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依心游晋北

段建荣
创建于2023-06-29
阅读 103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作者 冯春生

编辑 段建荣

图片提供 张廷瑜 益南 李侠 等

01:00

  2023年6月14日,借小学生未放假空闲之机,因航静有事,铁人三家六人便前往晋北,开始了自驾游的行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居首位的是山西省,或许这就是我们“地上看山西”的缘由。

        这些年东奔西跑,也多次穿行山西,蜻蜓点水,却从来没有真正休闲造访。这古时中原用以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绝对是个有山、有水、有故事的地方。我们此行计划用一周时间,择山西晋北一方出行,也是无奈之举。

       晋北 并不是终点,而是方向。

走哪算哪,走哪吃哪,走哪歇哪,走哪看哪,随缘而行,依心而往!

       从韩城市进入山西晋中到晋北,地上的文物古迹,边关的风情、风光扑面而来,令我们一行目不暇接。

       第一天:无疑是通勤日

       西安至平遥约500多公里,11点从西安出发,傍晚到达了平遥,是此行计划的第一站,一路走走停停,住古城里的大程会馆。微风习习,浅尝不一样的夏凉,好不惬意,正巧碰到了南门的灯光秀,前往观看,立马对山西产生了一丝好感。

        第二天:走进平遥古城及乔家大院

       平遥古城是一座有着2700多年历史,占地2.25平方公里,完整的古城墙、古街巷、古店铺、古县衙、古庙宇、古民居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是我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 

       当目光碰触平遥,心瞬间变得开阔。古城景点很多,一大早,我们先去了平遥县衙,其坐落于古城西街,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再下来去了大街闹市市楼附近的镖局,地下金库,祈求摸龙身好运来。路过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票号,这里曾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其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到此,不禁使我们联想到了陈建斌主演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于是就直奔乔家大院。

03:11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一个孤零零的城头堡,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一个俯瞰成“囍”字的造型。整座宅子分为六个大院,每个大院的样式基本相同,以至于你走进任何一座大院都无法仅从院落的布局上分辨出这到底是第几个院子。每个院子有独立进出的大门,看似独立却也紧密的连通着。每个大院中还有多个小院,院子两边是典型的山西民居一样的房屋内室,屋檐上挂着整齐的大红灯笼,如同电影镜头中的一样。可以想象,每当过年过节之时,大红灯笼一点亮,将会是多么喜庆的画面。

       我们走进乔家大院,看到的不仅仅只是这座宏伟建筑的本身,还有建筑背后所带给我们的震感和启迪。

        说起这座宅子,就不得不提这座宅子当年牛逼哄哄的主人乔致庸。其实早在乔致庸的祖辈乔家在当年的生意场上就已经崭露头角,只是到了乔致庸这一辈便将祖上积聚的财富和管理经验做到了家族史上登峰造极的地步。对乔致庸本人的生平或许能从电视剧《乔家大院》中略知一二,但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是乔致庸给家族定下的几条规矩:一不准吸毒,二不准纳妾,三不准虐仆,四不准赌博,五不准冶游,六不准酗酒。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对于出生在这样富庶家庭的公子哥们却并不容易做到,因此如此这般的严厉家规才造就了乔家殷实而稳固的根基。

        综观整座乔家大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

        从乔家大院出来,晚上入住晋源区,听他人说这里离新修的太原县古城很近,便驱车前往。古城墙是太原古县城的标志性建筑,它建于明朝,周长3.6公里。城内建筑错落有致,很有氛围,亮点很多,犹如浴火重生,凤凰涅盘,再放光彩,为人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果然不错,虽然是复制,难免流俗,但古韵犹存。

  从乔家大院出来,晚上入住晋源区,听他人说这里离新修的太原县古城很近,便驱车前往。古城墙是太原古县城的标志性建筑,它建于明朝,周长3.6公里。城内建筑错落有致,很有氛围,亮点很多,犹如浴火重生,凤凰涅盘,再放光彩,为人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果然不错,虽然是复制,难免流俗,但古韵犹存。

  第三天:探访晋祠古韵

       晋祠,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现在建成了庞大的晋祠公园。晋祠导游讲了它的来历:西周时,年幼的成王姬诵即位,一日与其弟姬虞在院中玩耍,随手拾起一片落地的桐叶,剪成玉圭形,说:"把这个圭给你,封你为唐国诸侯。"天子无戏言,于是其弟长大后,便来到当时的唐国,即现在的山西作了诸侯。《史记》称此为"剪桐封弟"。姬虞后来兴修水利,唐国人民安居乐业。后其子继位,因境内有晋水,便改唐国为晋国。人们缅怀姬虞的功绩,便在这悬瓮山下修了一所祠堂来祀奉他,后人称为晋祠。

       它的美,在山,在树,在水。最出名的莫过于三绝:唐槐周柏、宋代彩塑、难老泉。三宝: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而我觉得,晋祠的绝和宝就一个字:“古”。

       首先说“古木”。晋祠古木众多。树龄最长、最负盛名的是植于周代的两棵柏树与汉、隋、唐的三株槐树。简称周柏唐槐,距今己有2700多年的年纪了!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冠顶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于石阶旁。那唐槐,腰粗三围,苍枝屈虬,老干上却发出一簇簇柔条,一派鹤发童颜的仙人风度。人游其间,总有一种缅古思昔的肃然之情。

       再看圣母殿。这是全祠的主殿,是为虞侯的母亲邑姜所修的,建于宋天圣年间。殿堂内宋代泥塑的圣母及四十二尊侍女,是我国现存宋塑中的珍品。圣母凤冠蟒袍,端坐在凤头椅上。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眉眼有神,姿态自然,塑工精美。因为历经千年,只能远观。圣母殿为重檐歇山顶,为中国现存宋代建筑最早的实例。殿顶黄绿琉璃相加,远看飞阁流丹,气势雄伟。那殿前檐柱上的盘龙木雕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八条盘龙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

       第三是古桥,就是鱼沼飞梁。古人以方形为沼,圆形为池,因为池是方形,池中又多鱼,故名鱼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桥,南北如翼翅飞,故曰“飞梁”。它应该是我们现在“北”字人行天桥和立交桥的鼻祖吧! 

       第四古是古井,就是这难老泉。难老泉水出自断层岩,常年水温保持在 17℃,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

       第五古为献殿,原作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它的奇妙是大殿内无一柱也无一钉,居然屹立近千年。四面的墙壁是栅栏状的,通风凉爽,像现在的空调房,以便祭品不会腐坏。

       还有一古迹就是水镜台。位于中轴线最前端,始建于明朝。它是一座坐东朝西的古戏台。面向圣母殿,三面开敞,演戏时为前台,台下埋大瓮八口,而古代没有音响就全靠这水瓮传音,真是奇特之创意!

        在献殿之前有一古牌坊名“对越”。相传,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顽症,百医无效,病愈后为感谢圣母,高应元于是造了这座牌坊,并亲手书写, “对”,意为报答;“越”,意为宣扬。“对越”即“报答宣扬祖先恩德”,此处一语双关,既指报答宣扬母德高尚,也指圣母邑姜功德无量。

        园中的许多小品,也极具匠心。看这里,人堰三七分水。传说各村因灌溉起纠纷,采用丢铜钱分割而成,如今三七分水也成一景了。

        晋祠就是这样,以它古老的树、祠、桥、匾、泉、坊、亭、阁、塑像等来展示悠久的历史文化。它,像一位远古的使者,缓缓地走来,萦绕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欲罢不能。从晋祠游览出来,在前往五台山的途中,我们顺路到了阎锡山、徐向前故居分别进行了参观。

  近代山西,绕不开的一个人物,就是阎锡山。在多数人的印象中,阎锡山是一个大军阀、大土豪、大无赖,是一个满口山西土话的“土霸王”。其实,用眼下时髦的话说,阎锡山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海归”。他从小家道中落,也是苦人家出身;从学徒、学生,到留学日本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加入同盟会,是推翻清王朝的重要力量;他能说一口流利的的日语,书法也遒劲刚儒雅。从1911年起至1949年败退台湾,统治山西近40年,经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他反过蒋,又联合过蒋;他抗过日,又尽量避免自己过分得罪日本人;他围剿过红军,又与八路军联合抗过日。人说他是能“在三个鸡蛋上跳舞”。也许是他的这一贯作风,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山西,也保全了他在山西的长期统治。

       阎锡山统治山西四十多年的历史,差不多都凝固在这故居之中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他的家庭及其生平的介绍,看到他年轻时一身戎装、充满杀气的形象的和老年时的慈眉善目、一介书生的形象,形成了很大的反差。故居始建于1913年,完成于1937年,有都督府、昌春楼、上将军府、二老太爷府、东花园、西花园以及子明慈幼院等等,大小共二十七个院落,近千间房屋。由于地形原因,每个院落都相对独立,错落参差。但院子之间又彼此相通,最终形成了院中有院、房宅相连。我们在里面晕头转向,进院子就找不着北了,里面到处都是暗道,四通八达。就像进了迷宫或八卦阵。充分体现了山西民间建筑的多样性和阎锡山复杂多变的人物特征,将这座旧居罩上了一块神奇诡秘的面纱。

        阎锡山故居的富丽堂皇百般尽诉不能描其一斑。三院宫殿式大楼,登上最高处远眺,全村的景致可以尽收眼底。想想当年阎府是多么的富有多么的奢华,又是多么的霸气十足,不愧是山西土皇帝的府邸。他仿照清朝的东宫西宫建立了自己的东西花园,但在他的宫中既没有后宫佳丽三千,也没有侍女丫鬟成群,他禀行中道立置众多反贪碑,平面单一的脸谱下却又呈现狐狸与狮子的特点,这可能就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使他具有了特殊性、多面性吧,他的一生我且不去评判,但他留给后人的这座气势恢宏、格局诡奇的故居群无疑不是一个建筑瑰宝!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阎锡山及其家庭的兴衰,再一次印证了这一不变的历史法则。而开国元勋徐向前故居,距离这里约十公里的不远,我们必须去参观,其在五台县东冶镇永安村子中间,走进故居,与其他民房没有多大区别,只是现在新修正了一番。前院正中塑有高大的徐向前元帅半身铜像,其后建有影壁,上面雕刻着“功勋垂青史,楷模昭后人”。后院是一座典型的晋北四合院民宅,由正房和东西厢房组成。七间民房舍有七个陈列室,陈列有徐向前元帅生平事迹展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徐向前元帅的题词。陈列室分战争篇、生活篇、国事篇三部分,展出徐向前元帅生前战斗、生活及工作的一些珍贵照片和实物。房子比起阎锡山故居可谓寒酸,但不失高雅。我们在游览两个故居的同时,解读了两位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也算不虚此行了。

  第四天:朝拜五台山

       到了五台县,我们才算是真正进入到了晋北,从小就知道五台县,是从秦腔(三滴血)中的晋信书获得的。歌手李娜出家也是在五台山,我们虽然都不是虔诚的佛教徒,但抱着尊重佛教的态度,游览朝拜一下也理所当然。

       五台山,古名清凉山,是大智文殊菩萨的道场,以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个五座山峰环抱而成,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我们此行也仅在中台怀镇内寺院群游览了一番,算是小朝台吧。

       刚进入游客中心,就见人头攒动。我们坐摆渡车到了台怀镇,又打的直接上到了菩萨顶。菩萨顶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具有皇宫特色,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等建筑。各殿均用三彩琉璃瓦覆盖。寺内有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在东禅院碑亭内,以方形巨石雕成,上刻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两侧有两门,一门曰般若门,一门曰解脱门,一进一出即脱离苦难,迈向极乐。向南走,置身牌楼下,手抚门柱,回身四望,远处的山,山上的云,近处的清水河,雄壮多姿的寺庙建筑群,都收入眼中,深感“灵峰胜境”四个字点妙之处。牌楼向下一百零八级台阶显露于眼前,按照佛家的说法,就把人间的一百零八种烦恼踩在脚下了,沿一百零八级石阶缓缓而下,一个照壁醒目红色“佛”字在眼前拉近,字体铿锵有力,栩栩如生。

       从菩萨顶下来,我们便来到了显通寺,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庙,进入寺内,便是一连七进的殿宇,最出名的三个殿是全木殿、无量殿和铜殿。全木殿是大雄宝殿,全部用木头建成,没有用砖瓦。无量殿是一根木头都没有用,为砖券仿木结构,通体白色,很有西方的感觉。铜殿是全部用铜铸成的佛殿,外面包了金,殿前五座铜塔,也包金,全部都闪闪发光的,非常壮观。

       从显通寺出来,我们右转前往塔院寺,五台山最著名的大白塔就在此,由于正在维修,无法参拜。我们干脆又打的回到了来时的停车场。踏上归途,挥手作别。来时,一座座山相迎。走时,一座座山相送。来笑笑,目光越过这山是那山。走依依,身后淡去一山又一山。

       我觉得,比起九华山的扰攘、峨眉山的堂皇和普陀山的世俗,五台山更有佛国圣地法度庄严。但这里游客太多,道路狭窄,交通拥挤,管理不善,使人朝拜的心静不下来。

           第五天:揽胜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代县县城以北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这样的地方不能不去,6月19日,我们从代县上208国道,大概30公里的山路,有一段路陡弯急的十八盘。

        雁门关的来历,据说出自《山海经》,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雁门关并非单一的一座关隘,而是由双关四口十八隘和长城共同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堪称中国冷兵器时代最为庞大完整、严密、复杂的军事防御工程。扼守着晋北重要的战略通道,其得失对于中原王朝的存亡至关重要,上迄秦汉,下至明清,太多的故事发生在这里,正所谓“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中国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近代重修作为景区,也就合理了。

       景区到了,远远望见山顶之上一威武将军,即是六郎杨延昭的雕像了,如今成了雁门关旅游的形象大使。旅游接待中心地名叫后腰铺,一个很有山西地方特色的称呼。

       从山下的售票处到景区检票口有游览车接送,雁门关的围城随山势而建,周长5公里多。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围城以外还筑有3道大石墙和25道小石墙,起到屏障的作用。

       署衙,雁门关守备总司令部,我和段建荣还在大堂上还听了一段晋剧。

天险门为关城东门,上面筑有楼台,名曰雁楼,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天险”, 雁楼上有一匾额上书遒劲的《天下第一关》。楼下门洞内的青石板路,是明代原物,已有六百多年。六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志士仁人经过这里,青石板路无声地向人们述说着它多彩而辉煌的历史。

        雁楼,坐西朝东,四角悬挂风铃。楼内空畅,供兵丁巡察、瞭望。登上东门前高高的平台上,放眼看去,群峰挺拔、山崖陡峭、地势险峻,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这“天险”二字是当年武则天题写的,传说是武则天自己发明的。“天”字有点像个“草”,现代汉文中已找不到这个字了。“草”字头下面加一个“曳”,与“天”同音、同义。

       据说,当年“昭君出塞”就是从这里出关的,不过昭君有沉鱼落雁之容,也算和雁门关有缘了。王昭君从雁门关前簇后拥、浩浩荡荡出塞和亲。

        我们拾级上了雁门关城楼,第一眼便看到六门大炮,架在城墙上。大炮两边架着两面大鼓,我们六人轮番敲响了这里的大鼓。

        离雁门关不远处是地利门,地利门上是宁边楼,又名六郎庙,是为纪念北宋名将杨六郎而建。

        顺着长城往上走,南可俯瞰关南古道全景;北可纵观关城地势,并与地利门呼应相望;东可游览位于过雁峰上标志性建筑雁塔和城墙、敌楼;西可沿城墙攀至山脊制高点俯视九窑十八洞等屯兵、屯粮设施遗址。展示着边关苍凉,凝重,雄浑,磅礴的风情。

       来此一游,实感乐趣无穷。

  下山后,驱车前往浑源县,入住浑源忆景酒店。由于时间尚早,顺便徒步游览了浑源县城里三个很近的景点。一是园觉寺,圆觉寺是不对外开放的,正巧碰见侧边的小门开着,我们就推门进去了,和打扫的老妇讲了一串好话,才让我们参观一番。圆觉寺的布局以辽代砖塔为中心,砖塔上的铃铛是旧物,铃铎是后来配的,我们到的时候恰好起了一阵风,满塔的铃铛就都响了。

       二是浑源州署,虽然是新修复的,但也不失大雅。整体布局 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狱房居南。由五进院落组成,沿南北中轴线依次排布。

       从浑源州署出来,我们一行又去了麻家大院。麻家大院位于钟楼北巷,占地面积三千多平方米,正院为三进四合院,还有并列的东西跨院,现在也正在维修,我们走马观花看了一眼。

       浑源古城街道古风古韵,各类传统建筑相互交融,呈现出鲜明的建筑风格。纵横交错的古街古巷和处处明清古居给浑源古城增添了古朴韵味。在 浑源 休整,只为恒山和悬空寺而来。

  第六天:登恒山上悬空寺

       攀登北岳恒山,是我“五岳”之行的最后一站。欣赏了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南岳衡山之秀、中岳嵩山之峻后,北岳恒山的“奇”就成了我心中的一个谜。

       景区大门距离县城的东南端直线距离不过几公里。我们是坐缆车索道直接到了天峰岭景区半山腰,下了缆车沿着一段缓坡前行约200米,看到第一个亭子,我们一行登山都还是有点气喘,在此处稍休息一下便沿着山道下山,经过了一组以九天玄女庙为中心,北倚斗姆阁,南踏山神庙,东临纯阳宫、太乙殿的祠庙群。这处道教建筑群,四周野草青青,山花烂漫,松柏掩映,枝叶婆娑,置身宫院,如入仙境,真有超然脱俗之感。走过这一段陡峭的石阶,一棵古松挺挺拔拔长在台阶旁边,据说此景被称为“虎口悬松”。再往下是一个凉亭,人到此处,清风习习,松涛阵阵。大多数人走到这里都要驻留休息。头上蓝天白云,放眼望去,南边的翠屏山,巍峨壮观,苍茫一片。西北面的浑源城,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恒山不仅留下了宏大的古建筑群,也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和碑碣楹联,还留下了无数美好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形成了“大字湾”、“果老岭”、“舍身崖”、“白云灵穴”、“玉犬探路”、“猿猴戏君”等一批著名景点,使恒山形成了集观赏、艺术、考古于一体、得天独厚、别具一格的人文自然景观,无怪乎明代徐霞客称之为“天下奇观”。

       恒山犹如屹立在祖国北方的一道高大宽厚的“人天北柱”,这座“绝塞名山”阻挡着塞外的风沙袭击,既是历代将帅鏖战的沙场,也是帝王争夺天下的军事要塞。纵然多少年过去了,李牧抗击匈奴。拓拔氏定鼎中原,八路军驱逐日军……在恒山都刻下了自己的痕迹。只是 我们无暇顾及罢了!

       从恒山远望,悬空寺恰如一件玲珑剔透的木雕镶嵌在悬崖绝壁上。

  到了山下,抬头一望,真是叹为观止。上依绝壁,下临深谷,犹如天外楼阁。底下还有块大石上书“壮观”二字,为太白手迹。

       悬空寺不大,那天正好下雨,游人罕见的少,不用排队,我们便沿着窄狭的石阶逐级而上,小心谨慎地攀爬,石阶和廊道是紧贴着悬崖峭壁的,寺内楼梯又陡又窄,很多地方只能容一人通过,在稍宽阔处和其他游人相遇,双方也要侧身而过。穿过几间小小的阁楼,来到寺院一楼前的平台,虽说是一楼,其实此处距地面已有几十米高了,站在这里,回头仰望从绝壁间伸出的殿宇和飞檐,令人有一种目眩的感觉,可以想像当年工匠们在绝壁间修建殿宇时具有何等的勇气!我们都颤抖着双腿继续攀登上面的各个殿宇,面积都是很小的,而且越来越高,益嫂说:“她的心急促地跳着,不敢细细欣赏,一步一步在向前迈进,唯恐踩错脚下的梯级。”当我站在最上面的小殿前,脚下就是悬崖峭壁,对面峡谷因地质强烈运动形成的弯曲岩层清晰可见,真是让人在胆颤心惊之际又感心旷神怡!此情此景,怎不为古人的鬼爷神工而感叹啊!

  第七天:开眼云冈石窟和应县木塔

        云冈石窟,从北魏(460年)起开凿,几经损坏修缮。现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二百多个,五万余尊精美的佛像,它们最大的高17米,最小的仅有几厘米,或立或卧,或微笑或沉思,无不动人心魄!它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这得益于曾经建立北魏政权的鲜卑拓跋氏,最终将平城(大同)定为国都。北魏在建国后大兴佛教,这个王朝留给大同最宝贵的财富,便是这座绵延约一公里长的云冈石窟,便让人见证了佛教艺术的无穷魅力。

       我印象最深的是最东端的第一窟石鼓洞和第二窟寒泉洞是塔庙双窟,第三窟是灵岩寺洞,洞窟空间之大为云冈之最,主像为弥勒佛,但最精彩的却是后窟的阿弥陀佛,面容圆润,神情让人感动;旁边的大势至菩萨高冠披辫,石刻居然可见发丝,精细绝伦。第五窟的大佛是这里最高的佛,有17米高。为了保护彩绘,洞窟内不让照相。第六窟浮雕相当精美,是释迦摩尼诞生到成道的故事。在第五窟石壁上,有因岁月风化而形成的小孔,通过小孔就是第六窟,因此五窟、六窟之间的石壁厚度仅有2厘米。我们很难想象当时的工匠们,是如何把握斧凿的力度,稍一用力过度,就可能前功尽弃。凝视这个小孔,我们在惊叹北魏工匠们高超技艺的同时,也为他们对佛教的虔诚和执着而感动。于是,我们在昙曜五窟停留的时间最长,因为这里是整个云冈石窟的精华所在。

       我们最后来到了第二十窟,也就是石窟中最富标志性的露天大佛处。大佛正襟危坐,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面呈微笑,即使和蒙娜丽莎微笑相比也不遑相让吧。我站在稍远的地方审视着这尊大佛,身躯宽阔,坐姿端庄,面容圆润,表情淡然,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面对眼前的芸芸众生。当我的眼神与大佛的眼神四目相对时,奔走的思绪马上收敛起来,仿佛世间的繁杂瞬间变得寂静无声,内心也变得纯净起来,感觉好生神奇。

       我发现石窟整体损毁比较严重,毕竟历经一千五百多年的风霜雨雪侵蚀,加上避之不及的自然灾害,很多佛像都是残缺不全的,令人惋惜不已。

       现在的大同以产煤著称,飞扬的煤屑掩盖了它曾经的辉煌,没有人会无端的想起,与平城的被淡忘一样,昔日的鲜卑名族,也消逝在历史的烟幕中。只在这古都的一角,留下了这座沉默千年的丰碑。

  临近中午,我们麻利儿地离开大同,赶往应县,毕竟后面还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说到山西的古建筑,就绕不开我国建筑学科的奠基人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位先生,是他们发掘和证实了山西一大批重要古建筑的价值。其中,最为人知的,就是应县木塔。

       佛塔处处皆有,却唯有这里的佛塔是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历经近千年的风吹雨打、硝烟战火依然屹立在我们面前。而这座一直被世人所称赞“天下第一塔”就在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全称为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

       塔高六十七米,七层,底层直径三十多米,呈平面八角形。多为红松木料,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建于辽代,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历经风雨侵蚀、地震战火,至今仍保存完好。只能说是,天意如此。

       远远的就看到了应县木塔了,果然非常宏伟。仰望着这座高耸入云、雄浑古朴的木塔,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迎面而来,从心底里为古人的智慧折服,对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更为之骄傲。

        现在仅开放一楼,我们进入,眼前就看见木塔底层大门对面的一尊高大的如来像,坐在一个巨大的莲花台上。这个莲花台被八个力士扛着,个个力举千钧,形象生动逼真。

        过了塔,就到了佛光寺里面了,有地藏殿,里面是地藏菩萨,过了塔,就到了佛光寺里面了,有地藏殿、观音殿,最后是大雄宝殿,就是释迦牟尼佛祖了,寺比塔要早。

        巍巍佛塔,如今它存在的每一天就是奇迹。远远看上去有些斜了,不知道还能立多久,我们也期盼它依然坚不可摧,依然在创造奇迹!

  到此,本次晋北行,按原计划就算完成了,可我们几个总觉得:晋北风光好,不肯过河西。老谋深算的益兄便提出了另一套锦囊妙计:再加两个景点,一是住宁武县,游芦芽山;二是住吕梁市,游碛口。话音一出,我们差一点就喊出万岁!

       就像在宁武县偶然看见的这挂驴车,驮着我们这些草包,继续前行!

  第八天:钻万年冰洞瞧石门悬棺

       芦芽山在宁武县,它不止是一座山,是一个旅游群,有大小景点十个,最有名的是万年冰洞、石门悬棺、汾河源头和马伦草原。

       万年冰洞在县城西50公里处旅游专线旁。经中科院地质研究所洞穴专家现场考察认定:此洞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约三百万年,故名万年冰洞。

       起初我以为就是个溶洞,没想到进了洞口就感觉有一股寒气往外冒,往下没几步就看到扶手上都是冰雪,用手一摸,居然发现它是真的冰雪。我们就在冰雪筑成的通道里前进,大约走了四五十米就看到了冰天雪地的世界。有两三个人才能抱得过来的巨大的冰柱,有细小的如发丝一样的冰棱从洞顶一直挂下来,仿佛仙女散花一般。有的宛如被冻住的流水,形成一层一层的台阶,更多的是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冰凌,从洞顶倒挂下来,仿佛一座原始森林被倒挂起来一样,十分壮观。洞内设有彩灯,那些洁白如玉千姿百态的冰凌在彩灯的映照下显出鲜艳的光彩,漂亮极了,不过我更喜欢它本来的颜色。

       这里确实太冷了,一百多米的行程,冻的我冻得瑟瑟发抖,加之洞里太压抑,我是第一个出来的,出洞口的那一刻,我长出了一口气。

       我思索,依当地的气候条件论,根本构不成结冰的环境,可洞内却四季冰封,即使是三伏炎夏,洞外绿草如茵、百花盛开,洞内却寒气逼人、冰雕玉砌,堪称一个冰的世界。我道觉得大有人为干预的成分吧。

       从冰洞出来,据说翻过这座山约200米的峡谷之中,有座神奇的千年火山。一山之中,一极凉一极热,能出现反差如此巨大的奇异景观,本想去经历下冰火两重天的感受,可景区的工作人员说那边已封闭了,有点小遗憾。大约30多分钟,就到石门悬棺的所在地小石门村。

  我的印象中悬棺葬是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才有的葬式,其实北方地区也有,而迄今在北方所属罕见。石门悬棺在宁武县小石门村,悬棺多在石崖石洞等避水阴凉干燥处,距地面高度高低不一,有近百米,数十米,十数米高的不等。环顾石门内的石壁,并非危岩高耸,而仅有10至20多米之高,皆上下陡直光滑,壁顶覆盖着绿树灌丛,石壁上悬挂的木棺,有嵌在岩洞里的,也有露在石壁外的,有用木桩支撑,也有用铁链吊捆的,既有一棺独悬,也有双棺并列的,距地面高度不一,但皆能看得非常清晰,数数竟有十多具。除此外,在石门周围一带的山壁上,还有零星的悬棺分布。

       芦芽山一带的民间是盛行土葬的,而悬棺,当地人称之为石葬,可能是一种异常的葬俗,据说,这些悬棺的年代起始,至今还仍是个谜团。但是,据专家推测,这些悬棺的年代并不久远,远至明代中叶,近至清代或民国及抗日战争时期。

  接下来顺路游览“汾河源头”,景区不大,进入景区,是一块大的地面浮雕,就会看到沿山而建的大雄宝殿的“雷鸣寺”,向河边右走,沿着大山,建有一座寺庙,门前有一个玻璃罩,下面是汾河源泉。大家聊着天,沿着汾河河边走走看看。 

       等我们到了马伦草原停车场,才知道,这是一条封闭的旅游的U形的路线,来回时间需要四五个小时,可惜赶到时有点迟,时间实在不够了,我们只能忍痛割爱,直奔吕梁市。

  第九天:游览碛口古镇

       碛口镇位于吕梁山西麓,黄河之滨,临县之南端。我们驱车从吕梁市行驶了大约五十多公里,就到了碛口镇。当透过车窗,一座宏伟的建筑突现于远处的半山腰间,它,就是碛口古镇的地标黑龙庙。

        为了对碛口有个全面了解,请了一位导游讲解。据她介绍:明清至民国年间,碛口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因其下游的大同碛而得名。“碛”,是指水中由沙石堆积而成的浅滩,大同碛又名二碛,黄河第一碛就是闻名遐迩的壶口。黄河穿行于晋陕峡谷之间,当流经临县卧虎山前时,汇入支流湫水河,水量骤然增大,但四、五百米宽的河道却因为遭遇大同碛而收缩到不足百米,狭窄的河道与十余米的落差,使得方才还平静婉约的黄河水奔腾怒嗥浊浪滔滔,形成一处险滩,古时船行至此,纷纷上岸改走旱路。于是,西北出产的粮油、皮毛、药材从此处上岸,由骡马运到太原、京津等商业发达地区;回程时,驮回了棉花、绸缎、茶叶、火柴等日用品,再经水路运送西北。

        据黑龙庙清道光年间碑文记载,鼎盛时期,码头上每天来往的船只有一二百艘,镇上仅店铺、字号、票号就有三十多家,零星商贩无数。

        跟随导游的脚步,我们漫步在五里古街上,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脚下是石板路,两边是高圪台,房檐连着房檐,店铺挨着店铺。老店铺、老字号、老房子上有明清风格的砖雕、木雕、石刻。仔细看这里的民居,都是依地形而建,在斜坡上排列着,高低错落有致。砖瓦房上的每一片瓦都青色厚重,透着奇峻风骨。

       感慨中,导游把我们带到了黑龙庙。黑龙庙座东北向西南,依山傍水。门前是一座面阔三间的门庭。门庭上又盖一座歇山顶门楼,两层建筑全凭八根大木柱支撑。紧挨门楼又建了座戏台,前后建筑连为一体,戏台结构奇特,建筑精巧,门前的一对石狮,三百多年来,默默守望着脚下的黄河。这个戏台的传音效果更为奇特,不用扩音设备,万人看戏,声音清脆,乃至响彻数里,对岸就是我们的陕西吴堡,所以有“山西唱戏陕西听”的说法。

       黑龙庙大门,匾额“神宫宝界”,槛联“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另一副“山河碥带人文聚,风雨祥甘物气和”。

        正殿面阔三间,内供黑龙大王,两边有青金两条龙盘旋环绕。左右两耳殿分别供奉河伯、财神。两边的壁画是龙王爷带领诸神行云降雨的内容。

        沿西厢房向南可以登台远眺,倚庙廊俯而环视四周,居高临下,可以远眺黄河气势,近观湫水曲折,聆听二碛涛声,俯瞰古镇全貌。

  不知不觉半天过去了,我们只是肤浅地感受了一下它的外表。要离去了,回望阳光照射下的古镇,还是那样平凡朴素,却让我们记住了包含风霜后它写满沧桑的历史……

        我们顺着山西的沿黄公路行进,顺便游览了“黄河画廊”,其实就是黄河东岸的一段岩石经过黄河水长期自然侵蚀的浮雕,这也算是我们晋西北行的圆满收笔。

       中午时分,穿越黄河大桥,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晋北,从佳县到了榆林市。

  第十天:遥探镇北台和红石峡

        由于我们住在榆林的城北,离镇北台和红石峡很近,但由于我和益南兄去过多次,段建荣便同党代表洪常青一样,带领三位女同胞勇敢前往。据他们回来讲,现在的镇北台和红石峡修的可大了,也很漂亮,以照片为证。

  第十一天:晚住甘泉县,不图别的,只图这里凉爽,多呆一天,三人麻将道也玩得有滋有味。24日下午,平安回到了各自“温暖”的家。

       后记:

       总是希望自己驾车在晋北的路上,吹来的风是凉爽的,呼吸的空气是清凉的,行在旅途中,游览美景,在大自然中,寻求内心的自我。

       此次晋北之行,景点可是相当震撼,气候确实十分凉爽,使人凉不思陕,确实值得游览观瞻。到此,深沉的益兄有两个感慨:一是说山西商人是中国的犹太人。他主要是指其善于经商和金融计算而言的。犹太民族以善于经营,精于计算而著称于世。而山西人同他们一样,在浓厚的勤俭储蓄风尚中,更巧于经商,精于计算,他们同样在外辛苦经商,赚到钱后,一定是回到自己贫瘠的家乡建屋盖房。这种风尚诱导了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票庄票号的产生,在明清长达二三百年的时间里,山西人几乎完全掌握了中国金融业的霸权。二是说,山西未经历南宋的管辖。其实,山西作为游牧民族与农耕文化的结合部,长期以来,战火历来不断,北宋时期属于宋朝,南宋时期基本都属于金朝管辖,后期金朝被元朝所取代,山西自然就成为元的一部分。还有人说,山西人与其他人有着不同的基因,自然就不知了。

       大大小小,远远近近,曾经拥有无数的旅行。每次,行在路上,都有不一样的感觉,都能给我平淡的生活注入鲜活的能量。段建荣有一颇为经典哲理的语句,概括了夫妻关系和谐的绝密:“在外听我的,在家听你的,白天听我的,晚上听你的。”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关中硬汉的气魄与智慧。

       对于我们这一群吃货,无论到了哪里,吃得开心和玩得尽兴同样重要。说到晋西北的美食,我们只好呵呵了。

        回望每次的旅程,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憧憬,不一样的灵魂,还有不一样的路标,不一样的擦肩而过,都被时光定格在某个瞬间,多年以后,那山那水那匆匆行人,你可否记得我们互相经过?白落梅在《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里有这么一段: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其实每个人都明白,人生没有绝对的安稳,我们都是过客,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退休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自乐人间。

 

                 2023年6月27日于西安

阅读 103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