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儿童 跃成长

🌂 Miss小鹿 👄
阅读 77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高质量的幼儿教育?

  通过提供更加自然、灵活、合适的幼儿游戏需求相匹配的环境与资源,更加精准地观察识别儿童的需要,敏锐地捕捉幼儿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提供与幼儿发展差异相匹配的有效支持,积累引发、持续支持幼儿投入游戏,激发幼儿高兴趣、满足幼儿高需求,并获得全面发展的举措和方略。

     本学期我班支持幼儿深度学习以推动幼儿高质量发展,以下是我班的过程与实效:

如何推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就要关注幼儿的一日生活。在生活活动、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中,都可以推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支架幼儿生活中偶发性探索

  周一的早晨,阳光明媚,晨间活动的时候,孩子们在操场上嬉戏。几个小朋友站在老师旁边,突然指着地上的影子说“老师,你看我们的影子!” “嘿!踩你!”“我踩到你的影子了!” 不知从谁开始,一场“踩影子”的游戏如火如荼的展开了......没一会儿,孩子们便已是满头大汗,“我踩到了两个影子。” “我跑的很快,谁都踩不到我的影子!”

  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变成了一群孩子的好奇心。而我们教师则要不断让孩子的好奇心发酵,支持孩子的创造活动。

  为了更加了解影子,我们制作了《有趣的影子》调查表。小朋友们在生活中积极探索,并画出了自己探索出的答案。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我们追随儿童的问题,在科学区投放了“影子”主题的相关材料,添置了大小不同的手电筒作为自然光的补充“光源”。在丰富的材料准备下,孩子们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感知影子的产生需要光、物体;通过实验惊奇地发现“影子不仅只是黑色的”。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游戏探究中获得关于影子的经验。

  项目活动结束,我们会发现孩子点状的知识变成了线状的知识,线状的知识又变成了面状的知识,最后慢慢变成网络状。

  幼儿在活动中进行深度学习的行为表现是:主动性、持久的好奇心、学习投入程度、策略的关联、学习中的反思状态、学习结果的迁移能力。

拓展幼儿游戏中的学习契机

1、倾听——了解儿童的心声。

      瑞吉欧教育体系创始人马拉古奇提出“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他认为儿童会以他们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在中二班的阅读区创设中,分别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倾听”过程:

01:33

  从三次讨论中,可以看出幼儿对于阅读区的环境布置、材料的提供以及开展哪些活动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于是教师在倾听幼儿的想法、解读幼儿的表达后,和幼儿合作打造“儿童特色”的阅读区环境,逐步凸显儿童味道”。

2、邀请——参与区角的改造 。

      陈鹤琴先生曾提出,用儿童的双手和思想布置的环境,会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环境中的事物,也会使他们 更加爱护环境。于是, 我们积极邀请幼儿参与阅读区的改造,鼓励幼儿参与制作,将大家期望的阅读区环境尽可能地呈现出来。

第一步:改造阅读环境,做好知识准备。大家共同讨论,一起决定图书区空间、位置、大小、环境创设。鼓励小朋友提出图书区的布置内容,为小朋友提供各种材料,支持小朋友自主布置图书区环境。大家一起移动书架,让图书区的空间变得更大。有的小朋友把小坐垫拖到图书区,有的小朋友请老师在图书区手上挂上小花贴纸。第二步:增加功能区,丰富阅读区活动。师生共同添置了读写桌椅,幼儿从美工区找来一些操作工具和书写材料,如:订书机、剪刀、彩笔、绘画纸等,通过画、贴、新等各种方式,创编故事或制作小书,制作完成后将其投放到在展示区。在班级“集东集西”资源库搜寻表演类材料,逐步形成阅读区、制作区、展示区、表演区等多个功能区。

3、交流——拓展幼儿的经验 。

      教师要观察与理解儿童、回应与支持儿童。通过师幼、同伴的互动交流,不断拓展幼儿的经验。

      首先,教师利用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带领幼儿共读,讲述阅读区近阶段重点阅读的书籍内容,指导幼儿关注不同类型阅读材料的核心价值,如:故事类主要是理解和模仿人物的对话和动作,认知与表现情节结构;儿歌类主要是感知韵律节奏、体验语言趣味性等。

00:15

其次,班级搭建“微故事平台”,利用餐前、离园前等环节,邀请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带来的书籍名称、内容及推荐的理由,教师录制活动视频发到班级群里,并制作成二维码,方便大家扫码随时观看。家长们也可以录制视频展示幼儿在家的阅读情况,在家庭之间共享有趣的绘本故事。通过线上与线下的表达与分享活动,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在持续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幼儿会主动寻找已听过或者教师推荐的书目进行自主阅读。


00:15

再次,重视游戏分享环节的经验交流,它对班级其他幼儿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中二班的张沫涵小朋友特别喜欢制作图书,在游戏分享环节,她介绍了自己制作的小书,不但完整地讲述了创编的小书内容,还详细介绍如何制作的方法。于是,班级掀起了一股制作小书的热潮,《小鸟捉虫子》《小大人》《小鹿春风长大了》等自制小书陆续登场。为了满足展示自制小书的需要,幼儿又将展示区由原来的一排增加到两排。

00:50
00:07

4、支持——提供鹰架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索 。

      幼儿的表征与过程记录能力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需要教师有意识地铺垫和支持引导。

       利用游戏“四环节”——计划制订、 自主游戏、游戏分享、记录展示,鼓励幼儿开展自主阅读。在游戏前支持幼儿参与象征性表达,以儿童的视角、用幼儿的逻辑、借助各种独创的符号表征,记录即将开始的游戏计划。在幼儿有了与各种开放性材料互动的体验后,教师支持幼儿将自己或同伴的探索过程记录下来,催化环境表征中深度学习的发生,让环境表征具有更独特的儿童气息。游戏结束后的分享必不可少,中二班尝试从教师组织的集中游戏分享,逐步过渡到幼儿组织的小组分享。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认真倾听每一个幼儿的表征,并在游戏计划本上记录下时间和表征内容。

00:14

  课程游戏化改革的第二步支架——改造我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中,强调要丰富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其中包括阅读资源。阅读资源的提供应从适宜性角度出发,综合考虑阅读内容、种类、形式和功能。我们借助幼儿园年级组初选、班级精选的方式,整理出关于季节、节日等不同维度的阅读资源包。结合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综合考虑绘本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在班级阅读区提供绘本的同时,同步发送到家长群里。

5、转变——推动幼儿的自主评价。

      评价是阅读区域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幼儿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对班级阅读区的评价主要从阅读主体(幼儿)和阅读客体(阅读区环境)两个方面展开。对主体的评价参照《指南》中“4-5岁幼儿发展指标”,分别从阅读意识、阅读能力、书写意识及书写能力方面予以评价。关于客体评价,除了参照《0一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中读写区的环境评估一从阅读区的采光、 面积大小阅读设备和阅读材料投放情况开展评价外,还追踪幼儿的反应,从标准化的成人视角逐步转变为多样化的儿童视角,通过寻求儿童的帮助、借助儿童的眼睛,来评估环境究竟给生活在其中的儿童带来什么样的体验,形成一个适合儿童生活和学习的“儿童友好型”空间框架。

00:28

  儿童行为观察是高质量师幼互动的基本前提,也是教师有效支持儿童的实践起点。掌握便捷高效的观察方法,是当下学前教育改革对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不仅阅读区,其他活动中也是如此。下阶段教师老师们将在实践运用中不断优化观察方法、提升观察解读和支持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深度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阅读 77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