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河南省洛阳市举办。经各地推荐、网友点赞评议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共有150人(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身边好人光荣上榜。陕西省共有4人光荣上榜。
助人为乐
常向阳,女,1971年8月生,陕西西安慈善心羽家园创始人。常向阳投身公益事业30余年,自筹资金建立西安慈善心羽家园,为患有疾病的困难儿童免费提供了一个家。常向阳曾获陕西好人、“三秦善星”、陕西省最美志愿者、陕西省脱贫攻坚奉献奖等荣誉。
搭建爱心家园 为家庭困难患儿带去希望
2017年,在一次公益活动结束后,常向阳在儿童医院楼道里看到一位大娘打着地铺睡觉,身旁的碗里还放着两个馒头。她上前询问情况,大娘说:“孩子病了,家里本来就不富裕,借来的钱也都用完了,所以能省就省点。”也正是这次偶然的对话,让常向阳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要为这些在西安治病的困难患儿家庭提供一个家,一个分文不收的家。
常向阳忽略的是,西安市儿童医院位于西安市重要商圈附近,寸土寸金,要想提供一个能够同时容纳多个患儿家庭的住处,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经过两个多月的寻找,常向阳个人出资租下了位于西安市莲湖区西门里安定广场一套200平米的房子,与儿童医院仅隔一条马路,为在西安治疗的大病困难患儿建起了一个治疗期间免费吃住的家。
走进这个“家”,整洁明亮的大房子里,设置了读书角、休息区、衣物间、开放式大厨房。冬有暖气,夏有空调,24小时有热水,米面油、肉蛋奶等食品也是免费提供。多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患儿家庭先后入住心羽家园,这些孩子大多患胆道闭锁、脑瘫、肿瘤等难以治愈的慢性疾病,年龄最小的只有1个多月,最大的也不过14岁。在心羽家园,重病患儿的家长留在“家”里照顾孩子时,会给“家”里的所有人做饭。有条件打零工的家长,也会在下班后主动承担其他家务。孩子之间像兄弟姐妹,家长们也在彼此温暖、相互鼓励之下,有了更多面对困境的勇气。心羽家园里温暖的不只是一餐一饭,亦是困境中的爱心与守候、勉励与互助。一套普通的出租屋,承载了无数个家庭的希望。
6年来,这个“家”帮扶了1200余名孩子康复返乡,间接受益者达数万人之多。心羽志愿服务队也从刚开始的10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1000多人。其中针对患儿家庭开设的“小白课堂”、医患交流会、家长“板凳会”等传播知识、疏导心理的活动帮助了很多人。常向阳和志愿者的暖心服务如同一盏黑夜中的“小橘灯”,点亮了大家心中的希望。入住的家长和孩子都管这里叫“家”,孩子们都喊常向阳“常妈妈”。
多方筹集善款 救助患儿重获新生
来自商洛市商州区麻街镇的小雨(化名)妈妈说,她的女儿今年8岁了,孩子出生的时候因缺氧导致脑瘫,小时候在医院做康复治疗,但这病不好治,治疗费用又特别高,对于她们这种困难家庭来说负担太重了。再加上小雨爷爷患病,奶奶眼睛不好,家中只有丈夫一人打工根本无法维持,没办法只能停了小雨的康复,还欠了不少账。2022年,心羽家园的一个志愿者团队下乡帮扶,村干部给他们说了小雨家的情况。后来,小雨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住进了心羽家园,常向阳不但为她们提供生活帮助,还帮她找医生、筹集治疗费用。经过1年多的康复训练,小雨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已经能自己走路了。
家住富平的王晓娟是心羽家园的“常客”了,2岁的儿子小航(化名)身上穿的就是志愿者们捐来的衣服。“4个半月时,儿子黄疸严重,连流的眼泪都是黄的,全身浮肿,不吃不喝。”王晓娟说,由于缺乏医疗常识,家人差点放弃救治。心羽家园的常向阳大姐得知这一情况后,专程赶到他们村里了解情况,并帮忙联系了天津的一家医院。高昂的医疗费用让本来看到希望的一家人又一次陷入了危机当中,常向阳一方面继续给他们打气,另一方面积极奔走筹集医疗费用,最终在两个爱心基金的共同帮助下,小航成功进行了肝移植手术。
常向阳和志愿者们凭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公益的热心,用坚毅的臂膀承担起了无数个困难家庭的希望,也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其实我就是看不得人间疾苦。趁自己还有能力时,多帮助几个孩子,多圆满几个家庭,特别知足!”常向阳说。公益也许就是这样,无论在何时何地,总以一股看似微弱却永不熄灭的光亮温暖着世界。
周旭阳,男,1991年10月生,陕西某公司员工,陕西省铜川市暖阳志愿服务队队长。他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热心公益事业,聚焦农村老人和特殊儿童“一老一小”群体,先后成立了铜川市暖阳志愿服务队、铜川市新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组织,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多年来,周旭阳个人服务时长累计4602小时,他所成立的铜川市暖阳志愿服务队服务时长累计47781小时。周旭阳曾获“陕西好人”、陕西省最美志愿者、陕西好青年等荣誉。
聚焦“一老一小” 彰显青年担当
“谢谢你周队长,终于圆了我拍照留念的心愿。”一位残疾老人拍完照后,老人眼含泪花地拉着周旭阳的手说。2022年铜川市暖阳志愿服务队开展“情系夕阳 留下美好时光”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志愿服务活动,走遍了铜川各个区县的偏远山区,为700余名75岁以上老人赠送公益拍摄照片附赠相框,定格最美“夕阳红”,活动的发起者正是“90后”小伙周旭阳。
在铜川新区锦园小区,周旭阳为行动不便的100余名老人送上爱心联络卡,上面有他的联系方式,方便老人有需要时可以随叫随到。2020年9月26日,一位老人深夜突发心脏病,儿女不在身边,老伴拨通了周旭阳的电话,周旭阳立即起身赶往老人家中送老人就医,挽救了老人生命。
周旭阳带领队员连续4年在采暖季为锦园小区维修暖气管道清洗过滤网,开展微心愿志愿活动,坚持每月带领队员开展敬老活动,为老人送去轮椅、电子血压计、电饭锅、电磁炉等家电,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定期为特殊儿童过生日、送祝福、送节日礼物。在一次微心愿活动调查中,周旭阳得知印台区一名脑瘫儿童需要特殊功能轮椅,周旭阳特地为他购买了价值1500元的轮椅,让特殊儿童感受社会的关爱与呵护。
2021年,周旭阳成立了铜川市暖阳小小志愿者服务队,他带领139名小志愿者,开展光盘行动、文明出行、捡拾垃圾、文明城市和健康生活宣传等志愿活动,用实际行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明的种子。
乐于无私奉献 绽放生命光彩
10年来,周旭阳先后无偿献血5000ml,捐献33个治疗量的血小板,献血总量11200ml。他还登记成为眼角膜捐献志愿者,铜川市造血干细胞捐献血样采集第一人。每次血站的工作人员联系他,说有病人急需血小板时,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捐献,他深知血液对于急救的重要性,能用自己的血液挽救他人,带去生的希望,这在周旭阳看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2022年10月,有居民向周旭阳求助说自己父亲因手术急需B型血,他立即号召志愿者献血1200ml,挽救了该求助者父亲的生命。2021年,铜川市承办十四运会男子22岁以下组篮球及残运会盲人跳绳。赛事期间,周旭阳连续1个多月在志愿服务站点服务,由于观赛者较多,他每天都非常忙碌,但他总是面带笑容、热情耐心地为每位观众服务,受到了观赛群众的一致好评。
周旭阳用充沛的精力和满腔的热情始终冲锋在第一线,吸引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他的志愿队伍。在奉献爱心的同时,他也收获了帮助他人的满足和幸福,“哪里需要,我就在哪,我将在公益路上继续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周旭阳说。
敬业奉献
李凌志,男,1971年2月生,中共党员,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引汉济渭工程总设计师。工作30年来,李凌志始终扎根勘察设计一线,作为主要设计者,先后参加了西康铁路、西安南京铁路、西安成都等数十项铁路干线建设,主持完成了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和引汉济渭、引乾济石、李家河水库等多项水利工程勘察设计工作。李凌志曾获陕西省道德模范、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扎根秦岭 誓引碧水润长安
1993年从西南交通大学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毕业,李凌志入职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一头扎进了隧道勘察设计一线。从西康铁路一线、包茂高速公路,再到引乾济石、引汉济渭项目,李凌志完成了从铁路隧道向公路隧道再到饮水工程的两次跨界,从一名普通的隧道工程师逐步成长为铁路、公路隧道和水利工程输水隧洞领域的综合型、专家型人才。
1999年,28岁的李凌志被任命为包茂高速公路秦岭终南山特长隧道专业技术负责人。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单洞长18.02公里,双洞共长36.04公里,建设规模居世界第一,堪称中国公路隧道之最。作为项目负责人,李凌志的足迹几乎遍布了秦岭沿线的每一个沟沟坎坎。他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西康铁路秦岭终南山隧道的研究成果,创新性地提出了“长隧短打”的设计理念,成功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保障了隧道的安全运营。秦岭终南山高速公路隧道的建成通车使我国公路隧道单个里程之最由之前的4公里突破至18公里,是我国特长公路隧道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该工程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如今,秦岭终南山高速公路隧道几乎成为西安人公路出行东南方向的首选,其中3条150米长的蓝天白云灯光带也是首次运用在国内高速公路隧道中。“特殊灯带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缓解驾驶疲劳,降低事故率。当时我们考察了欧洲多个项目,每一处细节反复论证,事实证明效果很好。”李凌志说。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切实解决西安缺水问题,以引乾济石、引湑济黑工程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重点水利工程相继上马。由于在包茂高速公路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设计中的出色表现,2003年,李凌志被任命为引乾济石调水工程秦岭18公里特长输水隧洞的项目总设计师。自此,李凌志便与水利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人生中最美好的20年时光都奉献给了陕西的水利事业,为再现“八水绕长安”的美丽胜景奉献着智慧和力量。
勇攀高峰 技术创新攻难关
接到引乾济石任务后,为了使项目能够搭乘高速公路隧道的施工便车,李凌志根据西康铁路和公路隧道的设计成果,仔细研究类似隧洞的设计经验,精心编制了引乾济石调水工程秦岭特长输水隧洞初步设计说明书,在短短半个月时间就精心完成了42页隧洞设计图纸。通过和专家学者近20次的科学沟通论证,调水设计方案四易其稿,最终顺利付诸实施。
2005年,34岁的李凌志再次被委以重任,担任陕西省最大的水利工程——引汉济渭秦岭特长隧洞的总设计师。秦岭特长输水隧洞全长82公里,是整个调水工程的关键性控制工程,它将实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底部横穿世界十大山脉之一的秦岭,隧洞深埋超长属世界第一,面临诸多难题。“虽说都是隧道,但是铁路隧道、公路隧道、输水隧洞对于运营、通风、防灾、监控等要求完全不一样。”面对如此复杂且工程量浩大的世界级工程,李凌志带领由3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16名高级工程师组成的专家组,以及多名研究生、博士生共同参与的精英团队,走遍了隧洞沿线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通过科学合理选线,为国家节约投资数亿元。
“创新永远在路上。”针对引汉济渭工程特点,李凌志主持开展了5大类12项关键技术研究;有效解决了4000余次岩爆、600余次突涌水、888米底板隆起等难题;建立了完整的超长隧洞施工通风成套技术体系,同时创造了TBM(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施工通风距离16.5公里、钻爆法7.2公里等多项世界纪录,为隧道顺利贯通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障。
心系故乡 绿水青山写传奇
自从事隧道专业以来,李凌志始终坚守在秦岭山区工程勘察设计一线,他说:“秦岭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的百姓像水一样纯净。修建一个项目,是为了造福一方人民,宁可项目付出一些代价,也不能让生态付出代价。”
在引汉济渭选线时,有一次穿越山上无人区,李凌志遇到了野生大熊猫,这让他很为震撼。一路从南向北,工程要经过洋县、佛坪、宁陕,秦岭四宝就分布在其中。怎样选择一条线路最短、投资最省、地质条件最好、对自然生态影响最小的方案?设计团队当年在约6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全面踏勘,研究线路总长达850公里,线路最大程度绕避了珍稀野生动物活动核心区。在秦岭岭北进场道路设计时,李凌志大胆地提出对王家河局部河道及道路进行“截弯取直”,这一举措不仅为工程节省费用近8000万元,还实现复耕土地约300余亩,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在临时工程设计中,他还积极协调解决了秦岭北麓麻房子村的出行和用电,彻底改善了困扰该村村民多年的基本生活问题。
如今,为了把汉江清水引入关中,再现“八水绕长安”的昔日胜景,他依然不知疲倦地奔波在秦岭深处,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光荣与梦想。
张延刚,男,1969年9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宜川县云岩镇副镇长、辛户村支部书记。张延刚30余年如一日带领村民发展苹果产业,让辛户村群众告别了穷日子,人均年收入突破5万元,走出了一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张延刚曾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陕西省道德模范等荣誉。
以践诺求改变 开辟产业新天地
辛户村位于宜川县南部塬区。30年前,这里家家户户用的是煤油灯,世世代代住的是土窑洞,吃水要到沟里驴驮人挑,贫困人口一度占到了80%。1990年,村民选举张延刚成了村主任,张延刚当时还在外面揽活干工程,每年能挣不少钱。张延刚想着家乡父老困难的生活状况,毅然放弃了在外挣钱的机会,回到村里。上任后,张延刚在第一次群众大会上,就向村民承诺: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一定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改写村庄落后面貌。
要想富,得种树。1992年,张延刚萌生发展产业的念头,决心带领村民种果树。“种粮食一年到头都不赚钱,种苹果咋能挣钱?”“苹果又不能当饭吃。”“这么多人都种苹果,种下的苹果给谁卖?”当时,村民们都觉得不种粮食改种苹果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张延刚明白,要想说服大家,还是得带头示范。于是,他承包了村里50亩机动地种果树,连同自家责任田一次性栽了60亩苹果,并带领群众人工平地400亩,全部栽上了苹果树。1996年,当精心呵护了7年的果树挂果销售时,每亩苹果纯收入达到了2200元,比种粮的效益整整高了10倍。张延刚立即为全村定了一个目标,每年至少新建果园300亩,家家户户有果园,让苹果真正成为群众的“摇钱树”。初尝甜头的群众,栽植苹果热情高涨,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父母残疾、劳力欠缺的农户却动不起来,于是张延刚自掏腰包购买苗木,并动员全村村民,帮助34户困难群众建成果园960亩。如今,他们其中部分困难户人均果业收入达到5万元,成为全村的“富裕”户。2022年,全村苹果面积达到4700亩,人均果业收入突破3万元,辛户村被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认证为“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并获得“延安市苹果第一村”美誉。
以践诺促升级 创出增收新路子
经过多年发展,如今辛户村已凭借苹果产业成为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但张延刚并不满足。他说:“不仅要考虑辛户村的当下,还要考虑辛户村的未来。”近年来,苹果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张延刚组织村民成立了云辛果业专业合作社,建起了气调库、选果线、电商服务站点,形成了“企业(公司)+合作社+基地+果农”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当选云岩镇副镇长之后,张延刚总结辛户村的产业发展经验,对云岩镇的产业发展作出积极探索。张延刚牵头联合13个村组成立云岩镇村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建成高标准智能选果线一条和年产量20万箱的集体果袋厂,通过抓好选果线“两免三帮一壮大”,带动5个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村入股分红。
从2020年开始,云岩镇以政府名义相继招聘了5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分配到村集体企业。“村里的发展离不开年轻人。为了更好地发挥青年人的作用,我们积极培养这批年轻人入党,参与村上日常工作。对于表现优异的人,我们还推荐其竞选村党支部书记,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上发展产业人才匮乏的问题。”
辛户村村民陈建军一路见证了村上的苹果产业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陈建军就积极参与苹果产业发展。如今,陈建军不仅打理自家的果园,还在果袋厂工作。“我们村选对了带头人,所以大家也能跟着走对路子,过上好日子。”陈建军说。如今的辛户村,村民住进了“小别墅”,很多人在县城购买了楼房,家家户户拥有了小轿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张延刚说,“我始终都记得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当村支书。不管在哪里工作,都要为群众多谋事、谋好事,要让大家的产业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乡村振兴路上,张延刚带领着村民们步履不停,不断书写精彩答卷……
学校号召全体教师向四位道德楷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