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是著名作家刘震云的杠鼎之作,曾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被誉为“中国的《百年孤独》”。
在阅读之前,我对这本书的书名很好奇,怎样的一句可以顶一万句?一句顶一万句会让你想起什么?看完后,又马不停蹄的看了他的其它所有作品,像同样奇怪的《一日三秋》《我不是潘金莲》《一地鸡毛》......不仅想起了莫言的《丰乳肥臀》《蛙》......是不是也很难猜到是什么类型的书?讲的什么故事?但,就这些奇怪名字的书,当你看完合上它,心里总感觉有千军万马的奔腾,思绪万千且感慨万千!尤其是《我不是潘金莲》及《我是刘跃进》,其精彩程度完全不逊色与《一句顶一万句》,我想这就是让我追看一本又一本的原因吧,因为内心渴望去感受如此的奔腾,体会如此的感概,渴望看见更多棱的世界和更丰富且真实的人性.
看刘震云的书就像与朋友之间的闲谈,听他讲一些普通人发生的故事,但听下来感觉又很不普通,语言浅显却道理至深.幽默朴实的语言,以讽刺的写法塑造人物形象,文字下潜藏着深刻的意义,有深刻的悲怜,有无奈的叹息,也有最直达本质的思考.
作者也很善于小人物视角的大叙事,每部作品没有长篇大论仁义道德,通过日常琐碎生活,反映生活中的一地鸡毛,而在一地鸡毛中,会看见刻画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生活.从贫穷的视角,从人性的视角,书写民苦,直逼现实.展现出内心的无奈与真实的人性、展现出人生百态下的酸甜苦涩与不可知不可控的个人宿命、展现出荒诞而又现实的社会.
透过文字看见景象,用景象看见自己,看似普通的故事,却又回味悠长.这种社会题材渗透着沉重的基调,令人深思.如果人生用特写镜头来看是悲剧,那用长镜头来看你觉得又是什么呢?
本书的关键词:选择、情感、人性、时代
《一句顶一万句》作者从说话的主线,真实生动的描写出中国人心理与语言的特质,喜欢话里有话,说一件事,说着说着会扯到第二件事,说着说着会扯到第三件事,然后第四件事,每个事中皆有原委,每个原委中,又拐着好几道弯,尤其在故事中的每个人物和事情里,都能感受到处处藏着委屈,每个人心里的委屈,不被理解或被人挑拨,说得着,说着说着也成了说不着,事情里的这个“情”就是说不着里的这个“情”,慢慢的就成为了委屈,委屈就生怨气,怨气就会赌气,赌气就会做出难以想象的事.
就像书中,因为屋檐滴水跟邻居打官司打到倾家荡产的老汪;不肯另嫁的吴香香;和说不着的老婆死活不离婚的牛爱国,不给女儿看病,导致女儿因为生疮活活疼死的曹满囤......都是因为赌一口气,最后就变成了恨,而这个恨回到原点还是因为那一句话,所以一句话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甚至把一个人变成了另一个人.
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能说上话的却是千里难寻,但凡说得着了,那就是一句顶一万句,所以为了安放内心的这份孤独,终究找人寻话,但凡说得着,被理解那是奇迹,说不着不被理解才是常态,而这就是最真实的生活,人生亦是如此.
其中作者通过书中人物老詹的一句话:“恶魔的私语”,将人性展现的尤为深刻.
在天主教中,恶魔是堕落的天使,代表邪恶和破坏力量,是邪恶与黑暗之源.恶魔们千方百计引诱人类抛弃上帝,不再祈祷与忏悔,并用语言激发人性中的恶,及内心黑暗中的贪欲,而圣经中的七大恶魔分别代表了:骄傲、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暴食、淫欲.
在刘震云的每一部作品中,这些丰富的人性特点,无论是善与恶、丑与美,在每个人物中,被深刻表达,就像吴摩西说:“我不杀人就放火”,就像老詹虽信主,讲仁爱,在与妹妹通信中,也不禁夸大自己的成就:天主教在延津从无到有,信徒十几万,领着中国人走出了苦海,成为了詹家的骄傲,意大利的骄傲,也是孙子心中的英雄.而他内心本有着一个宏伟的教堂和庞大的信徒的伟大事业,这理想与现实激发了内心的贪欲,在虚荣中享受着家人对他人无比的崇拜,当他手拿着教堂蓝图的时候,羞愧与心中的恶魔,这是心魔也是欲望.多么真实的人啊!
此刻,我不禁想:故事中谁是主角?
刘震云写了那么多的故事,那么多的人物,感觉每个人都是主角,又不是主角,每个人都很重要,又都不那么重要.人物时间事件的交错,环环相扣,我想或许这不是讲具体一个人,一个具体的故事,它是由很多人很多事组成,每个人物,每个故事就像一条丝,最后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这是一张人生之图,命运之路,我们无法把握它,只能感受它.这也是一张时代、历史的画卷,从杨百顺的寻找走出延津,再到牛爱国的寻找走向延津,一出一走,跌宕百年,时间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人们的足迹,在这段历史中,留下了他们的故事,留下了他们的遗憾与期待.在滚动的时代车轮下,是人们的生命轨迹与宿命,也是时代的命运.
读书会中,有书友提到了“得找”,我不禁问:为什么“得找”?
在《一句顶一万句》中,每个人都在找说得找话的人,“人”字两笔,一撇一捺,可人心怎是二笔就能看得懂?世界有很多人,每个人身边又有很多人,但是能说得着的却没人,为什么?因为独孤是生活的常态.人生而孤独,孤独或许带来痛苦,或许带来一种独特的生活体验和个体纯粹的自由,唯有回到孤独,才能开始属于自己的生活.而痛苦也是人生的底色,但痛苦不一定完全只是痛苦,有时会成为我们的价值和意义的一部分.
以为看的是故事,离我们很远,其实,又何尝不是我们的人生写照?作者将人生哲理揉碎,融进了一地鸡毛的生活,让我们去看清生活的真相,去洞察真实的人性,去了解孤独的本质,去保持向上的真心.非心所愿谓之悲,称心如意皆是少,这就是生活——有泪也有光.
所以,人总是在期待中活着,虽然悲情,也会为追求幸福而不断追寻,面对人生的未知性,会毅然选择不畏前行,这看似毫无意义的追寻,却又是人内心深处不可放弃的期待.无论其结果如何,我们都应热爱这个过程,这份热爱只属于我们,因为这是独一无二的生活,不是吗?
很喜欢杨绛的一句话:“岁月静好是片刻,一地鸡毛是日常”,即使世界偶尔薄凉,内心也要繁花似锦,望远处的是风景,看近处的才是人生,所以,该找的还是得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