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这个是普遍真理。
比方说有位小脑萎缩患者。你诊断出来了,他现在是肠胃道里面比较寒,吃不下东西,就是吃了也消化不动。
那你就应该用热性的药去治疗它肠胃道的寒。
这种情况下无论如何你不能再用寒性药,否则就是寒上加寒。
有些小脑萎缩患者,他是身体内部比较寒。但是皮肤还比较热乎。这种情况下有一些庸医,他诊断不出来,身体内部是寒的。一看皮肤是热的,就以为是热性症,就给下了寒药。
结果寒药作用于人体内部变成了寒上加寒就把人给治坏了。
张仲景在伤寒论,一开头就讲了这种情况。
原文大概是:
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此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病人身上明明发热,但是还想多穿衣服,这是因为他身体表面是热的,身体内部是寒的。
所以你就要给他吃暖身体的药,或者喝点姜汤,羊肉汤之类的。
喝下去他就不怕冷了。
然后这个时候你该用桂枝用桂枝,该用麻黄用麻黄,再去发散他体表的风寒,病就会有很大好转。
所以从本质上来讲,一定是治小脑萎缩这样的寒性病,用热药。
不少小脑萎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总是没有补进去,甚至有不少越补越虚的情况。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就是只是看到了命门火衰,阳气虚弱,但是没有看到一些邪气比如说寒湿化热。
所以一般到了后期的小脑萎缩患者都是阳虚夹有寒湿为主,一定要一边扶阳一边去其寒湿,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补进去不至于虚不受补。
有的患者,你看,面色发黄,身体疲惫无力,总是感觉头晕耳鸣,舌质发淡,苔薄黄,脉象濡细。
对于这种情况用患者自己的话来说,医家都是按照寒湿下注去治的,感觉确实靠谱的,但是没有改善。
那么既然寒湿下注无用,那么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化热了,其舌苔薄黄,脉象濡细,虽然下肢发凉,但是其喜欢出汗。所以其病根就是肾阳虚弱,寒湿化热,在扶正的基础上治其湿热。
类似的患者也不少见,表面上看也是畏寒怕冷的,神疲乏力,舌质淡等虚寒的症状。
也可以说是肾阳不足,五脏六腑失去其濡养,畏寒怕冷,阳气不足升发不起来所以神疲乏力,气血亏虚严重不能濡养舌体所以舌质淡。
一边扶阳一边清其湿,这个就是最基本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