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时期主要发生于 1—7 岁的幼儿,尤其是 5 岁以下, 4—7 月或夏秋季为发病的高峰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
1.人群密切接触,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其中人群密切接触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的症状有突发高热,咽部见小红点,随后成小水泡,最后破溃成溃疡,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仅出现在口腔内,起初疱疹为灰白色的小丘疹,周围红晕,以后变成发亮的疱疹,破溃以后变成小溃疡。
口腔成簇的小水疱,易破,遗留大面积糜烂面常发于口腔后部,如软腭、悬雍垂、扁桃体等处部分伴发热自限性,病程大约7天。
疱疹性咽峡炎多见于3~10岁儿童,多发于夏秋季,同一患儿可多次发生由不同类型病毒引起。潜伏期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小时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持续4~5天后,咽部出现红色小丘疹,24小时内发展为水疱和溃疡,其周围绕以1~5毫米的红晕为特征性的病变,皮损常现于扁桃体前柱,软腭区缘和腭垂,经1~5天溃疡愈合,一般3天内退热,症状消失,本病预后良好。
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染性极强,传播源主要为患病的宝宝或成人,与病人的直接接触或呼吸道飞沫、唾液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水和食物,或吸入带病毒的飞沫也可致病。
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传染性疾病,两者都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相关性,而且二者病毒间有许多重叠,导致症状与传播非常相似,如果不是专业医疗人员,非常容易误诊误断。
疱疹咽峡炎vs手足口
相同处: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感染后,口腔的咽部和软腭都会长疱疹。
不同处:
感染手足口的孩子,除了口腔咽部和软腭有疱疹外,孩子的口唇、手和脚,包括肛门周围,也会长有透明小水泡,有时膝盖和手肘也会有皮疹。
二、注意卫生、饮食休息
(1)宜清淡、可口、易消化饮食为主:
予以温凉的与年龄相应的烹饪软烂或流质、半流质食物,如面汤、稀饭、米糊、母乳等,避免过咸、过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在发病的一周内,休息很重要:
尽量限制其活动量以防止过度疲劳;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每次餐后宜用温凉开水漱口或直接饮用适量的温凉开水。
(3)注意勤洗手:
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建议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以避免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
三、如何预防
温馨提示
★如在晨检时发现孩子口腔内有疑似疱疹性咽峡炎起疱等现象的,请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及老师工作,将幼儿带到医院就诊,如果孩子确诊,请居家隔离1-2周,治愈后持“治愈证明”后方可进园。
★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不用过度担心,只要幼儿园和家庭形成合力,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让我们家园共筑坚固的夏季流行病防御城墙,保障孩子们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