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7日下午,牛家营子镇牛家营子小学语文名师一坊的老师们齐聚一堂,组织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的读书交流活动。名师坊成员通过对共读书目《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认真研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对新课标的相关要求的理解,进行了深度思考和交流。
交流活动由马丽娜老师主持,李岩校长出席了本次活动。
首先,马丽娜老师从整本书的结构内容为我们做简要分析,全书共十个章节,本书试图为教师理解、落实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提供理论视角与实践指南,试图在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基础上引出“如何做”为我们阅读这本书提供了阅读方向,以及阅读方法。
本书的第二章《国际视野:21世纪的理想课程》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统整和课程评价的角度阐述了未来教育观、核心素养观、理解性教育观、跨学科学习观和表现性评价观的要义及实施建议。李英华老师在精心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读书分享。
李雪老师从发展学生的学科理解力、学科实践力等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了分享。李老师认为通过实践过程,让学生成为世界的行动主体和意义创造者。核心素养理念将使我国课堂教学进入一个新境界。实践教育学教师与学生将由千百年以来的授受者转变为在世界上智慧行动并创造意义的实践者。
麻茹男老师为本次读书交流做了充分的准备,她表示“让知识技能保持鲜活”是读本书时印象较深的一句话。通过这几天的研读,我们会发现,课程是动态的、知识也是动态的,知识不是客观真理,而是一种观念,能力也与之前的理解稍有不同,它指基于真实情境做事的能力和品德。而这些都不是目的,是手段、载体、伴随物。
素养导向下的理想课堂,如“理解课堂创造课堂”“对话课堂”,并明确让学生从做题人”转变为信息时代的“做事人”和“创造者”是课程核心素养孜孜以求的愿景。我们对这样的课堂充满期待,我们还要让学生对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充满期待,即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看见美好的自己,并充满期待。
周常铭老师表示通过阅读本册共读书目,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生活情境和学科知识,让学科更好的融入生活。要找到知识点背后的生成性主题和核心概念,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们的思维在课堂上活动起来。让一切知识技能都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经历知识的诞生和使用过程。
张玲玲老师说践行核心素养观,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开始走向“新三维目标”:大观念、新能力、新知识。“大观念”是一门课程中少而重要、强而有力、可普遍迁移的“概念性理解”。它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形成一门课程逻辑体系的核心概念;二是由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命题、原理或理论。每一门课程的正确价值观念是最大的观念。除此之外,不同单元主题和学习活动中蕴含着与主题和活动相适切的大观念。“新能力”是将一门课程的大观念及相应知识技能用于真实情境、完成真实任务、从事真实实践的做事的能力与品格。各门课程标准规定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属于最上位、最抽象的新能力。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单元主题的内容特点将这些“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具体化,使之成为发明或应用与单元主题相应的大观念的真实表现“新知识”是与大观念建立内在联系并得到应用的关键学科事实或知识技能。学科事实既为大观念是否合理提供客观依据,又能展现大观念的创造力量。“新三维目标”既是对传统“双基”目标的彻底超越,又避免了原先“三维目标”的割裂化和形式化缺陷,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增加了对培养核心素养具有根本意义的概念性理解,它必将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入新的境界。
苗宏岩老师结合教学对书中第九章的教育观点进行了分享,他说新课标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新的挑战。在“表现性事件设计”中,张华教授在本书中指出,要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整个单元实施中,都要有机会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果评价只发生在单元结束,那么它就不是持续的,也不能帮助学生发展与完善他们的理解”。
此次读书交流活动,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一张张写满心得体会的学习笔记是老师们思想的见证。全体教师深受启发,受益匪浅,纷纷表示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努力践行立德树人的宗旨,让学生创造着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