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整理:郑茂庆、郑群英。编辑、插图:郑茂庆
一、江村村概况:
江村村地属乡政府所在地,浮梁县东部,东经117℃、北纬29℃,离县城67公里,东邻本乡中州村沂溪,南毗中州村杨家庄,西连勒功乡石溪村,北接本乡诰峰村。也是全乡政治、文化中心。现有536户,户籍人口1603人,耕地面积 1423.43 亩,森林面积23230.5亩。茶园面积1350亩。江村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村民居住密聚,徽派建筑群保护完整。地属亚热带季气候,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雨量和日照充沛,年均气温17℃,平均降水量1800毫米左右。2015年曾被评为省级生态村;2019年6月江村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古村落,村庄目前整体风貌基本完整,保持原状,村中现存明清民宅49幢,仿徽民宅67幢,古樟2株,古河道1条,古井7口,祠堂遗址5处。
江村村的选址和村落建设布局传承中国“崇敬自然,顺应自然”的传统特征,民居大都以自北向南走向,村庄四周环山拥抱,村庄中有源于安徽省祁门县仙寓岭溢出的锦江河绕村而过,故称“锦江锁钥”,又有以水聚财之说。村落沿锦江河分布于东西两岸,形状似木排停泊江边,所以江村民居似为“排”形。
二、历史沿革
江村始建于唐中叶(约公元712年左右),原名锦江,于唐太宗年间更名江村,后称大江村,有江、郑两姓同居一村,传至明嘉靖时期,江氏迁回原籍,郑氏统辖全村,时为北乡第二大集镇,至清乾隆、嘉庆两帝执政期间最盛,有“千烟一姓”、“三千门户八百庄”之誉,清前均由鄱阳、新平、新昌、浮梁等县所辖,清代是浮梁县长安都所地,民初建浮梁县锦江镇、由郑忠兰任镇长,于民国二十三年撤销,改为保制,土地革命时期,秘密设立了中共河西县委第四区,解放前属浮梁县新政乡第六、七保,于1949年4月解放,新中国初为浮梁第三区和第六区江村乡,1952年浮梁县第六区政府设地本村为江村乡,村内设一心、同心、群益、集心、河西初级社五个,1956年转为江村高级社,1958年成立曙光人民公社江村管理区、辖中州、沂溪、诰峰三村,1959年为勒功人民公社江村大队,1961年与勒功分开成为江村人民公社,江村大队。1966年改为飞跃人民公社曙光大队,1969年恢复江村人民公社江村大队,当年扩社并队与诰峰合并,1984年复建江村乡时建立村民委员会,属景德镇蛟潭区管辖,1989年复浮梁县后,仍是江村乡江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三、江村村历届村委会成员任职情况:
换届前1984年
村支书:刘同坤、张成帮、郑深田、郑善章、郑正贤、程有旺、郑志芳、曹连顺
大队长:郑万明、郑桂芳、朱岩生、郑明光
村委员:郑继祖、郑义德、刘金芳、郑秀菊、郑秋生、郑茂松、郑和新、杨大新、郑民生、郑社辉
第一届
1984.5-1992.4
村支书:郑志芳、江进铭、郑和新
村主任:郑路国、郑群英、孙夏彩
村委员:郑茂松、郑长生、郑茂庆、郑永珍、朱月红、郑秋生(聘)、杨大新(聘)
董秀莲(聘)郑仲芳(聘)、郑秀菊(聘)
第二届
1992.4-1996.3
村支书:郑和新、郑秋生(副)
村主任:郑路国(副)
村委员:郑茂庆、郑长生、刘长秀、杨大新、李惠兰
第三届
1996.3-1999.12
村支书:杨大新
村主任:郑秋生(副)
村委员:郑茂庆、郑文学、李惠兰
第四届
1999.12-2002.11
村支书:杨大新
村主任:刘宜民
村委员:郑茂庆、郑文学、李惠兰、郑永新、郑秋生
第五届
2002.11-2005.11
村支书: 杨大新
村主任: 刘宜民
村委员:郑茂庆、郑文学、李惠兰、郑永新、郑秋生
第六届
2005.11-2008.11
村支书:郑建林、程国顺(副)
村主任:刘宜民
村委员:郑茂庆、郑永新、陈美娟
第七届
2008.11-2012.1
村支书:郑建林
村主任:郑忠庆
村委员:郑茂庆、陈美娟、郑永新(聘)、刘辉民(聘)
第八届
2012.1-2015.1
村支书:郑建林
村主任:郑忠庆
村委员:郑茂庆、陈美娟、杨建东(聘)
第九届
2015.1-2018.3
村支书:郑忠庆、徐建(副)、董旺田(副)
村主任:郑忠庆
村委员:郑茂庆、郑焱秀、杨建东(聘)、陈美娟(聘)
第十届
2018.3-2021.2
村支书:郑忠庆、江镇(第一书记)
村主任:郑忠庆
村委员:郑茂庆、郑焱秀、杨建东(聘)、陈美娟(聘)、郑乡文(聘)
第十一届
2021.2-现在
村支书:郑忠庆、胡发顺(第一书记)、余永菊(第一书记)杨建 东 (村副书记)
村主任:郑忠庆
村委员:郑茂庆(聘)、郑乡文(聘)、郑焱秀(聘)、陈美娟、陈秀年。 程佛云、徐 翠
四、曾在村工作过的同志
五、近代重大建设:(1)文化教育
乡所在地的江村,无疑也是全乡政治、文化的中心。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劳动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总之,江村村的文化、教育基地-- 江村小学自解放后,据说在1951年开办的。此校舍建在江村村河东西边街与塅里交接处,占地总面积约890㎡左右。虽说浮北山区的一个小村镇-江村,自古素有读书之风,远近颇有盛名,传说历史上就出现过多名朝廷命官和名人学士,如唐代仆射郑玫、明代尚书江铭政、饶明府尹郑彩等等,解放后副县以上的职员,且具博士学位的人员超数拾以上。近些年高考一本、二本生是屡见不鲜,层出不穷 ,更有盛者已考或正在考研的也大有人在。江村中心完小,隶属国立学校,当年诰峰、中州、流口等附近村的学生都来此学校就读,全校六个年级的学生竟达四百之多。时任学校校长郑绍虔,教导主任郑效陶,在笔者印象中还有朱维帧、江复兴、张明亮、郑九章等。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校舍也曾几经更迁。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原半“工”字型的校舍后拆除,重建成现时“四合”型校舍。在村委会领导,西坑组广大村民的大力支持下, 校舍地基实行低价补偿,自愿为“江村教育作贡献”。正式确立“江村小学”重建校址--河西大樟树下(原村油坊处)。终于在2009年期间学校实行了整体搬迁,并更名“江村乡中心小学”。小学教育是一项重要且规模巨大的基础工程,因为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任务是传授和文化普及;是培养各类人才的前提;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到少年的过渡,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时期。因此,小学教育发展至关重要,它直接牵涉到一个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社会繁荣。
近代重大建设:(2)江村大桥
江村大桥始建于1982年2月,桥身总长度69.1米,宽度7米,高度12.6米。此桥总投资26万元,横跨东西两岸。由于当时资金有限(不属主要交通要道),全部大桥所需孔架树,模板都是由大队统一下达各生产队筹集、搬运。砌桥石头的搬运也是各生产队劳力肩扛到场。东西两隔是历年来,困扰江村村人民最大的难题。每逢汛期村民们有时因天突下大雨,河水猛涨。搭建的木桥被水冲倒,造成有家无法回。甚至出现过村民年老去世出嫔过不河,改日子埋葬的现象。七十年代后期,大队管委会毅然响应“自立更生,丰衣足食”的号召,在郑家华同志的精心设计下,全村动员,利用一年时间在村下游(乌珠弄处)建成一座除桥墩是水泥浆石砌外,全是杉木结构拼相而成的“木制桥”,该桥誉享锦江河上下,结束了江村村历年来靠人工搭建木桥过河的历史。(每逢古历八月十五过后,大队领导便组织二三十个劳力,办好伙食,浩浩荡荡在河里搭建大桥),可惜“木制桥”1980年洪水泛滥被冲倒塌。直至向上级争取资金1982年又开始建设“江村大桥”。
近代重大建设:(3)村办公大楼
村办公大楼建于2006年10月,择地址;江村村陈村贩,总投资286700元。占地面积139.4㎡,层次2层。该楼容办公、会议、休息于一体。选用郑枝发责任田作地基,2007年8月整体完工并交付使用。江村大队几经沧桑,1984年5月份换届正式成立《村民委员会》。当时是在条件极为简陋小平房(今河东老幼儿园处)内办公、开会。开比较大型会议均在附近初制厂楼上召开。紧接着初制厂进行全面翻新,整体结构除戏台前后调换外基本不变,村委会搬至初制厂开会、办公。直至2006年因房屋属危房拆除。借助乡政府对面公房办公,促成2007年村办公楼的整体搬迁。与此同时,村委会在2016年起借收集合作医疗之便,收集和整理一整套《江村村基本信息表》,内集村民身份证号、一卡通帐号、联系电话、年满60周岁以上人员登记表、参保人员信息情况、低保五保信息等,开创村委会人员网络办公和信息传递的先河。这也是一项“无形资产”创建。
近代重大建设:(4)江村礼堂及其他建筑物
① 江村初制厂(礼堂)始建于1966年8月份,它辗转返折五十余载,现时九九归一,终成正果。更名为:江村文化活动中心,占地609.8㎡(长38.36米,宽15.8米,)。现集文明实践站、乡村大型会议、村老体协活动、文艺汇演于一体;②河东原幼儿园1990年经村委会多方筹资正式破土动工,占地面积100㎡左右。总投资21000元,2018年整体搬迁至河西新园址;③六谷里老体协旧址建于1992年间,建筑面积160㎡,总投资约12000元,该活动场所是我乡首个老年活动中心,村老体协大力宣传党和政府政策和法规,积极协助村委会开展各项工作。特别是配合中心工作,参与村级建设,贯彻《老年法》。
近代重大建设:(5)文化广场、改水改厕
①江村文化广场建于2020年10月,占地面积1000㎡,拟定总投资70余万元,将原破烂不堪的河西、西坑两组晒谷场,经过不到两个月时间的奋斗,终于2020年12月份交付使用。此文化广场自建成后,受到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它不仅方便了当地群众生产和生活,还为村民提供了环境良好业余跳舞场所,彰显当地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②改水,江村村历经坎坷,从1999年7月村民大规模自发集资,引用山泉水,改善生活用水。2011年全国爱卫办召开农村改水改厕项目工作会议,村里又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按每户300元的指标,以各自来水的股份为单位领取山泉水引用工程巩固和完善资金;直至2018年江村乡自来水厂正式投入供水,彻底解决当地人民生活问题;③改厕,2015年4月当时中共中央习近平主席对“厕所革命”重要批示,2017年11月20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侧所革命”这项工作上升到国家层次。填补了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短板,提升农村卫生环境。十年来村委会响应上级有关部门的号召。在不断、完善各家各户卫生厕改造同时,且先后建起了5个公共厕所,其中有4个投入使用,并安排专职人员管理公厕卫生工作。基本完善公共场所卫生设施建设。
近代重大建设:(6)环村公路、农用机耕道等等
① 村级环村公路:河东大桥头沿河直至洪田畈杨家庄对面,总长约2.3公里,设定平均宽度3.5米,厚度18公分。预算总投资90余万元。工程总体分四期,第一期:从桥头-郑旺田门口,2013年底工程结束;第二期:从郑旺田门口-下门楼(马头墩)处,2016年底工程也相继结束;第三期:从马头墩-洪田连石头,2017年12月前道路硬化完工;第四期从洪田连石头纵穿洪田畈直至杨家庄对面,2022年6月底结束验收。②自2013年环村公路开通硬化后,相继西坑机耕道开通硬化;东坑坞板车路硬化;吴家坑机耕道开通;则上机耕道开通并硬化;柴家岭油茶基地道路开通硬化。洪田畈、西坑坞、港西畈等凉亭维修,整治;鹰爪前、小麦坞小山塘维修改造、整个江村河流段洗衣埠头维修;河东停车场、东西坑、吴家坑水渠的修建;东坑口下水马头修建;公益性公墓的建造等等。现时祝家庙跨河大桥也于2022年年底建成。桥身长50余米,总体宽3.5米,预算建筑总投资50万元。
六、古建筑追忆:(1)祠堂
追溯村祠堂,实觉令人心感痛惜,解放前曾有的七个祠堂,现确无一幸存。它们却是:①钦门祠堂,属支祠,堂名:“世德”,建于清朝。现遗址-郑仲芳房屋基,上世纪80年代被毁;②富门祠堂,建于唐末,属支祠,堂名:“啟元”,现遗址-郑尧祥房屋基,1980年5月完全拆除;③汉门祠堂,俗称西边祠堂,属支祠,堂名:“敦理”,建于宋朝,现遗址-董平产房屋基,也完全毁于1980年;④崇门祠堂,也叫六股祠堂,属支祠,堂名:“积庆”,建于唐末宋初,现遗址-原村老体协活动场所,文革期毁半,直至1999年彻底拆除;⑤统祠,属全村总祠,也是绅士们商议村中要事之处,堂名:“诚一”,内有宗座厅、戏台、观戏广场两块,以青石板铺界,前块属男性,后块属女性。男女互不过界,建于宋代,且于1970年被毁;⑥礼门和义门祠堂都属支祠,且在解放前相继被毁。现如今这些珍贵古典建筑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追忆和谈资,收集这些零碎材料也是便于不被人们遗忘,将永远成为江村的历史。
古建筑追忆:(2)银栈、历史悠久的古门楼
银栈,后更名银楼,建于清末民初,由当时财主郑彬生协办,因当时江村茶叶行业盛鼎兴旺,茶号拥有茶庄十三家,商贾琳琅经济十分繁荣,为使地方货币流通和振兴地方经济,他所创办的银楼(即现银行)也是当时农村银行第一家,由于郑彬生留学日本,银栈造型采用的是中国传统气势,内是东洋风味。其业务与上海汇通洋行往来,地处西门楼和大桥头主道口,由于年久失修,现已破烂不堪。
村南西古门楼分别座落锦江河傍,均建于唐代,南门楼位于马头墩属江村的总大门。村民婚嫁素事均经此门出入,门楼正面横额书名:“春来天地”,背刻“钟灵毓秀”字样,门前是条青石路,南通兴田,北往沿村要道,西沿河直达西门楼。西门楼也是村的西出口,“锦江锁钥”四字显目横额。经此门楼,村民们可至大桥下埠头浆衣洗沙,过江村大桥(木制)北赴安徽祁门、南去景德镇,九江等地。南门楼于1988年整修。
古建筑追忆:(3)华岩寺
江村西麓有座华岩寺,山峦重叠,时有白云飘绕山间,似同仙人临凡,华岩寺巍峨耸立在半山腰,四周古木林立,气候四季温和,寺庙造形气势雄伟,六角龙含珠,八面巧玲珑,登山至寺之径全是青石叠阶,阶腰天目菩萨庙和凉亭各一座,经三个天门进寺,寺庙依山分三层而建,寺设正殿,东西两厅,正殿大门顶端横额上书有“白云古刹”四个斗大金字,入正殿即是十八罗汉班列两旁,三尊大佛落座中央,背后莲花宝座中宿有观音菩萨,二层魁星楼,唯魁星菩萨独居,三层分左藏经,右钟鼓两楼,该层非寺内和尚不得入内,东厅供学子求知,常有百余弟子进寺就读,清末时期,在郑宗汉先生主教下,得中举人百余人,有位祁门若坑生员陈治宏,科考得中榜眼,出任轩林修编。西厅即本膳房;正墙壁表郑氏始祖童七公容像,凡属早膳者须得面容躬敬,无日止停,意在思其建寺之功,膳厨里有口青石凿成的水缸,此缸可盛五十担水,缸周四边无缝,水从缸底冒出,四季不干,足供寺中数百人用水,属华岩寺异宝之一;西厅右侧有一果园,园中桃、李、桔、梅皆有,四季香味芬芳,唯有一株奇树,不觅花而结果,果味甜蜜,欲食者赴寺宾客也,即寺异宝之二;为护寺看园,饲犬九十九只,喂食数来恰好整百只,寺中僧人说是离寺半里绵犬前去凑合,此犬异宝之三;时传寺中菩萨灵验,有求必应,香火十分兴旺,闻名皖赣南北,明代工部尚书郑三俊慕名拜山见景,题词“山极秀丽,时有彩云腾绕”赞誉。
有不少人们称“华岩山”为“华庵山”,其原前座尼姑庵,名曰水花庵,庵中有一老两少三位尼姑,右侧 有条羊肠小道通往西坳,坳内拥有水田数亩,耕种稻谷、蔬菜等作物,由于香火后来不够旺,三人生活十分清淡,自耕自种勉强度日,不久老尼病逝,小尼日渐艰维。欲有弃庵之意,恰逢安徽西凤寺副持佧僧人,法号德悦,受命领队南下化缘,途中得知江村华岩山有座尼庵,慕名拜山,见小尼日生俭朴,庵庙难维,观山势江建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逗留两个时辰,当即下山返寺,向长老师父报之原委,长老闻毕决赴华岩山亲视,主持长老何意如此注重,原西凤寺是郑氏尚未南适时助资所建,德悦言中得知郑氏于江村落户。故而意往不日在德悦和尚陪同下,长老来至江村华岩山一览,见之大悦,观景真乃是佛教圣地,速下山于村拜会故友,在相见久别重逢喜悦中,当长老道出在华岩山建寺,年逾九旬的始祖重七公断然定之,建寺银两按丁派筹,木料自伐,工匠村内自理,全村人们自告奋勇捐资出力,历经两年零一个月,造就了前文的华岩寺。
不慎于1949年4月发生火灾,由于补救不及时,华岩寺和整山林木全部惨遭火毁,寺庙仅存废墟一片,六十年后的今天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忆起华岩寺,人们至今惋惜不已,若该寺尚存,实属旅游和避暑的最佳圣地。(郑群英供稿)
古建筑追忆:(4)贞节坊
贞节坊坐落在浮北江村陈村贩(现中心幼儿园门口)处,建于清代康熙十三年(即公元1673年),牌坊用砖石分三层而筑,坊身高三丈六尺,顶层摆放率红瓷葫芦,内柱铁铸方天画戟,起聚风避雷作用。下座用青石堆砌凿有蓝底镶金斗大圣旨二字,中座上下大小两块青石横额,大额刻为是康熙帝题词“节本冰山”,下小额书有“程氏节坊”四字,下层是上园下方砖砌大门,供人们观赏进出之用,牌坊庄穆秀丽。
据老者回忆,北方江村自祖宗繁衍下来,弟兄数拾,人口众多,全村分汉、富、钦、崇、义、礼六大门股,明末唯钦门丁火不旺,五代单传三世男丁未曾见面,当时正兴养辫之时(即清朝初年),钦门股掌管郑济生,蔑工出身,育三子卒于时疫天花,年至四旬又得一子,取名郑显,其不但象貌端庄,而又天资聪明伶俐,两岁能数百数,年方十四无论乡试县考名次均居首位,全家十分宠爱,可惜是正逢科举之年却病魔缠身,未能赴考,济生具其病后体弱,不舍远离,劝郑显弃笔从商,郑显应允,即随父于景德镇领班经营竹器店,深秋正是竹器材料收集的黄金季节,郑济生赴浮盛产毛竹的金竹山购材,妥毕经兴田程家山回乡探母,过午时分、恰遇昔年同窗好友程之栋,应邀随往其家留宿作客,膳尽席散,两友闲叙,唤女程佩秀奉茶,济生具其女眉清目秀,又得知幼时深得父亲精传珠算,饱读《三字经》等书籍,为人贤淑聪慧,暗思自己五旬有八,也应为显儿娶妻,便询问佩秀年庚几何,答曰芳年十六,正值婚姻佳期。翌日早餐后返江村,家中见老母与妻商计,达成共识,聘媒亲至程家山提亲,程之栋赖于好友之面,又得内室应允,当即允婚,隆冬择吉日迎娶,程佩秀受父命十六岁嫁到郑家,翌年一胎二子,取名雄文、雄武,全家兴致万分中,不慎欢极哀至爹丈夫相继辞世,悲痛之余,祖母、婆母说她有克夫克祖之命,遭冷遇。佩秀难以忍受冷热夹击,携二子赴景德镇料理竹器生意。她贤良淑德,平日省吃俭用,从不食中餐,节约银两孝奉祖母、婆母,镇上不少财主、仕人见其贤良能干,都生爱慕之心,托媒上门劝其改嫁均遭拒之,六年后,祖母八旬大寿,佩秀母子三人回乡祝贺,因雄武生性玩劣,把他留家托付婆母看管,免在镇上招惹是非,雄文举止文静,带在身边学文识字。
单说雄武随祖母在家,当年秋月,富门祠堂因年久损坏,请木匠修理,雄武与数童路经富门,见有泡花准备拾些给祖母作炊引火,就和数童争抢,雄武一马当先妨碍工匠作业,经多次劝阻不止,引起匠工怒斥曰:汝母能干,何不建一所祠堂,泡花尽用。言后还赏了雄武一个耳光,雄武满脸泪水,回家哭诉祖母,祖母深知家资不力,忍羞于心,佩秀回家探望,雄武又向母亲告之原委,佩秀甚是气愤默下建祠决心,数年后,二儿成人和她共同挣钱积累,再加之得娘家的资助,筑建了全村既大而又美观的祠堂,时称“钦门一枝花”。
话分两头,再说雄文随母在镇日夜攻读诗书,佩秀望子成龙心切,育教一丝不苟,果不负有心人,应试得中贡生,康熙二十年受召出任浙江省绍兴府主簿,清相索额图奉旨巡视浙江,到绍兴府查看文档,索额图一看,文档不但井井有条,且字迹工整,端秀,彰显主簿能力,面露悦色,回身令知府召主簿进见,雄文接令暗吃一惊,莫非文档有差错,怀揣恐慌之心进府堂参叩,索额图见其人品端秀,打扮朴素,一见就知是位心诚老实之人,即令落坐,雄文未敢,躬身旁立待询,索额图当场测试他的文采,命题让其作文,半个时辰后雄文将文章奉上,索额图阅毕,拍案称赞,先问其祖籍何地,答曰:“江西浮梁人氏”,再询其衣着如此素简,是否奉银不足,答之常持俭是遵母训,再问其母为何如此严谨,雄文将母亲程氏十七岁守寡未曾改嫁,独立维持家业,赡老扶小,筑建祖祠一一禀告,索额图闻后暗称一个乡村家妇如此坚贞不渝实属不易,回京复命时,面圣先奏国事,后禀程佩秀坚贞守节一事。圣上闻奏,为伸张程佩秀的高风亮节,谕旨由国库支银,为程佩秀建坊,树其风范,示后人颂扬,赐名:“贞节坊”题词,康熙十元1962年因扩建公路,将牌坊拆除,虽说牌坊今已不存,但贞节坊的优美形态和程佩秀的坚贞事迹,仍深烙在江村人的心中,代代相传。(郑群英供稿)
古建筑追忆:(5)风俗浓厚的花桥亭
花桥亭位于江村北口,距村约一华里,此亭直横两亭相连,直亭骑溪而建,桥廊结构,横亭路穿,亭南公建有栋房屋,内居者不收租金,专供送嫁迎娶人员的茶水,无论是嫁娶的花轿均在此亭休息片刻,但规定嫁出的花轿停放直亭,娶进停放横亭。其目的和用途有三,其一陪送人员在此话别,叮嘱婚后注事;其二检查物件是否遗漏,可回取即补;其三文山人家的女出嫁,在花桥亭贴下联,再在南门楼口待男方对上联方愿进村入阁,以探地方文化蕰底,花桥还有条规定,出殡棺木不准经亭内而过,可惜此亭于1965年建公路拆除,每逢人们娶亲嫁女之时,仍然思念该亭。(郑群英供稿)
古建筑追忆:(6)祝家庙、基坛阁
①座落在江村西南方向的祝家庙,因庙宇而得名,杏黄色的院墙,青灰色的殿背,苍绿色的参天古木,全都沐浴在玫瑰红的朝霞之中,每逢下雨过后在朦脓夜雾笼罩下,象一副飘在浮云上面的剪影一般,显得分外沉寂肃穆。祝家庙始建唐代肃宗执政年间,一层建筑,房顶四角成飞檐模式,座北朝南。殿内金漆雕龙宝座上端坐的是水真君,背面是面容慈祥“传、鲁、玫”三公画像,相传“传、鲁、玫”属唐代光化二年(899年)郑氏三兄弟。香案、蒲团、贡具、烛台、贡香、钟鼓等样样具全。东临川流不息的锦江河;南朝横跨洪田南的“虹桥”;西接平坦的水田、旱地;北靠村马头朝向的“笔架山”。从村南马头沿羊肠小道徒步涉水十几分钟可直达此庙。据长辈们反映庙宇由于多年无人管理,以至尘封土积,蛛网纵横,塑像残缺不全,壁画因受风雪侵袭,也色彩斑驳,横糊不清了……,庙门墙还曾留有唐代诗圣杜甫豪情诗句七律《江村》。可叹还是毁于1951年。
②基坛阁原位于村正南方(高道岭脚下),地名也因阁名而定,此阁坐南朝北,依山傍水,气势磅礴。此基坛阁与江村传说“十八景”中的“高道櫵歌”和“虹桥朝庙”相呼应,着显光彩。据说该阁建于明末清初(1628年-1700年),其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经和供佛之用。该阁曾在1969年被毁。
古建筑追忆:(7)民宅
说起江村民宅,历经1300余年,现存明清民宅49幢,仿徽古建67幢。正是由于这些古建民宅,它凝聚着无声的历史思想,是全村文明的重要载体,一座有代表性的建筑往往集中了当时文化、艺术的精华。在某种意义上说古代建筑是古代一定社会历史的缩影,是古老的珍贵旅游资源。故而江村村2019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也曾誉有“一桃墅、二江村、三港口、四勒功”美称。属浮北第二集镇,人口蜜集,有汉、富、钦、崇、礼、义六个分支祠,城一堂是全村总祠,称统祠,以乾隆、嘉庆年间最盛,“有千烟一姓,三千门户八百庄”之说。可谓是市容繁荣、商贾云集。据初步回忆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还健存一些店面,具体有王水波、郑余庆、郑家杰、郑明安、曹新民、郑高寿、郑菊花、郑桂章、郑家田、郑绍东、郑枝全、郑礼贤、郑锡安、郑汉文、郑盛何、郑纪尧、郑木香、郑长生、郑潮发、吴术林、郑福多、郑九章、吴水生、郑发洪、郑效维、朱时梅、郑顺田、郑宝田、郑启祥、郑万明、郑国新、郑启尧、郑柏章、郑兴国、郑松开、王根发、加之十三家茶号,这些店面建筑足以证明江村当时市场繁荣,沿街两边拥有副食作酒坊、制烟、理发、文具、金银首饰等各类店面,人气鼎盛,确享浮北第二集镇美称。
七、人文、自然景观(1)江村十八景
江村地处黄山余脉,整个村庄依偎在清山环抱之中,又有发源于安徽祁门仙寓岭的锦江河,似一条玉带由北向南沿村锁绕,经数百年的沐浴,河中偶像多姿,再加上人为的添色全村自然景色秀丽壮观,也滋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村中就有多年流传下来的“十八景”:村东有东降山,山中栖座东角寺,四周树木林立,逐日寺中晨鸡报晓,惊醒林中百鸟和应啼鸣,故称“东山凤鸣”;村南山脉状似龙形,山脚下有口水塘,似龙张口对天咆吼,得“南塘龙啸”之称;西村河边近岸有块岩石,像牛身卧水中,头仰西望,故为“西牛望月”之景;南通兴田等地有条青石岭,名曰高道岭,此岭也是村民生产作业的要道,逐日有人经岭打櫵作燃,常闻负柴耗力呼呵,被赞为“高道樵歌”;该岭地处沿河,晨出雾气腾升,似条玉带横盖山头,又称“高岭云横”之美;建村始祖为聚村气,在北边陈村贩植樟、楮十八株,成林后形态如同十八巨人力拒北寒、风吹树动又似金殿学士楫朝天子,谓曰“十八学士”;南西两边来往的人们,经南门楼入村,进街口三个青石台阶,每阶三步,旧时文武百官均步入台阶要落轿下马,所称“三步金阶”;门前有块小场地,地沿安放五块重有两吨之余红色栏石,用之固场地防失水,也可供人们停轿歇马和观望来往、停靠的船泊,被誉为“五马配槽”;大桥码头下河有道青石叠岭十三步,服务村民生活、生产的出入,人称“十三太保”。江村十八景还有笔峰献书、判官上岭、双龙盘柱、金锁银桥、鹭鸶飞波、虹桥朝庙、手巾印石、铁罩金鸡等景,因时代变化需要和建设变迁需要而消失,若存实美哉。(郑群英供稿)
人文、自然景观(2)清色毓秀的锦江河
源溢安徽祁门的锦江,北经祁门若坑、新安、闪里三个乡镇,进入江西浮梁江村乡柏川组、诰锋村、灌入江村辖地,长达4.5公里,河面宽50米左右,绕弯六个,似条玉带锁住江村整个园庄,故称锦江锁钥,河里润养着铁罩金鸡,西牛望月、鸬鹚飞波、虹桥朝庙、手巾印石五个美景,两岸树木绿葱,河水清澈觅底,若乘小舟闲游,胜似蓬莱仙阁,水符内所产资源丰富,哺育着鲫、鲤、鲢、龟、甲鱼等珍贵水族种类,锦江河从旧时起至解放后的六十年初叶,江村人们所产需的物品,都是从她身上输入运出,为繁荣地方经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郑群英供稿)
八、传说故事(1)江村的由来
唐代肃宗执政年间,发生安史之乱,判军占据黄河南北两岸地区,人称“少陵野老”的杜甫投奔肃宗途经河北保定时正遇平叛之役,混战中见郑字旗下一员勇将,抢挑叛军,见之神恍忘视战场,不辛叛军俘虏,押于长安磨尽苦难,于代宗广德之春,受长安半年之苦脱难的诗圣,出牢眼见京诚昔日繁华,而如今满目荒凉,到处生灵涂炭,悲愤辛酸,不禁忆起往河北时郑字旗下那员勇将,顽强现幕、历历在目,他不计生活艰苦、缺衣少食,誓访此人,据友处悉之勇将属江西饶州府锦江人氏,仲春启程,千迢寻他,逢盛夏至锦江,闻将已故,痛欲万分,百感中周游村庄,视外江水绕锁村落,见内屋布局为棋,街中商贾琳琅,庭室严父训子,社会邻舍和睦,夫唱妻和,展出口江中横岩供静钓,望四周环山起伏,青山绿水,秀色近似蓬莱,美景激起诗兴,挥毫书写七律《江村》,诗容曰:“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处复何求。”提即将诗补壁于锦江水口祝家庙,文献载记《千家诗》中留后传读,后人得知提诗者是当代诗圣,以其诗名故将锦江更为江村,即名至今。(郑群英供稿)
传说故事(2)一夜郑
“江村一夜郑、城门一朝吴”是浮北广传数代俗语,并且刻甚深,其实不然,更无史载,江村一夜郑纯属明代江铭正任职遭害,受诛族剿杀后才溢流广开。据长者忆说唐初中叶,江、郑两姓同年相继迁入锦江,江氏从鹜源花园移至,取东山寺灵气,沿东降山建园庄;郑氏从安徽南下锦江扎落,时以源于叶家坞小溪为界,溪东由江氏所管;溪西为郑氏辖区,江氏喜文,郑氏善武,但两姓和睦共处,亲如同宗,交往颇深,传之数年后,东降山不慎失火,寺庙被焚,灵气尽消,所至明代江氏繁衍数年只有拾几户籍,而溪西郑氏却有百户有余,人丁兴旺,时为方园百里颇有名望的村庄。
明嘉靖年间,江氏家族素来依史觅,入仕为先,其恒之祖训,从教甚严,弟子江铭正自幼勤奋好学,精于文墨,他不负家人培育之功,科考得中进士,由于仕途奋进,深得圣上赏识,递升史部尚书,官居三品,其人刚正不阿,愤恨当时奸佞所为、为国选才任人唯贤,多次得罪奸相严嵩,遭其迫害,将江铭正在京极刑,为除后患,并遣大理寺行刑官为钦差,从水路行舟赴现浮梁江村(唐太宗年初易锦江更为江村)诛其宗族,船至今浮梁洛溪已是日落夜色,由于行刑官兵火急兼程深倦不已,为消疲劳在乐溪宿店,当晚膳正值酒兴之际,店主询之,“汝等何事如此紧急”当差官道出,店主大吃一惊,暗自叫苦,为何店主产于急态,因由是洛溪郑氏是江村分支迁至,在原籍又与江氏同如手足,即出此状。店主深埋隐情,一边令伙计加酒添茶,款待差官,力稳格局免出破绽,一边暗找绅士急商,定决星夜速到江村传信,信至闻悉,江氏悲色哮天,全村失措不及,速集绅士计议,苦思良策,当头绪麻仁之际,有位郑氏绅士急生偷天换日之计,其曰:“钦差只剿江氏,不杀郑家,为救无辜江氏子民,除江铭正嫡系之户外,何不将其他江氏的门上,悬挂我们郑字灯笼,免遭涂炭,能行否?”言出一致赞同,急集全村赶制灯笼悬挂门首。
翌日,待钦差一行赴至,见全村门首高悬郑字灯笼,认为不是江氏人家,即唯把江铭正嫡系一户就地处决,其他江氏老少全部脱难,尔后数月,江氏暗暗投兴田陆续迁回原地,户籍无存,全村倾归郑氏统辖,经数代的繁衍,江村成为浮梁北山闻名的千烟一姓,位居浮北第二的大村镇,所以江村一夜郑则是因故的由来,他人后将故事颠倒,谓江村不姓郑本性江,其实不然,也均是不明真相的人们把传言卷入了是非的旋涡之中,至今依然仍在盘旋。(郑群英供稿)
传说故事(3)落马潭
传说元唐代年间,盘居锦江(今浮梁江村)郑氏始祖童七公育有传、鲁、玫三子,幼子玫公身材魁武,精通兵法和武艺,官拜千总,镇守河北保定,后任左仆射,其祠坐骑一匹,浑身里毛乌亮,没有半根杂毛,故取名黑棕乌驹,此马善识人性,忆力惊人,数年独身传递信件从未差失。唐肃宗末叶,发生安史之乱,叛军扰民,玫公应召出征,马驾公拒叛。河间之战,玫公不慎被叛军首领之子朝义斩去头颅,黑棕马驹当即身负主公无头之躯,星夜速回锦江报丧,艰辛数日赴至府前,高嘶三声,玫公夫人闻声欲是玫公凯旋而归,开门速至,不料玫公为国殉难捐躯,悲痛万分,黑棕马驹也难过的蹄踢台阶,音震刺耳,夫人是状斥马,谓之:“公在汝在,公逝汝何,甚颜归之。”黑棕马驹羞愧难忍,当即直奔吴坑水汇出口处,立崖顶端,思主痛词之恩,思职未为,思斥恨叛,百感之中,对天愤吼数声,跃身溺水,以义询躯,玫公夫人闻之,顿感此马情深义重,悔恨不及。倾领全村子民前往拜祭,即命此处为“落马潭”,示后敬仰。唐代宗即位,思玫公拒叛有功,谕旨追封为辅冀公,准其子族世袭,为遵祖训,锦江后人用青石从村口铺平通往落马潭之道,让人们永铭黑棕马驹的忠义之情,其景至今犹在。(郑群英供稿)
传说故事(4)才女程佩秀
源于安徽祁门仙寓岭溢出的锦江河,自北向南从柏川,诰峰、江村、中州等地穿流而过,经宁新港口进入龙潭汇于昌江至景德镇,它的走向给沿河村庄斩分为东西或南北两程,阻碍两岸过往的不便,旧时跨河大桥由于耗资甚多,无力建造,只有用木材在枯水期架搭便桥,供人们来往,洪汛季节只好摆渡输送人们来往,为丰厚人们方便之保障,因此,沿河各村均设桥路渡会,专负搭桥、铺修道路、摆渡等有关桥路渡方面的费用,江村由于坂图大管辖三大渡口(即金家滩口、来龙山渡口、宁新港口)尤为重要是宁新港口,它是确保南通峙滩、景德镇等地的主要渡口,该渡口离村较远,不但管理难,而其任重要,求渡过者多,所摆渡力资甚高,因此,求力资的水手也就颇广。
相传清初,有户破落人家,祖居安徽太湖,为寻生计,来至江村,乞求当地绅士给条谋生之路,见其一家生像忠厚,又来自水产之地,让他到宁新港口摆渡维生,据说他家两代均在该港口撑渡为生。也从未发生任何事故,传至他的孙子曾读过几天私墊,喜听赋诗词句,由于就读路途较远,再加之家资不足,中途辍学,成年后仍操父业不提。
再说,江村钦门郑显之妻程佩秀,今兴田程家人,生得眉清目秀,聪慧伶俐,自幼随父学文识字,精通珠算,十六岁受父命嫁到江村,翌年一胎二子,同年公爹和丈夫相继去世,为维家度日,求祖业携二子赴景德镇打理竹器店,因在家门搭船未遂,只有徒步峙滩乘船去镇,寅昴时分,来到宁新港口,见有两个身穿官服的男人也在等渡,
近前一看,闻其自荐是文武新科状元,文状元是去饶州巡访,武状元即回乡省亲,又见六人随河滩来临,程佩秀就知后者是两位状元的随从,不到半个时辰,渡船划至北岸,孙子艄公镇篙观望,今日甚是热闹,喜听诗词歌赋之兴,由衷升起,高声称道:“今天过渡不收钱,除童叟随从在外,其余赋诗一首方过”,程佩秀听罢暗暗叫苦,我急于峙滩搭船,碰这横理艄公误我时间,便道:“我宁愿出双倍钱,速送我三人过河可好,”两位状元也帮腔艄公说:“不赋诗不准上渡”,因为两位状元见是艄公,给他首四言八句作搪塞,见程佩秀是个女流,也含有嘲讽之意,于是文状元便曰:笔头尖尖,笔杆园园,接连写三篇,中个文状元。武状元附答:箭头尖尖,箭杆园园接连射三箭,才中武状元。二位状元说完,艄公招呼上船,偏不让程佩秀母子登船,佩秀执意上船,艄公挡拒断然不让,两位状元在旁激艄公说话不算数,心中焦急的程佩秀有些恼怒,突生一计,借状元诗意奚落他三人,说:“我要赋出一首,你们三人不能恼火可否”,状元和艄公齐声答允:“决不恼怒”。程佩秀信口开出曰:
奶头尖尖,奶盘园园,一胎生三个,文武二状元,一个不争气,河里撑渡船。
声落状元和艄公羞愧无颜,三人同时携扶佩秀母子上船,全船人员鸦雀无声,默默渡至南岸,各自分道奔赴自路,两位状元怀有钦佩之心不时回头探看程佩秀,宁新港口的艄公从今以后再不敢要人赋诗作词,摆渡收钱为安,该段故事自清代至今仍然染及江南大地所人们依旧传流。(郑群英供稿)
传说故事(5)源泰祥茶号的起落
源泰祥,属江村村13家茶号之一,筹划办于清光绪末年,开业宣统元年(1909年),开创人是江村文豪郑家杰的父亲郑轩林,郑轩林曾为德和祥老板郑礼和贴身跟帮,当年德和祥在陈果夫暗协下,该渠道宽扩,生意在上海十分红火,郑轩林回乡后得到德和祥老板郑礼和协助,自己在江村开办一所茶庄,取名“源泰祥”,是江村第五家茶号。郑家杰,字时伶,他当时是江村文界名人,任教期间育出优生不计其数,父亲郑轩林逝世后掌管了源泰祥,幸运的是本村同学日本留洋生郑彬生接洽上海汇丰银行业务,创办了浮梁北乡农村第一家银楼(银行),为江村茶业行业的金融结算,奠定了资金流通方便和安全保障的坚实基础,因此该号由于生产技术上精益求精,在地理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方便条件,在筹措资源上,广开源路和收购价格合理,益农至上,所而当时的生意十分兴隆。后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和1946年解放战争两次影响,造成茶叶市场停滞,经济受挫,被迫于1948年春茶结束后歇业。(郑群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