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托中学建校后的几次易名

知之
创建于2023-06-26
阅读 744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文/杨全旺 2023.5

      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九日,绥远省和平解放后,绥东解放区党委、政府、军区领导率军政人员开赴归绥市(今呼和浩特),接受旧政权,开始着手人民政权的组建工作。一九五O年三月,托县人民政府成立后,随即对县境内所有小学进行接收和整顿。经过整顿和改造,到一九五二年底,全县完全小学已发展到九所,初级小学校一百一十所,教职工三百五十三人,在校小学生达一万二千二百六十五人。(《托克托县教育志》第五十一页)一九五四年三月,中央人民政府撤销缓远省建制,将缓远省并入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划归平地泉行政区管辖。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的苏谦益(托县人,一九一三年生于绥远省托县河口镇),在考察全区文化教育工作时对时任内蒙古教育厅厅长秦丰川和副厅长武达平(托县人,绥远省早期革命者)说;托克托县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名城,自古以来,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全国解放已经4年了,可托克托县、和林县、清水河县三个县还没有一所中学。要尽快解决托、和、清三县小学毕业生升学困难的问题。秦丰川厅长、武达平副厅长遵照苏谦益副主席的指示来到平地泉,与时任平地泉行政公署文教处处长的杜琏(绥远省早期革命者)传达了苏谦益副主席的指示,商谈在托克托县境内新建中学的事宜。秦丰川厅长答应:托克托县新建中学的全部费用均由内蒙古教育厅承担,平地泉行政区公署和托克托县政府共同负责实施。

       托克托县人民政府接此任务后,立即成立了以梁友元县长为组长的基建工作领导小组,并指定王广统为基建专职负责人,开始着手托克托中学的选址、规划和基建工作。经内蒙古教育厅、平地泉文教处、托县政府有关领导的勘查,本着“节约经费开支、照顾学生跑校”的思路,最后,决定把托克托中学校址选定在城关镇南部、河口以北、张二八窑村西边的一片空地上。(今南湖公园东侧)经过筹建领导小组全体工作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五个多月的紧张施工,新建学校当年使用的教学工程全部按计划完成。一九五四年七月,平地泉行政公署文教处任命王广统为托克托中学教导主任兼总务主任,并授权代行校长职权,全面主持学校的工作。八月,托克托中学开始招生。来自托和清三县的八百名小学应届毕业生报名参加了考试。由于受当时环境、师资、学校规模的限制,学校只招收了三个班级一百伍拾名学生。九月一日,学校宣佈正式开学上课,从此,托克托中学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

       一九五五年八月,平地泉行政公署调石剑三任托克托中学副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一九五八年四月,撤销平地泉行政区,托克托县划规乌兰察布盟管辖。同年七月,乌盟公署决定托克托中学增设两个高中教学班。从此,结束了托克托中学初中毕业生要到萨拉齐中学、集宁一中、呼市一中上高中的历史。一九六零年九月,托克托第二中学成立,托克托中学遂改名为托克托第一中学。一九六零年,内蒙古教育厅提出了“远学福建、近学赤峰”的口号。托一中全体教职工在历任校领导石剑三、茹通、吴俊超的带领下,克服三年困难时期的经济危机,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忘我的工作,全面地提升了托一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声誉。一九六一年,首届高中毕业生七十一人中,有六十七人考上了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升学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四。从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五年,托一中共有五届高中毕业生,毕业学生三百八十六人。考入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学生共计二百二十七人,升学率达到百分之六十。(《托克托县教育志》第九十三页)托一中取得的这些骄人的成绩,得益于那些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老师们。他们不仅是学生思想的启蒙者、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学生兴趣的引导者、心灵的塑造者。他们从祖国各地汇集到塞外边垂小镇的这块土地上,默默无闻地倾注着心血、挥洒着汗水,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全新的办学理念带到托一中,把自己美好的青春献给托克托大地。他们是一群不流眼泪的蜡烛,是一群只吐丝不为自己做茧的春蚕。笔者是托一中一九六八届的一名高中毕业生,在托一中读书的六年时间里,目睹了托一中教师结构的变化和教学的腾飞。虽然离开母校已经五十五年了,但五十多年前老师们的音容笑貌至今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一九六五年前,先后在托一中工作过的教师有:

    学校领导:

    王广统、茹通、白发、石剑三、吴俊超;

    教导处、总务处:

    张睿、韩发祥、孟廷凯、张泰、曹玉玺、刘志中、兰恩、刘凤琴、贾仁天、杨振荣、王德新、程继祖、霍光显;

    政治教研组:

    李福、丁正贵、刘恩源、郭宪朴、吕经阜、侯文华;

    语文教研组:

    乔殿重、肖凤歧、史德珍、田德清、卢文耀、赵秉仁、王秉忠、薛温、刘怀玺、韩楚生、张永新、王瑄、米泽慧、寥建豪、段智、段兴茂、王鹏里、杜文秀、史银堂、卿香苓;

    数学教研组:

    谢铎、侯绍先、张相田、牛定中、张锦福、李世兴、林永坚、李洁华、林荣祥、崔文祯、邢德、刘长生;

    物理教研组:

    王世魁、张栋、赵云智、吴秉仁、郭文;

    史地教研组:

    宋达文、孙殿邦、乔勇、弓也文、范若珑、王化名;

    生化教研组:

    李庭仓、邢俊福、吴桐、刘果、王素华、田林;

    俄语教研组:

    李茂如、要守瑞、李玉昆、王勇、王秉生、刘燕名、李瑞霞、陈秀屏、宋凤莲、齐占标、张占便、逯敏、崔志强;

    音体美教研组

    田瑞森、李录、何庆荣、贾世荣、李瓒瑷、贾同伟;

    团委:

    郑富;

    函授部:

    赵维民、睢建基、杨映成、张志宏;

    图书室:

    杜庭儒、鸿钧;

    校医:孙世光、谷世宏;

    印刷厂:

    薛钟、李兰英;

    工勤:

    赵恩钱、张凯、张拐子、徐清云、朱宪琪、赵宝祥、李财旺、尚根喜、刘长福、何聚财、王贵、王四、吕拉柱、辛平志、李润 。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批有志青年大学毕业生,响应国家“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自愿报名参加支援边疆建设,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塞外小城托克托一中任教,他们是:

    刘怀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韩楚生: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寥建豪:厦门大学中文系;

    王 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米泽慧: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卿香苓:内蒙古师范学院中文系;

    张永新:辽宁大学中文系;

    林永坚: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

    李洁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

    林荣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张 栋: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

    郭宪朴:武汉大学政史系;

    刘长生:徐州师范学院数学系;

    宋达文:辽宁大学历史系;

    李茂如:哈尔滨外国语学院俄语系;

    陈秀屏:西安外国语学院俄语系;

    刘 果: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当晚,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由北京大学哲学系聂元梓等七人在5月25日贴出的诬陷攻击校党委和北京市委的大字报“宋硕、陆平、彭珮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翌曰,《人民日报》全文刊登聂的大字报,同时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欢呼北大的一张大字报”。鼓动群众起来革命,造反。聂元梓的大字报在全国广播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6月3日,内蒙古师范学院高树华、刘朴、刘真、楼基定首先贴出《评纪之5月18日的动员报告》的大字报,点燃了内蒙古的“文革”之火。(纪之,时任内蒙古师范学院院长)6月18日,托克托第一中学高13班于龙等学生把“质问校党支部政教处”批判“三家村”、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大字报贴在县城的大街上。点燃了托克托县的“文革”之火。这被称为“6·18”事件。事件发生后,县委派出以佟德祥为组长的、成员有:崔尚英、睢振英、贾国英、董智、王鼎祥等干部组成的工作组进驻托一中。在工作组的指导与帮助下,托一中很快就成立了校文化革命委员会,文化革命委员会的主任由高中11班学生张来锁担任。不久,托一中在高初中各班级分别成立了文化革命领导小组和红卫兵组织。

       1966年8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随后,在8月18日,林彪在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群众大会上,发表了“要打倒一切牛鬼蛇神”“大破一切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讲话。在林彪讲话的鼓动下,全国各地红卫兵纷纷走向街头,走向社会,开始了“破四旧”的行动。在托克托县境地,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只要发现古旧的东西,纷纷会被“红卫兵”等革命群众砸烂、或者焚烧。河口的龙王庙、关帝庙、召湾的广宁寺昭、旧城的城隍庙、三官庙等名胜古迹,也相继被砸毁。这时的托克托第一中学,教学秩序受到了严重冲击,师生们已停课,着手建立革命的组织,开始紧跟革命路线,踢开党委闹革命。从那时起,托克托第一中学到处都是乱哄哄的。校园里,大字报飞天盖地;教室里,再也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取而代之的是激烈的声讨会和批斗会。学校党政领导先后被打成黑帮分子,骨干教师被诬陷为黑帮爪牙,资产阶级反动教学权威,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一个个被关押、被挂牌批斗。

       为了显示“革命”,“破四旧”开始后,红卫兵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改名浪潮。改名运动最早发生在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红卫兵的时候。那天,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的宋彬彬把红卫兵的袖章给毛泽东主席戴在右胳膊上。毛泽东主席问她叫什么名字?宋彬彬回答后,毛泽东主席说,是不是文质彬彬的彬?并说要武嘛!从此,宋彬彬改为宋要武。此后,全国各地学生纷纷效仿。把带有所谓“封、资、修”色彩、带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名字,例如什么“梅、兰、竹”或者带有孔孟之道特征的“仁、义、礼、智、信”等等,都改为“革命化”的名字。一夜之间,托克托第一中学大字报上的署名,就出现了什么“祁卫东、千秋红、李捍马列”等革命化的名字。

       除了改人名外,地名、店铺、街道、学校单位名称也都掀起了改名风潮。1966年8月23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报在显著位置上发表了“红卫兵”向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发动猛烈攻击”的文章。文章赞扬首都红卫兵走向街头,到处张贴革命标语,积极要求把那些带有封、资、修色彩的街道、学校、工厂、商店名称统统改掉,改换为有政治意义、革命意义的名称。在此潮流的涌动下,8月27日,托克托第一中学红卫兵首先贴出大字报,倡议把为封建王侯、贵族涂脂抹粉的“托克托”改名为“红卫”,把托克托第一中学改名为“红卫中学”。托克托第一中学文化革命委员会火速将红卫兵革命倡议报请乌兰察布盟文化革命领导小组。(那时,托克托县隶属乌兰察布盟管辖)后经乌兰察布盟革命领导小组批准后使用。紧接着,红卫中学部分师生进京串连。12月后,串连的师生们陆续归来,成立了“红色造反团”、“卫东兵团”等群众组织。兵团下面又有众多的战斗纵队、战斗队,像《中南海警卫战斗纵队》、《东方红》、《宝塔山》、《烈火》、《不争春》、《飞雪迎春》、《红炮兵》、《红外围》、《猛虎》、《红旗》、《红战士》、《毛泽东思想》等战斗队都是在那个时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群众组织。

196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题为“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社论。社论反复强调,1967年是“全国展开阶级斗争的一年”。一月初,以王洪文为首的上海造反派组织在张春桥、姚文元的策划下,组织召开了“打倒上海市委大会”,夺取了上海市党、政领导大权,刮起所谓“一月风暴”。《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相继发表社论,肯定和支持上海的夺权。并且号召全国“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起来,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夺权! ”在此影响下,全国各地许多党政机关被“造反派”夺权。不久,托克托县红卫中学的党、政、财、文大权也被“红色造反团”夺去。

         2月2日,“呼和浩特市大中专院校红卫兵第三司令部”、(简称呼三司)“中国河西公司8·18”等群众组织,发动千余名群众围攻内蒙古军区。在军区南门口静坐、绝食、示威、演讲,并扬言要揪出“军内一小撮走资派”。内蒙古军区领导数次召开紧急会议,并在军区大院内加强了警戒力量,以防事态扩大。2月5日,内蒙古师范学院外语系学生韩桐(托县中滩乡格图营村人,1962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学院外语系学习,1966年文革开始后,韩桐参加了“呼和浩特市大中专院校红卫兵第三司令部”“内蒙古师范学院东方红战斗纵队”。“1967年2月5日在围攻内蒙古军区时,被内蒙古军区军训部副部长柳青开枪打死。2·5事件发生后,周恩来总理当即命令内务部部长曾山带法医去呼市调查事件的经过。经缜密调查和验证后,认定韩桐系柳青开枪打死。”节选自2009年青海出版社图门、祝东力合著的《康生与内人党冤案》一书中的第二章《呼三司冲击军区》之第三节《枪声惊动周恩来》)在冲击军区示威演讲时,被内蒙古军区军训部副部长柳青开枪打死,造成流血事件。韩桐遇害的消息传回托县后,红卫中学红色造反团等造反派组织在第一时间立即作出反应,表示坚决支持“呼三司”的“革命”行动,并发出悼念韩桐的电文。由此,县境内便产生了“三司观点”与“军区观点”派的严重对立和激烈争论,围攻与武斗事件频频发生。

       1967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关于处理内蒙古问题的决定》下达后,宣布支持“呼三司”等造反派组织,批评内蒙古军区在2月5日以后的“支左”工作中犯了“方向性、路线性”错误,严重打击了“呼三司”等革命群众组织。6月22日,“呼三司”组织呼和浩特地区两万余人乘坐四百辆大卡车,驶入托县县城,在红卫中学大操场为韩桐举行追悼会。同时,在《内蒙古日报》上发表了内蒙古日报记者撰写的长篇通讯《草原雄鹰》,详细介绍韩桐中小学和大学时代的人生之路。此时的红色造反团,扬眉吐气,实际上已经发展为左右托县“文革”局面的一支重要力量。7月以后,中,央号召各地革命群众实施革命的大联合,建立“革命委员会”。红卫中学红色造反团等造反派组织,联合其他造反组织,成立了“托克托县无产阶级革命派联络站”组织。并着手筹备成立各单位、各系统革命委员会。1967年11月23日,由“红色造反团”造反派组织提议,经乌兰察布盟革命委员会批准,为纪念韩桐在“文革”中所作的“贡献”,把韩桐中学时代读书的红卫中学(原托克托县第一中学)改名为“韩桐”中学,并成立了韩桐中学革命委员会。韩桐中学革命委员会第一任主任为卿香苓。(托一中高中语文教师,湖南省永州零陵县人,1927年生,1949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入朝参战,1954年转业到内蒙古和林县文教科任科员,1956至1960年在内蒙古师范学院中文专业读书,毕业后来到托一中任教。1967年11月至1968年9月任韩桐中学革命委员会主任、托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韩桐中学的名称一直延用到1969年9月托县县直两所中学合并恢复托克托中学的名称后止。

注:“三家村”:是指被反动文痞姚文元诬陷的邓拓、吴晗、廖涞沙三位著名历史学家。一九六六年五月十日,姚文元秃笔一挥,写了“评三家村”,文章发表后,一个批判“三家村”的风暴迅速席卷全国。

    作者简介

    杨全旺,网名:知之,托县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退休公务员。历任乃只盖中学教师、古城乡党委秘书、托县检察院检察员、办公室主任、托县公安局副局长、托县政协文史委员等职。爱好文史学习与写作,在媒体和刊物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

阅读 744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