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端午节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广全学校小学部以“浓情端午话传统,多彩活动润童心”为主题,开展了语文学科实践活动。同学们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感受屈原的伟大品格,激发家国情怀,共同庆祝端午佳节!
本次活动分别在一至六年级以不同形式展开。
忆端午
中年级学生们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在语文实践课上互相交流,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他的身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人们还会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五彩绳主要是由“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编织而成,这五种颜色被称为吉祥色。端午节戴五彩绳、挂香囊,有保平安、避邪驱瘟之意。
端午节过后,预示着炎炎夏日来临。动植物活动进入旺盛阶段,加上气候潮湿,病虫细菌活跃,容易引发众多疾病。俗话说:“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端午节吃咸鸭蛋,可以祛毒,有利保持身体健康。
诵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屈原作为一名爱国诗人,流传于后世的作品如:《离骚》、《浣溪沙·端午》、《江上吟》、《天问》等作品,都表现了他追求理想,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家国情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五年级学生们利用语文实践课,传诵经典诗文,表达他们努力学习、弘扬中华文化的决心!
品端午
浓情端午,粽叶飘香。在端午节里,六年组的同学们变身“小小文化传播者”。
端午小长假,孩子们在家里学习包粽子。卷叶、放米、造型、捆绳。小小的粽子不仅增进了同学们和父母的感情,更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辛苦与快乐。一个个美味可口的粽子,承载的不仅仅是美食,更是一份美好的情感表达。
节后返校,六年级的学生们还同大家交流了端午美食的制作过程和感想。学生们在语言实践中,通过积累、梳理、整合,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绘端午
巧思绘扇图,风俗古韵传。 扇子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扇子之“扇”与“善”谐音,寓意“善良、善行”。美术课上,老师们带领低年级学生们化身“手艺人”,制作端午节小扇子,寻觅扇面上的端午。
绿绿粽叶裹吉祥,填满真诚情意长。制作结束后,孩子们又在语文老师的组织下,一一上台分享自己的奇思妙想,将自己的设计介绍给大家,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将端午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节日更温情。
端午佳节,遇见最美语文。此次端午节语文实践活动,同学们走进端午、品味端午,既是对语文学科基本能力的一次夯实与提升,也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爱国主义精神、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每一个孩子的灵魂深处根植、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