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着力点,助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昔言
创建于2023-06-25
阅读 25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基层治理就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发挥多元主体作用,针对城乡基层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群众权利,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实现居民幸福美好生活的过程。其着力点必然是以保障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为宗旨,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关键,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重点,以建立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为抓手,以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为标准。

    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是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紧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各种短板,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必须健全基层治理党的领导体制,构建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乡镇(街道)管理体制,通过“筑体系”构建基层大党建格局,通过“强堡垒”夯实基层党建基础,通过“争先锋”激发基层内生动力,确保党建引领的政治高度。必须创新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推动党建向基层治理新领域、新阶层、新空间拓展,确保党对基层治理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场域领导,确保党建引领的辐射宽度。必须完善党建引领社会参与的制度体系,坚持党建带群建、群建助党建。统筹基层党组织和群团组织资源配置,支持群团组织、行业协会、市场力量、居民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和服务,深耕党的群众基础,确保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力度。

    二是创新“赋能型”的基层政权治理能力提升机制。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把基层政权夯实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才能稳固。要针对基层政权的能力短板和本领恐慌,坚持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负,激发基层“想干事”的愿望,赋予“能干事”的权利,提升“干成事”的能力。尤其要依法赋予乡镇(街道)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和应急处置权,强化其对涉及本区域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参与权和建议权,加大基层政权在行政执行、为民服务、议事协商、应急管理、平安建设的能力建设。

    三是探索“共融型”的基层治理协同机制。“共建共治共享”反映了基层治理的内在逻辑,从主体、路径、目标三个维度揭示了基层治理制度体系的要素构成。“共建”反映主体维度,通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组织协调,回答了基层治理依靠谁的问题。“共治”反映机制维度,指通过“民主协商、法治保障、科技支撑”探索“硬治理”与“软治理”结合,“元治理”与“协治理”互动,“智治理”与“善治理”兼具,“精治理”与“微治理”相融,回答了基层治理怎么办的问题。“共享”反映价值维度,指通过基层治理实现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人人幸福安康的目标,回答了基层治理为了谁的问题。“自治法治德治”是基层治理的基本遵循。自治为基,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特征。法治为核,反映了全面依法治国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上的保障作用。德治为要,反映了涵育基层民众美德善行,推动基层社会和谐有序运转,形成基层良好社会风尚离不开道德的有力支撑。“共建共治共享”激发活力,“自治法治德治”维护秩序,有助于加快形成活力与秩序同频,发展与治理共振的善治格局。

    四是加强“友好型”基层智慧治理平台建设。以高智能解决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用高科技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从做好顶层设计、整合数据资源、拓展应用场景等方面入手,加快促进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深度嵌入基层治理,构建精细化服务感知、精准化风险识别、网络状行动协作的交互式基层智慧治理平台。尤其要高度关注基层智慧治理的便捷性、包容性、安全性和友好性,充分尊重特殊群体的行为习惯和生活需求,推行适老化和无障碍信息服务,提供线上线下互通互联的多样化服务渠道。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阅读 25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