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趣事

凡人
创建于2023-06-24
阅读 146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转眼间,“大学”已经是四十年前的事情了。当翻开大学毕业纪念册,看到的是一张张年轻且帅气的黑白免冠照片和手写的祝福语,瞬间眼前就浮现出那些熟识的面孔,想起共同经历过的点滴,沉睡的记忆与情愫便涌上心头,很是眷恋当年乘坐新生接站车驶入校园时的心情,新奇,激动!青春之魅,无以复加,虽然已是四十年了,但心动依旧。当韶华渐逝,回想青葱岁月的故事,或欣慰或遗憾,虽已成为历史,但它永驻心底。

       1981年我17岁,懵懂的参加完高考,又懵懂接到铜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录取通知书,懵懂且茫然的开始了“大学”生活。

       9月中旬的一天,按照学校的要求,带上自己简陋的行囊,一个木箱,装满换洗衣裳、学习用品;一个背包两床棉被,来到万山客车站,在父亲的帮助下,把行囊捆绑在客车顶上,一个人乘坐客车开启了大学生涯。那时交通很落后,每天只有一趟班车,约坐30人。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行进,到达铜仁客车站。

       当看到铜仁师专接站点,心里特别的温暖,一个十七岁的少年独自离家,孤独无助时得到帮助,这种感受是旁人无法感受的。在学长的帮助下,把行李搬上学校的接站大货车,随后又有几名新生一起,经过约二十几分钟车程来到了学校,按照专业到科里报到登记后,跟随学长来到学生宿舍。

       踏进学生宿舍的一瞬间,我特别惊讶,这是我所见到的“最大”的宿舍了。国家在恢复了高考,但十年动乱,百废待兴,学校的教室、学生宿舍都在建设之中。我们的宿舍是用一个工厂的仓房改造而成的简易宿舍。据悉我们入学那年的新生有三百人,女生约60名;余下的240名男生就全部入住在“大宿舍”里了,上下铺连片拉开,床与床之间仅留出过道来,这种“大宿舍”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尽管简陋,居在其中也其乐无穷,每天晚自习结束回到宿舍是最热闹的时候,唱歌、乐器、吵闹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晚十一点宿舍熄灯后,“卧谈会”便开始了,一般要在晚上十二点以后,在管宿老师的制止下,大家才逐步进入梦乡,这时便又有了呼噜及梦话声。大约三个月以后,学校把我们班36个男生调到一个废旧的图书室,单独成为我们班的男生宿舍。

       在原来的大宿舍,尽管繁杂吵闹,但同学之间的关系非常纯洁,至今我们两百多个不同专业的同学都还互称“同寝兄弟”,这已成为我们同学之间的美好回忆。

      “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升的太阳照着脸上,也照着身旁这颗小树……“这是一首我们刚进校园时,八十年代最流行的由谢莉斯和王洁实演唱的台湾校园歌曲《校园的清晨》,也是当时校园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同学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年龄最大30岁,最小16岁,彼此都珍惜同学缘分,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建立了纯真的同学友谊。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是我们主要的场所,篮球、排球、游泳是主要的活动内容,大家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目特别投入。如:第三学期学电子技术课,我们几个同学就自己组装扩音机,配装大喇叭,放在我们寝室对着全校学生宿舍放音乐,以展示我们物理专业的成果。后来因噪音太大,其他同学纷纷提意见,被学校宿管老师制止。又如:在第四学期开设摄影课,我们从照相机快门调试、胶卷安装、曝光、光速、冲洗、显影、定影、放大照片,到照片烘烤成型,一气呵成,当看到自己的作品,成就感爆棚。尽管这些技术现在早已被淘汰,当时却是非常有吸引力,至今我还保留着一些当时的照片。

       1981年11月16日,我们在学校电视机旁收看中国女排在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的决赛,当中国队以3:2战胜日本队,首次夺得世界冠军。此时,中国的国门刚刚打开,整个国家正在凝聚力量,准备开创一个崭新的时代。当我们听到宋世雄激动人心的解说,激动不已。当晚大约10点左右,不知是谁一声号召“上街游行去!”随即同学们一起,拿着脸盆当铜锣,点着扫帚当火炬,从学校出发,途径北门——小十字——大十字——花果山,再按原路返回,一路上激情高涨,沿途高喊“向女排学习”“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当我们回到校园时已是午夜时分。

       80年代师范生国家有政策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承蒙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推选我担任了团支部书记和生活委员,每月都要去总务处领取饭菜票,然后分发给全班同学。那时的生活水平较低,每人每月大约饭票30斤、菜票22元,在食堂打饭,女生一般2两饭、男生4两饭,蔬菜1毛/份,肉片5毛/份,一顿饭只打一个菜。简言之,当年一毛钱可以吃顿早餐,一块钱两人可以吃顿丰盛的正餐。没有特别要求的话,在学校基本上是可以吃饱饭的。学校有专门的热水房,用暖瓶打开水是免费的;学校有公共浴室供同学们洗澡。对农村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由本人申请可以评定大约8元钱的助学金,解决基本生活用度。当时我母亲每个月给我10元的生活补贴,这已经让我非常知足了。

         参加学校合唱团是我音乐知识萌发且成长最快的事。之前在小学、中学由于种种原因除了学过简单的唱唱歌以外,还没有正式学过音乐知识。铜仁每年一届“锦江之春”音乐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当时铜仁城区很多单位都组织合唱队参加比赛,而铜仁师专合唱团是最有特色的一支团队,一是人多,差不多是组织百人合唱团,是铜仁城区最大的一支合唱队伍;二是有专业老师指导,再加上都是学生年轻充满激情。当时由地区文化局专门组织创作的《锦江组歌》就由我们完成,至今我还记得王贵诚老师充满激情的朗诵:“远方的游客啊!为什么在这里流连,是迷上了青翠的山峦、五彩的云霞;还是爱上那碧绿的江水、水底的蓝天......”。还有《我爱您中国》《在希望的田野上》《五讲四美》等等主打节目都由我们合唱团完成,地区文化局陈通武老师、文工团邓承群老师、师专孟庆慰老师都亲自指导我们学习和排练。通过参加合唱团学习,让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声部、什么是合声、怎么欣赏音乐艺术。期间的获益伴随我以后的几十年,不论是在什么工作环境,音乐一直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一个部分,直至今日我终身受益无穷。

       学校举办文艺晚会时,半推半就我代表班级参加表演节目,第一次登上全校文艺晚会的舞台,独唱一曲《牡丹之歌》并由孟庆慰老师伴奏,当演唱结束后,紧张后的释怀、自我心理挑战突破的欣慰,一直萦绕在心头。后来又参加了一次诗歌朗诵会,我选了一首俄罗斯著名诗人莱孟托夫的作品《帆》“在蔚蓝的大海上,有一片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它寻找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这是一次充满感情的朗诵,逢时遇景,在努力感动他人的同时也感动了自己。

      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统一分配到学校任教,别无选择。于是为了适应毕业后的工作需求,就有意识的多参加一些活动,锻炼自己的胆量。通过这些活动的锻炼,显然对我后来顺利步入工作岗位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教学实习时一点不怯场,也为登上讲台成为合格老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两年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带着一份懵懂、一份眷恋、一份离愁、一份遗憾,我离开了铜仁师专,回到了家乡,到一所中学任教,开启了一段新的生活!

    

(据统计数据显示:1981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59(万人),贵州省大学录取率为8%)

阅读 146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