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特殊诱惑,
叫美食的诱惑。
有一种特殊的味道,
叫幼儿园的味道。
“ 班本课程”是园本课程的一部分,课程内容来源于本班的实际情况,来源于本班级幼儿的兴趣点,是本班幼儿实际发展状况。基于教师对班级幼儿的了解,它的进程始终围绕“兴趣、问题”展开,反映的是教师、幼儿之间真实的学习、生活的探索与模仿过程。
从幼儿的聊天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于面条的喜爱,《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我们教师要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者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
因而结合两种兴趣点,我们考虑面粉是一种可塑性高,探索性较强的物品,结合幼儿喜欢操作、喜欢探索的特点,设计了以面粉为主题的班本课程--《一面之缘》。
为了更好的开展我们的班本课程,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和爸爸妈妈一起走进家庭、走进超市、面店等地方开启了寻面之旅,发现生活中的面粉制品。
通过寻找和了解,教师在活动中展示幼儿的寻找照片,请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小朋友们找到的东西很丰富,有自己爱吃的面包,饼干、方便面,还有一些食材:面条、馒头、生日蛋糕等。
教师播放了小麦的生长过程视频,请小朋友认真观看后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面粉是从哪里来的吗?
雷梦瑶小朋友说:“从袋子里面倒出来的。”
王盈萱小朋友说:“超市里买的。”
廉靖阳小朋友说:“鸡蛋变得。”孩子们奇思妙想的回答。
通过观察面粉由来的视频和图片,孩子知道了面粉的原料是小麦,磨成面粉后可以制作很多食物。
面粉被制作成了哪些好吃的?
周末家长带孩子进行了实地参观,通过走访超市,面点坊、菜场等,了解面粉大变身,有的孩子看到了做包子、馒头,有的看到了面点师傅在忙碌,孩子们知道面粉的作用真不少……
周内老师组织小朋友们对自己的走访进行了分享。
随着持续探索,孩子们发现太黏是因为水放多了,可以再加点面粉,盆里还有干面粉,是因为水放少了,再加入一些水,水和面粉哪种材料放多或者放少都会影响面团的质量,慢慢加水,和的面团才会刚刚好。
小朋友经过多次的尝试以后,成功掌握了和面的方法,揉出了圆圆的面团!
小朋友在多次尝试之后,终于掌握了成功和面的方法。为了让幼儿了解面条是如何制作的,我们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制作面条》主题活动,孩子们通过看、做、尝充分感受到了面条的魅力,制作出了长长的面条🍜。
在区域中,我们投放了面粉、水,让孩子们可以继续感受面粉的神奇,看得出来孩子们对面粉的探索意犹未尽……
雷梓悦:我做的面条粗粗的,像宽宽的马路。
雷博凯:我的细细的,像毛线。
刘思彤:看我的看我的,我的弯弯扭扭的,像小蛇。
在对话中,我们听到了孩子们对不同形状,不同粗细的面条有着各种想象,抓住这个契机,我们利用午睡前时间开展了语言活动《长长的面条》。
孩子们在用手指和各种玩具在面粉上涂涂画画,画出了各种生动有趣的小人,小动物。通过直接感知,知道了面粉的颜色是白色的,就像雪和白白的沙子一样,摸上去冰凉又光滑,又细又软,轻轻一吹就会飞在空气中,闻起来有股清香的味道。
本次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比较新奇,所以幼儿参与度很高,面粉沙画丰富了幼儿的触觉感官、视觉感官等,让幼儿了解面粉制作影子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索欲。
家庭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所以设计了一次亲子活动,请小朋友变身家庭小厨师,和家人制作美味的面食。
利用幼儿园的资源和设施,在烘焙室进行了一次手工制作,小朋友们化身为小小厨师,制作好吃的甜甜圈。
接着,小朋友们又和老师一起做了包子、饺子,每个小朋友都在认真的学习,认真的制作自己的美食,在这次活动中,小朋友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是亲身体验,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我国独有的优秀民间艺术,不仅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却遇到了许多问题与困难。原来,用面团做出的作品与彩泥做出的作品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且用面团去塑造形象也有很大的难度。于是老师们和孩子一起,针对发现的问题去上网搜集面塑制作的方法与技巧。
在持续的探索中,孩子们逐渐掌握了搓、揉、捏的技巧,可以用自制的面泥捏成喜欢的小人和小物件。
面粉之旅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是孩子们对于探索的热情依然未减,于是我们进行了一场面食大聚会,小朋友们带来了丰富的面制品,有方便面、面包、蛋糕、馍片等,在幼儿园进行分享。
本次“面粉之旅”,从幼儿兴趣出发,搭建学习支架,让孩子们通过亲身调查与实际体验逐渐走近熟悉又陌生的“面粉”探究它从“小麦”到“面粉”到“面食”的“旅行”轨迹,了解它们的特性、生产和面食的基本制作方法,发挥其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创造力,变身“小小面点师”,制作了属于自己的小面点,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他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同时,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鼓励幼儿主动去探寻身边的秘密。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和孩子一起以可探可玩的有趣形式发现生活中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