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主题环境创设经验观摩分享
幼儿园里有“一面墙”,
它服务于幼儿学习、交流、互动,
是幼儿自身学习经验的“印记”,
是一幅“可视的学习过程图”,
每一面墙都承载着一个小小的“世界”
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园环境就是“幼儿所接触的,能给他以刺激的一切物质”。教师可通过创设主题墙环境,呈现主题活动从生成、实施到结束的脉络,并引导幼儿与主题墙互动,使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2023年6月26日下午,大班组各班班长在学科带头人宋老师的带领下,依次走进各班进行观摩,以“何为儿童视角”“环境中的儿童视角如何彰显”“基于主题墙的特质以及价值如何创设儿童视角的主题墙面”三个方面进行互探、互学、互评。
01“教师的被动任务”转向“儿童的主动创作
主题墙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非常熟悉。在此次的观摩中我们发现有的班级已经将创作的主动权交给儿童,由他们依据小组活动的内容,借助图画、符号等表征方式,记录自己感兴趣或惊讶的时刻,让主题墙呈现他们的想法和活动过程,实现“被动的教师”到“主动的儿童”的转变。
02“环境创设的工具”转向“学习过程的呈现”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真正属于儿童的主题墙是需要儿童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其中的,他们通过图画、符号表达自己在主题活动中的所思所想,呈现自己的学习与思考过程。
例如大班组“你就是传奇”板块中的小兵研学记中,我们看到,孩子们从研学前的话题讨论,再到带着问去研学,从中探索、发现,记录着自己在活动的收获与思考。
03“教学逻辑的设计”转向“儿童立场的表达”
主题墙创设的目的是促使儿童与主题墙对话。在中班组“好玩的纸箱”中,教师能选择用纸箱的真实材料进行环境创设,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同时,板面设计有创意,吸引人想要深入去了解。
其次,在观摩中我们发现主题墙有探、有研、有连。线索的呈现有递进性,有内容。
主题版面和活动之间割裂,脉络不清晰,小版块非常多,且众多内容的排列与组合看起来缺深度,例如对于大班组创设的墙面规划单调,内容呈现单一,基本以绘画为主,缺少了对于大班幼儿深度探究活动的轨迹。
在观摩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创设主题墙环境,整个主题墙环境的内容对于文字进行说明或以幼儿的话进行文字表征,例如在主题墙创设中缺少儿童性及幼儿的发现的记录表征,文字说明有一点多。
在观摩中,大部分班级都有用表格记录的方法来表征幼儿的探究过程。在“好玩的纸箱”调查表中,“纸箱的结构”孩子是否能理解?大部分表格都是家长完成的多,幼儿参与度不够。
1.给环境“留白”,聊出更多趣味
在主题墙环境创设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材料,解读主题活动,重视幼儿的学习轨迹。教师要根据主题活动推进线索,给主题墙环境适当“留白”,留给幼儿想象的空间,让幼儿与幼儿聊、与墙面聊,从而聊出更多趣味。
2.让环境更“活”,拓宽活动资源
在主题活动建构及实施方面,教师要更加重视幼儿的权利和需求,站在幼儿的视角,以更加低位的姿态去观察和解读幼儿,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主题墙环境,让主题墙环境真正“活”起来。主题墙环境应“活”在幼儿探究主题内容的过程中,应呈现幼儿遇到的困惑及解决路径,变静态环境为动态环境,将主题活动资源拓宽、拓深。主题墙环境还应“活”在教师钻研主题内容的过程中,准确定位主题活动的目标,均衡五大领域活动内容。
3.让环境更“实”,促进幼儿成长
主题墙环境应呈现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轨迹,体现幼儿对主题的探究过程和阶段性成果。教师应引导幼儿将自己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及结果呈现在主题墙环境中,这既有助于推动主题活动向纵深发展,又有助于幼儿的经验建构,助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一点一滴皆用心,一步一处皆巧思;一墙一景皆教育,一区一角皆探索。创设良好的主题墙不仅能引导幼儿的行为与活动,还能激发幼儿的思考,改变幼儿的认识和理解,也让幼儿成为了班级环境创设的主人,能与环境有效地对话,为幼儿的合作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资源,在与墙面环境的互动中,幼儿的活动以及所获得的经验都会影响着身边的同伴,通过模仿、学习及共同探究,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