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析高考 精准磨剑——云南省孙毅名师工作室吕文丽小组研修活动

无法流浪
创建于2023-06-29
阅读 206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炎炎六月,高考已经结束,高考真题也都逐一浮出水面,为了更好的开展今后高三年级的备考,研究高考试题在显得尤为重要。云南省孙毅名师工作室吕文丽小组6月的研修活动内容就结合今年化学高考真题试卷进行分析,以此发现高考命题的特点,探寻出应考技巧,进而指导新高三教学。

    本次活动由云南民族中学苏张俊、张庆祥两位老师主持。

    张庆祥老师分析了新课标卷化学试题的选择题部分,首先针对题目进行解读,结合题目分析答案和解析,接着从教材、知识点等方面总结试题特点。他指出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化学试题命题虽然是老高考但显现出新高考的趋向,试题合理设计试题情境,提高了考查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出题方向以坚持以育人为核心,服务选才。试题遵循课程标准,依托高考评价体系,突出强“基”固“本”考查要求,发挥“以考促学”的积极导向作用,助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

    试题追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选取文物、中药等作为素材,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新课标卷第7题选择有代表性的中国文物,考查文物及其修复材料中成分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自觉传承科学文化。

    试题选取我国科学家的创新科研成果,在考查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激发考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新课标卷第9题以我国在多孔配位聚合物晶体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为载体,第10题以我国化学工作者研发的Zn-V2O5电池为素材,第12题以新颖前沿的生物酶催化反应为背景,展现了我国化学工作者在物质结构领域、催化机理、新型电池开发利用领域的创新成果,弘扬了爱国主义情怀。

    试题遵循高中课程标准,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课标、回归课堂,严格按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新课标卷第11题以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必做的“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简单的电镀实验”和“有机化合物中常见官能团的检验”等实验为载体,考查了元素化合物性质、电解池工作原理、有机物官能团的检验等内容,考查考生通过实验设计、现象观察,分析证据与结论关系的综合能力,体现了新课标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苏张俊老师针对填空题部分进性分析,并结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对高三复习进行备考建议。

    27题为传统的工艺流程题,主要是无机物相关知识与反应原理内容的综合考查,但是,传统的考查方式,固定的作答模式几乎未涉及。比如加快浸取速率的方法、粉碎、搅拌的目的;分离操作的名称、仪器;洗涤沉淀的操作,判断是否洗涤干净;沉淀操作中,调节pH的范围等。

复习备考建议:

1.淡化答题模式的死记硬背,新高考模式下,固定的作答描述真的是考得不多了,要清楚原理、过程,要结合题干要求进行相应的变通才行。

2.注重常见基础元素(Na、Mg、Al、Fe、Cu、Si、S)及其常见物质的性质、转化、应用积累,适当补充常见元素(Cr、Mn、Ag、Co、Ni、P)及其常见物质的性质、转化、应用。模式可以少记,甚至不记,但化学基础物质及其性质必须要有,这也是化学素养的基本体现。

    28题为传统的实验综合题,以有机物的制备为载体,展开的制备、原理分析、提纯、产率计算。侧重反应原理的过程性分析。主要涉及的考点有加热方式的选择,常见玻璃仪器的名称,冷凝水的流向;实验基本操作与药品添加顺序的原因分析,有机反应中无机物的反应原理和作用分析(结合有机物结构特点,分析无机物的变价原理),药品的作用与替换分析(铁三角转化原理),实验方案评价;有机溶剂的作用,除杂过程中洗涤试剂的选择(结合题干信息选择),产率计算。

复习备考建议:

1.有条件的学校,还是要组织学生多做实验,平时多动手、多操作、多试错、多体验,就能多积累。

2.明确实验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能准确记忆,如常见的仪器名称、作用、注意事项等,很多时候,能直接得分,使点小力气,也能真真实实有收获。

    29题为传统的原理综合考查题,少了电化学原理的填空分析,加了晶胞结构的相关计算。热化学考查(ΔH计算)、速率分析、平衡原理及相关计算的考查,保持稳定,与往年出入不大。但是,图像信息偏多,一个能量转化图、一个反应机理图、两个平衡图像:平衡百分含量与温度图。对以情境为载体的考查明显增多,要求同学辨图、识图,有效提取图像信息,将图形语言通过化学原理转化为化学语言进行作答,也体现了反刷题的命题意图。

复习备考建议:

1.反应原理部分,复习时还是要多关注概念的复习与落实,ΔH的定义、计算,活化能的概念、意义,转化率、平衡常数的定义、变化、计算公式等需要严格落实。

2.加强反应机理的图像、方程式复习,从图中多分析吸放热、活化能、决速步骤等相关化学名词,多找情境,列数据,可通过练习进行强化突破。

3.落实平衡移动原理分析、方向与结果分析、勒夏特列原理,v(正)、v(逆)原理,Qc与Kc原理;落实图像与平衡移动的综合分析与描述,多强化条件意识,不同的条件,不同的作答与描述,一定明确原理,然后具体问题具体作答,组织好作答的步骤及准确描述的语言表达。

    30题为传统的有机框图推导,以药物莫西赛利的合成为载体,进行相关的推理分析。与之前的高考材料和过程推理来看,该流程增多了陌生条件、陌生官能团转化的考查,对于无机小分子副产物的要求也在增加,尤其是强化了前后推理、前后印证的推理思维。

复习备考建议:

1.还是要注重基础的复习,有机常规知识要识记(官能团结构、名称,有机物名称、结构、杂化,有机反应类型判断,有机物结构简式和相关方程式准确书写),有机核心知识要巩固(官能团的结构、性质、转化、检验、重点方程式书写、成断键位置分析),有机难点要练习(同分异构体书写步骤、方法、过程,陌生物质合成的小流程书写等)。

2.复习有机适当结合结构部分知识复习,明确键的极性、键的种类与有机反应的关系,进而明确常见的成断键位置,明确杂化与结构,明确双键碳、手性碳与有机立体异构。

    各位小组学员也都对高考题目进行研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对新高三的备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试题较以往在题型、内容、考查方式上有了一定的变化。选择题删除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相关计算以及离子反应的题型,增加了物质结构与性质、反应历程图像分析的题型,非选择题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内容分散在其他题目中进行考查。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对常见元素化合物、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础实验等基础性知识的教学。复习过程中要加强学科知识融合,精心设计好知识复习专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融汇贯通。用情景再现知识,把复习的内容设计成问题。备考复习中不能好高骛远,以打牢必备知识为根本,能力培养为关键,素养培育为核心,价值引领为导向。(赵科艳老师)

    高三复习时,一是要让学生多见识高考试题的呈现方式(包括各地、各种考试的模拟试题),非常忌讳千篇一律,使学生落入“机械刷题”的境地,要做到--我们也“刷题”,但不“机械”。同时,我们老师也要解放自我、解放学生,不能一直“内卷”下去--只要高考考过的,“学过的,没学过的”都要讲授给学生。我们要认清高考试题的“包装”--“试题情境”,把这个“貌似华丽的外包装”撕掉,认清本质。(王娜老师)

    多注重新老课标衔接,落实改革理念;创新试题呈现方式,减少机械刷题;遵循高中课程标准,引导依标教学,持续加强考教衔接;深化综合考查,促进知识体系构建。避免死记硬背,新高考模式下,固定的作答描述考得不多了,要清楚原理、过程,要结合题干要求进行相应的变通才行。复习时还是要加强反应机理的图像、方程式复习,从图中多分析吸放热、活化能、决速步骤等相关化学名词,多找情境,列数据,可通过练习进行强化突破。(雷锦波老师)

    教学目标的调整: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出台通常会伴随着教学目标的调整。在高中教学中,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引入会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方法的改变:新课标和新教材通常鼓励教师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问题导向的学习、合作学习等。考试形式的调整: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引入会对高中阶段的考试形式产生影响。学科综合性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和新教材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与交叉,促进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和跨学科能力培养。(陈凌文老师)

    组长吕文丽老师作为今年刚带完毕业班的教师,对高三复习和高考的理解有实践、有深度。吕老师从教考结合、解决问题、课改精神、未来教学、个性多元、角色变化等角度,让我们从实际出发,更深层次的了解高考出题的新思路,针对于高中各个年级的学习如何对接高考。吕老师指出:

    首先,教考衔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仍然沿用了传统的教学那一套,没有及时跟上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需要加强教师培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确保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的衔接更加紧密。

    其次,解决问题。面对现在的新高考,原来的题海战术已经完全不能适应了。今年的高考试题,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注重解题方法的学习,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课改精神。新课改精神的落实也是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新课改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实际教学中,新课改的理念可能没有得到充分贯彻和落实。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精神,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思考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四,未来教学。对于未来教学的思考与前瞻是至关重要的。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我们应该关注未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趋势,了解未来的职业需求和技能要求,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未来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我们需要引入更多的项目化学习、跨学科教学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同时,个性多元。未来教学还应更加关注个性化和多元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来设计和实施教学计划。我们需要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让学生在不同领域发展自己的特长,并通过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来实现他们的个人目标。

     最后,角色变化。教师的角色也需要发生改变。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合作伙伴,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与时俱进,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教育研究。

    本次教研对高考试卷进行了全面透彻的分析,为高中教学实践和新高三的备考指明了方向。同时,研做高考真题是教师快速成长的必由之路,在研究高考题中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深化对高考、教材、课标特点的理解,在教中研,在研中悟,在悟中学,在学中提升。

文字图片:张庆祥  苏张俊

制作:张庆祥

审稿:吕文丽

阅读 206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