战、见证了东西方辉煌与衰落的英国学者。他对历史有其独到的眼光。他站在历史最繁冗的岔路口,写下了12册巨著《历史研究》,详细叙述了世界26个主要民族的兴衰图鉴,向世人展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汤因比意识到二十世纪的科技爆炸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繁荣的经济和工业的大踏步跃进。西方国家通过战争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率先过上了花团锦簇的生活,享受优渥的资源和福利。但繁荣的本质如同技术爆炸的短暂花火,没有足够文化底蕴的支撑而最终成为无根之萍。

汤因比从漫长庞杂的历史中总结出一条铁律:分裂终将灭亡,统一才能长存,而西方的价值观却在分裂的路上渐行渐远。
其主要原因:
一,战争种下仇恨的种子;
二,强调种族观念导致族群对立与割裂;
三,民主制度终将带来内部分裂。
民主本意是人人参与、人人使用权力并享有权利,这种良好的意愿使得民主制度几乎在全世界遍地开花。但人的意志千差万别,人的价值趋向和利益趋向各有不同。当每个人都参与并使用自己的权利时,必然产生千千万万的相悖意志。汤因比从雅典的衰亡史中看到了民主制度的悲剧结局——内部分裂,最终走向消亡。

汤因比研史,一反国家至上的观念,主张文明才是历史的单位。他把世界历史划分为21种文明,来阐述文明的兴衰与死亡。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汤因比认为人类因为道德的没落,必将导致穷兵黩武的灾祸,并终将自食其果。

《人类与大地母亲》是一部叙事体世界史,时间跨度上起约50万年前人类形成,下迄20世纪70年代。 首次出版于1976年。该书以抒情诗般优美的笔调,展示了人类与其生存环境(即“大地母亲”)的相互关系,描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彼此融合的全过程,系统介绍了苏美尔-阿卡德文明、埃及文明,叙利亚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安第斯文明,拜占廷文明等区域文明类型。

《展望21世纪》是根据汤因比和日本宗教和文化界著名人士池田大作,关于人类社会和当代世界问题的谈话记录整理而成,先后出版过英文、日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等多种版本。在这本书里,两位作者纵贯古今、横跨全球、追溯过去、着眼当代,展望未来。从宇宙天体、生命起源......几乎涉及到了人类社会和当代世界所有迫切的重大问题。汤因比对未来世界作了展望和预测: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惟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中国传统文化肩负着给整个世界带来统一与和平的使命。

汤因比与池田大作


汤因比出生在伦敦一个历史学世家,其父哈里·汤因比(Harry Toynbee)是一位医生,也是一位热心的社会工作者;其母莎拉·马歇尔(Sarah Marshall)是英国早期获得大学学位的女性之一,是一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伯父阿诺德·汤因比 (Arnold Toynbee 1852年--1883年)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专门研究经济发展史。汤因比的名字正是为了纪念他这位早逝的伯父而起的。

在良好的家庭背景下,汤因比从小热爱历史,并受到了很好的启蒙教育。他所就读的英国温切斯特学院(Winchester College)和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Balliol College, Oxford),为他在历史学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并成为一代历史学巨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汤因比在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攻读古典文学,于1911年获得学位。后在雅典的英国学院求学,此经历促成他关于文明衰落的哲学萌芽。

文明不仅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相互联系,同时也包括几个同样类型的国家。文明本身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其中文化是构成一个文明社会的精髓。通过概括希腊、中国和犹太等文明的主要特征,汤因比提出了一个适用于大多数文明及其演变的模式。

他认为,人类各文明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基本规律。每一种文明都会经历起源、成长、衰落和解体四个阶段。文明的周期性变化并不表示文明停滞不前。在旧文明中生成起来的新文明,会比旧文明更进步。文明兴衰的基本原因是挑战和应战。如果能够成功地应对挑战,那么它就会诞生和成长起来;反之,会走向衰落和解体。  

《历史研究》一书的开头,汤因比尖锐的指出,以往历史研究的一大缺陷,是把民族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从而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比较和考察,这种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

历史不是一连串的事实,历史著述也不是对这些事实的叙述。历史学家必须通过不断的分类,判断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有价值的。汤因比指出,在过去的五百多年中,技术和经济高速发展,但是人类并没有在精神上和政治上取得同样的发展,反而存在了诸多严重的问题。
如今,人类已经有力量终结人类历史甚至全部生命。走到悬崖边的人类必须迅速觉醒、调整方向,才不至于跌落万丈深渊。人类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目标、思想和行为,这是人类继续存在下去的不可或缺的条件。由于过去五百多年中,西方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形成了世界范围的技术、经济关系的网络,因此,人类正共同面临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汤因比期待并预言,人类将在历史发展的下一阶段实现政治和精神上的统一。但是,这一巨大变革必须以全人类的平等为前提,以自主的方式加以实现,而不是继续以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以一部分人掠夺一部人的财富的方式去实现。
汤因比十分看重中国在历史与未来的作用,并充满期待。他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大加赞赏,认为中国一定能够在未来,对世界在政治上和精神上的统一做出主要贡献。
汤因比十分欣赏中国长久保持国家统一的政治与文化传统的继承。尽管历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两千多年的改朝换代,但仍然保持着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他认为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这样“大一统”的局面。

汤因比认为,18世纪是法国的启蒙运动,19世纪是英国的工业革命,20世纪是一战、二战后美国的崛起,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是中华文明的世纪。汤因比对未来做出展望:解决21世纪的社会问题,惟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中国传统文化将引领人类走出迷途和苦难,走向和平安定的世纪。

其主要原因:

1、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多次朝代更迭、大小战争、分裂统一,但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始终稳定延续,这种经过验证的超长超大的文明模式,足以应用于全世界。

2、中国人不以种族主义划分人群,认为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这种更为高级的公平才是真正的长久之道。
3、儒道和佛道的价值观更为包容、更为文明、更为平和,更有秩序。
4、道家的理念更为科学,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万物、人与人的共存之法。
5、中国的哲学和信仰没有偏执一种神论,主张非攻与和谐,这是可以消除人的暴力邪念,减少战争的根本理念。

6、东方在科学技术前景不逊于西方国家。

7、亚洲人并不是懦弱的待宰羔羊,他们有着强大的生存意志和生存能力。

8、中华文化有着极强的同化能力,能统一所有的种族与人群。

中国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几乎经历了所有形式的毁灭与重生。然而,中华文化始终传承不灭,足以证明这种文化本身,具备了强韧不朽的科学性、合理性,也只有这样的文化,才能引导人类文明生存和发展下去。

汤因比认为,世界统一是必然趋势。他认为,中国完整守护了一个超级文明,世界的希望在中国,中华文明是人类的归宿。只有中国“大一统”的文化,能实现各个民族和谐共处,能调和矛盾、避免战争。中国文化高远的世界观和天下主义,是人类真正的文明,是未来世界的需要。

其重要原因:

1、勤劳致富,少走歪路。

中国在漫长的历史中没有形成侵略、殖民主义,靠的是勤劳奋斗和平崛起,从而避免国与国之间的仇恨和伤痛。中国的经济、科技不像西方那样,掠夺式繁荣,挥霍式衰退,而是展现出一种经久不衰的韧性,绵长地增长下去。

2、天人合一,保护自然。

中国人懂得敬畏天地、敬畏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

3、实事求是,虚心学习。

中国虽然科技起步晚,但尊重科学,不僵化不守旧,不轻视任何国家及其文化,海纳百川、乐于学习。

纵观中外历史,像汤因比如此期待中国对世界和平和发展,能起到重大作用的西方思想家寥若晨星。这位博文广知、博古通今的学者,在遍布世界地图的璀璨文化中,独独圈中了中国。

在最后的岁月里,汤因比预言:人类的未来在东方,中华文明将引领世界。他表示:中国可以为人类文明开路。

妙音整理修改于2023年6月


专 此 附 文


妙 音


汤因比对未来作出的展望:解决21世纪的社会问题,惟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中国传统文化将引领人类走出迷途和苦难,走向和平安定的世纪。

(一)孔孟学说

孔孟学说,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理论体系。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儒家学说的基本核心是“仁"。“仁”的根本含义是“仁者爱人”,其他的具体准则皆有“仁”衍生而来。人与人之间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需要“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孟子继承孔子的“仁爱”思想,认为人要有恻隐之心,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而推己及万物。

孔孟学说的价值内核,就个体而言:仁爱、道义、谦让、理智、诚信、节俭等,不仅有益于自己,也有益于他人。就社会层面而言:爱国、敬业、好学、诚信、友善,和谐,不仅有益于中国,也有益于人类。
有些人认为,孔孟学说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它顺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但是,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孔孟学说应该逐渐退隐江湖,进入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些看法和认知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与不自信,也是一种妄自菲薄的社会现象。
试想,当功利成为唯一的价值观,随波逐流是否会导致“精致的利己主义”?“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是否还能在人们心中激起共鸣?

任何国家的发展,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不可谓不严峻不紧迫。然而,关键的关键是在前行路上不断修正,不断改进。如果只是一味的指责和抨击,甚至对传统文化不认可,对民族的未来失去信心,那么,国将不国,民将焉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我们赖以生存的祖国,是全世界华人的根。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更是世界上唯一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当一些人怀疑、迷惘、缺乏民族自信心的时候,总有一些人在默默无闻的付出、努力地在践行着孔孟之道,这是民族的希望。

“孔孟学说”作为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当今错综复杂、瞬息多变的环境中,必然会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二)大乘佛法

“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

大约公元一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形成了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其目的是“普度众生”。好比一艘巨大无比的船,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到达般若的彼岸,终成佛果。这一派别称为“大乘”,而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称为“小乘”。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他29岁出家修行,35岁成道,创立佛教;之后在恒河流域的许多国家传教40年;80岁时被尊称为佛陀。佛,觉也。

释迦摩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后的第一句话:“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诸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种智,悉皆现前。”换言之,一切众生无有高下,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先期与中期的大乘佛法在印度本土消亡后,于西汉末传入中国,并得以立足与发展,其主因是大乘佛法与中国文化的精神理念相适应,满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完善了中华民族的人文观与精神境界。

诚然,如果大乘佛法只是入世,而不是出世,那与一般宗教无异;如果大乘佛法只是出世,而不是入世,那与现实世间无关。“即解脱以人世利生,依人间悲济之行而向解脱。”这是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
“上求佛法下化众生”,“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是大乘佛法的“利他”精神。譬如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又似朝露,瞬即遁迹,滋润大地。

当今世界,缺少的恰恰是“利他”精神。人心的空虚、贪婪、猜忌、嗔恨、冷漠,以及人与人、团体与团体、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斗争、直至战争,导致了人性的扭曲、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地缘的冲突,社会的动荡。

人们渐渐发现,科技的发达,物质的丰富,却不能给人类带来和平与安全的环境。人们在思考之余,重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仁爱”“慈悲”“天人合一”等思想;大乘佛法提倡的“利他”之精神,皆为利世济人、生命至上,众生平等的境界和智慧。

《太上感应篇》曰:“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如果每个人从当下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必定能净化社会风气、增强民族凝聚力、拯救人类危机,福泽天下苍生。

修和无人知,存心有天知。相信心中有担当,民族有希望;心中有仁爱,世界得安宁。让我们一起:心中有光、素履以往、踏梦前行,聚力生长!

2023-06-29

阅读 225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